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赑屃(bìxì
),又名龟趺、霸下、填下,龙生九子之长,貌似龟而好负重,有齿,力大可驮负三山五岳。其背亦负以重物,在多为石碑、石柱之底台及墙头装饰,属灵禽祥兽。(百度:互动百科)
大多的寺院祠堂里都能见到负重的赑屃。背负着重重的石碑,或呲牙,或裂嘴,或乍舌,独有戒台寺辽塔前的这位仁兄作抿嘴微笑状。莫非因为墓碑的主人是有道高僧,故而乐于为其背负功德,虽苦犹乐?
戒台寺中有两座辽塔,一为法均大师墓塔,一为衣钵塔。此塔为法均大师墓塔。微笑的赑屃背负的即是法均大师的墓碑。

百度上的资料显示:法均大师生于辽开泰十年(1021),16岁时在京西紫金寺出家,拜非辱律师为师,学习律宗佛法。清宁七年(1061)春奉诏在燕京整理佛经,同年秋季出任燕京三学寺论主。一年之后因成绩卓著,朝廷授其紫方袍,并赐德号“严慧”。后退隐马鞍山慧聚寺。从咸雍五年(1069)开始,法均带领僧众,广募资财,对慧聚寺进行了大规模整修,并新建戒坛一座。咸雍六年(1070)四月戒坛建成后,法均开坛演戒,讲经说法。前来听讲的人极多,每天都数以千计。就连当时与辽国对峙的北宋境内的佛徒,也冒险越境,前来听讲。同年十二月,辽道宗召见法均,授其“崇禄大夫守司空” 的高爵,称赞法均“行高峰顶松千尺,宸什下贲潜德云”,赐与法均“戒净天心月”一轮,请其在宫内讲经,并把自己亲手抄写的金字“大乘三聚戒本” 赐与法均。这件戒本被佛门视为律宗正统代表的信物,因而使戒台寺成为了律宗的领袖。此后法均又应请到各地讲经,“前后受忏称弟子者五百余万”。在大辽国“自古及今,未之有也”。 太康元年(1075)三月初四,法均在戒台寺圆寂,有数百人为其穿孝,十余人舍身殉葬。辽道宗派留守中门使、太常少卿杨温峤到戒台寺帮助料理后事。佛门上尊号为“普贤”。四月二十八日火化,五月十二日在方丈院建塔。碑现立戒台寺法均大师塔前。



戒台寺大殿前呲牙的赑屃。



戒台寺 山门内的赑屃。

香山寺遗址的赑屃。

卢沟桥西侧咋舌的赑屃。

卧佛寺中咋舌的赑屃。




东岳庙碑林的赑屃。


东岳庙御碑亭中的赑屃。

孔庙 御碑亭中的赑屃。

植物园北坡上的赑屃。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