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论《学记》中关于启发式教学的思想

(2012-04-24 11:44:13)
标签:

论语

启发

教学

教育研究

教育

分类: 教育研究

论《学记》中关于启发式教学的思想

《礼记·学记》不仅是中国古代也是世界上最早的一篇专门论述教育教学问题的论著,是中国古代先哲们阐述师道、学经、人法的经典之作。其诸多精辟之见给人启迪,发人深思。其中有关“启发式”教学的论述颇为值得后人称道,下面就浅议一下此种教学模式在学记中的体现。

“启发式”乃启迪、诱发,是指教授者在传播人类文化过程中要针对受教育者之间的差异性,发展的阶段性采取循序渐进,诱导善明的方式,最终使受教育者达之、明之喻之。以我之见,吾将“启发式”教学模式在学记中的表现归纳为两个方面,即“经学”的“启发式”与“人学”的“启发式”。

“经学”的“启发式”。“经学”顾名思义,谓之知识、技能的内化,吸收的过程。《礼记·学记》中有关“经学”是这样论述的:“虽有佳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其实这句话在后人剖析中更注重的是它的“教学相长”的意义,殊不知其也蕴含着“启发式”教学的精辟之论。“经学”的学习就是一个教师积极传授,学生主动接受的过程。其反映在教育者身上乃是对受教育者疑问的整理,正是由于一个个受教育者千奇百怪的问号,变化多端的疑惑,才启迪着教育者对教学问题的深思,当然,基于此种深思,在教育者的主导下的“经学”过程就变得更有价值与现实意义了。同样其反应在受教育者身上更加明显,教育者在传授经学中,时时穿插着对受教育者掌握理解问题的考评,正所谓《礼记·学记》中载:君子之教,喻也,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教育者对受教育者的塑造毫无疑问应该是循循善诱,最终结果就是使受教育者个人的社会化和个性化。

“人学”的“启发式”。“人学”谓之在教学过程中,积极培养受教育者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培养其健全的人格和健全的心理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启发式”培养人,塑造人也在学记中数见不鲜。例如:“古之学者,比物丑类,鼓无当于五声,五声弗的不和;水无当于五色,五色弗的不章;学无当于五官,五官弗得不治;师无当于五服,五服弗得不亲。”古代求学的人,能够对同类事物进行比较,举一反三。教学者在授教过程中,通过对人性的感悟,对人的职能的定位,然后通过启发诱导,充分调动学生对人生,对生命的积极性和创新性。还有“严师然后道尊,道尊然后民之敬学。”意为教师受到普遍认可之后,教育才能得到重视,教育得到重视之后,人们才懂得努力学习。这体现的是一种人性的尊严,是人生的启迪。教师只有那样才能得到社会的认可,同样假如学生要得到社会的接受,必然也要仿效师道。其实这是一种“启发式”在潜移默化中的表现。《课程与教学论》中提出对教学方法的一种论述:顺序进程的教学方法,指的就是课程教学的重点要放在人的发展上,人的能力培养上,人的情感价值观的塑造上。《礼记·学记》中,既论述教学启发在经学中的运用,又阐释了其在人学中的发展,不难得出,学记思想之深邃远旷。

需要强调的一点是“启发式”教学面对的是教与学的双方,其启发是相互的,并且带有反馈的,并不存在单方面的启发诱导,即所谓的“被启发”。当然这种教学模式也应充分考虑到双方的情感、智力方面的差异性。不管怎样说,《礼记·学记》篇用其丰厚的内涵,深远的灼见阐发了关于启发式教学的见解,我们今天教育教学所倡导的新课改理念,在《学记》中比比皆是,因此重新学、认它对我们的教学是大有裨益的。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