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雾霾·南中轴天桥与永定门】

(2014-02-24 11:53:37)
标签:

2014

城南情结

山水无忧

摄影杂记

杂谈


【雾霾·南中轴天桥与永定门

【雾霾·南中轴天桥与永定门】

这便是传说中的“天桥”么?
前些时的报纸上说,天桥结束了“有名无桥”的历史,恢复重建了当年的汉白玉石桥。

有必要么?一座崭新的石桥端坐在南北大街的中央,且不说是否会影响交通,在这寸金之地,弄这么一个不伦不类的东西,与周围的街道环境,市容交通,毫不搭噶!(还不如建一座行人过街桥呢!)
当年就是因为影响交通才拆了它的!据说在清末就已经半拆半改,到民国二十三年便彻底拆掉了。而现在,在这交通如此拥堵的京城,反倒给它保留下了一块立足之地。
难道,让人们站在桥头去怀古论今,去抚今追昔,去找寻当年的历史痕迹么?
面对着没有一点文化底蕴和沧桑感,石刻雕工极其平庸的崭新石桥,唯有一声叹息。

天桥,绝不是因这个桥而闻名中外的。那是因为天桥是北京市井文化的代名词,因其独特而闻名于世的。与这座桥何干?有没有它,这儿都是天桥!

2014年2月15日,星期六,农历正月十六。从万明路的小医院出来,溜达到天桥路口。站在这小桥边,那感觉就像是当时的天气,一头的雾霾,而不是雾水。雾水是让人看不明白,这雾霾么,是看不明白得令人生厌!如若是在此处挖出了古河道、古桥基,就像是东不压桥似的,倒也有保留保护的意义。要不就从圆明园狮子林那儿挪过来一些儿断桥的基石、残破的拱券堆在这里,假装这是天桥的遗址,糊弄糊弄老外,也比这要好得多啊!

说归说,这桥是谁让建的,怎么建的,为啥建成这模样,又关我屁事!
不过对这天桥(指的是这地界儿,不是那桥),我还是有着很深的情结的。

网上有许多介绍天桥的文章,大多是说在1957年就关闭了。可我咋记得至少在58年时还有呢!

我是59年上的小学,上学的前一年二哥罹患重病,父母为了照顾他,把我寄养在天桥的我大爷家。直到二哥病故,我也该上学了,才把我接回来。

大爷家住在天桥十字路口的东北方向,大概就是龙须沟的北岸,不过那时候龙须沟已经填平了。那是个大杂院,四面都有住房,中间的院子很大。不过可不是那种典型的四合院,房子没那么好。大爷住在北面靠西头的一间,老两口没孩子,只养了一只黑猫。至今还怕猫,就是那时候被这黑小子抓伤过。

院里有四五个和我同样大小的孩子,整天在一起疯跑鬼混。每每大妈站在院子里喊我回家吃饭时,我都是灰头土脸的回来,自然免不了被臭骂一顿。第二天,照旧和那帮孩子玩儿得火热。

大门北面是一个木器厂堆放木料的场地,在木堆上爬上爬下,时而钻进木料的缝隙里藏着玩儿。现在想起来都后怕,一旦木堆滑动,被捂在里面,还不成了肉饼啊!出大门往东不多远就是金鱼池,当时还是个不小的湖咧!在湖边折柳枝做哨儿,在水边摸小鱼捞蛤蟆骨朵。再就是穿过木器厂过马路到天坛根儿,那时候还有有轨电车呢,我们叫“diang diang车”。过了铁道就是坛墙根儿。几个孩子沿墙找到低矮破败的地方翻过去,里面是一大片树林,其中有核桃树。大一点儿的孩子爬上树,摇晃树枝,噼里啪啦的青核桃往下掉。捡回去埋在土里,青皮沤烂了,再剥着吃。

走得最远的一次,就是“逛天桥”。那次是我大爷带着,大妈还给了两毛钱。从家里出来往西走,顺着马路过一个十字路口就到了。大约也就是十五、六分钟的路。
至今仍保留在记忆中的热闹场景。窄窄的胡同过道,两边是卖东西的店铺小摊,里面稍宽阔的地方有摔跤的、拉洋片的、说书唱大鼓的、打把势卖艺的,还有帆布篷围起来的马戏表演。尤其是那摔跤的,俩人光膀子穿着褡裢,转来转去,相互大骂,就是半天不摔。真应了那句“光说不练”了。对了,还有穿着大褂变戏法的,从大褂里往外掏鱼缸,里面还有活蹦乱跳的小金鱼。当然了,还有那些卖各种小吃的。这些儿场景都深深地烙在我的记忆里。

上学的时候,也曾经在寒暑假里多次去过天桥,不过是到天桥或是前门大街的新华书店去买书看书。参加工作后,住在宣武,上班在崇文,前前后后,无数次的从天桥经过。搞对象的时候,也没少在天桥的中华影院看电影,在天桥剧场看戏。

生在南城,长在南城,工作在南城。自然有着深厚的城南情结了。
直到“五十”那年,工作和生活的重心北移。
当然了,不只是天桥,还有永定门。还有······


(天桥文化是北京市井文化的代表,“三教九流、五行八作、什样杂耍和百样吃食”就是对它一个形象的描写。在天桥市场出售的日用百货和小食品价格非常便宜,受到社会底层市民的欢迎,在天桥上演的各种民间艺术也大多迎合了底层市民的欣赏口味,其中包括了各地常见的评书、相声、评剧、梆子、大鼓书、魔术戏法,也有比较少见的洋片、训蛤蟆,甚至连市井骂街都成为天桥艺人表演的项目。另外出售药品和医疗服务也是天桥市场的一大特色,一些江湖郎中,在天桥出售自制药品,兼提供拔牙修脚等简单的医疗服务,由于价格远较正规医院和私人诊所便宜,因而深受底层市民的欢迎,这些郎中有时在卖药的同时还会表演武术、硬气功等,非常热闹,传统相声名段《大保镖》就是脱胎于天桥卖大力丸的艺人。在北京甚至还出现了与天桥相关的歇后语:“天桥的把势——光说不练”。

在天桥文化中,值得专门提出的是戏棚,在天桥撂地卖艺的艺人,积攒一定收入具有一定经济实力后,便会组成自己的戏班并兴建戏棚,在固定场所演出,天桥的戏棚最多时达到了三十余家,这些戏棚大多以芦席、铁皮板等为主要建筑材料,堆土为台,戏棚规模大者可容纳七百到八百人,小者可以容纳一百人左右。京剧名角荀慧生、评剧名角新凤霞都是从天桥戏棚走出去的艺人。

天桥作为北京市井文化的代表,出现在很多文化作品中,作家张恨水的《春明外史》、《啼笑姻缘》、老舍的《龙须沟》等都是以天桥地区为故事背景的。------【维基百科】)


【雾霾·南中轴天桥与永定门】

【雾霾·南中轴天桥与永定门】

【雾霾·南中轴天桥与永定门】

【雾霾·南中轴天桥与永定门】

【雾霾·南中轴天桥与永定门】

【雾霾·南中轴天桥与永定门】

【雾霾·南中轴天桥与永定门】

【雾霾·南中轴天桥与永定门】

【雾霾·南中轴天桥与永定门】

【雾霾·南中轴天桥与永定门】

【雾霾·南中轴天桥与永定门】

【雾霾·南中轴天桥与永定门】

【雾霾·南中轴天桥与永定门】

【雾霾·南中轴天桥与永定门】

【雾霾·南中轴天桥与永定门】















【雾霾·南中轴天桥与永定门】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