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育话题,在网上一直备受关注。
最近又有一场与之相关的骂战,不断发酵中。
起因是一位500万粉丝的网红在微博宣布:
自己要取出节育环,开始备孕了。
她还发布过一段视频,就节育环做了一番「科普」。

谁知一石激起千层浪。
评论区骂声一片,直接把博主骂上了热搜。
豆瓣小组也出现了大量讨论帖。
这究竟是怎么一回事?

对年轻人来说,「节育环」这个词很有年代感。
提到它,就会想起那个推行计划生育的年代。

我们的妈妈、七大姑八大姨,可能都上过环。
它形态各异,有环形、花形、Y形……
放进子宫,通过干扰受精卵的运行及着床来实现避孕。

虽然,节育环的副作用一直是个争议点。
但直到现在,它都是最普遍的避孕方式之一。
这位引起争议的博主,早在去年就出了一期关于节育环的「科普」视频。
最近又图文并茂地分享了自己上环、取环的经历。

并表示打算出一个有关「避孕」的科普测评,和大家分享自己的经验。

说是分享避孕知识,但主要还是在讲节育环。
所以招来了不少网友的质疑,建议她推荐些其他的避孕方式。
但博主回复道:「避孕套的避孕效果只有90%」「戴环怀孕的几率很小」「不会怎么痛」……
总之在她眼中,节育环就是最优的避孕方式。


这些回复无异于火上浇油。
本来就充满质疑声的评论区,一下子炸了锅。
「这个时代还有人放这个玩意儿?」
「别听她放P」
「又蠢又坏」

随着骂声越来越多,这条微博很快就出圈了。
博主编辑了微博,把原来的「避孕」改成了「备孕」。
也在评论区下面澄清致歉,解释了自己的表达失误。
「避孕套的避孕率是98%不是90%」

但随着事件的发酵,大家的关注点已经不仅仅停留在博主身上了。
而是转移到了节育环和避孕话题。
权威科普文被翻了出来,大量转发。
豆瓣小组也衍生出了不少讨论。


许多网友开始分享陪着妈妈取环的故事。
也倾诉了节育环带给女性长辈们身体上的伤害。
有因为上环月经量变多的,导致贫血的,节育环长到肉里的,甚至是要摘除子宫的……



反对的声浪越来越大。
最后网红不得不删帖平息舆论。

在众人的描绘中,节育环似乎成了洪水猛兽。
但是它真的这么可怕吗?
首先,从效果上来看。
节育环的避孕有效率超过99%,与男性结扎并列为最有效的避孕方式。
并且,相比女性输卵管结扎手术来说,节育环避孕也是可逆的。

根据不同的品种,节育环的有效时间在5~20年不等。
在有效期内,女性可以在避孕上「一劳永逸」。
其次,随着科学的进步,节育环不再是简单粗暴的铜环。
有了更先进的种类,比如激素类节育环。
月经量过多的人,使用含激素的节育环,不仅能够避孕,还可以达到减少月经流量、减轻痛经的效果。

今时不同往日,医疗技术、手术条件都比计划生育时代已经有了很大的进步。
因此,我们没必要一竿子打死节育环。
网红之所以被骂,不是因为她代表个人推荐节育环。
而是因为她对节育环片面的科普,极其容易误导人。
视频中,她大赞节育环「非常有效」「最推荐」「非常常见」。
同时也指出了使用节育环的一些缺点。
例如「男朋友可能会感受到一点阻碍」「医生技术不好,容易引发炎症」。

先不说子宫内部的一个小东西会不会令男朋友「感到阻碍」。
就说把缺点引到医生技术上,完全是避重就轻了。
实际上,就算医生技术没有问题。
节育环也可能对女性带来不容忽视的伤害。
首先,上环的过程,虽然短至几分钟。
但对一些人来说,也可能非常痛苦。
美国一个女孩分享了自己的上环体验。
一个脚趾撞到桌角都觉得疼痛等级为「还好」的人。
被植入过程痛到尖叫。

她描述节育环放置的过程「就像一根很长的针放入宫内」。
大脑根本来不及处理这种痛苦。
更疼的是,她选择了T型环,这个环还要在子宫内像伞一样撑开才算完成。
是可以口吐芬芳的程度。

有些人也会体验到严重的副作用和不良反应。
这个美国女孩在上环前做好了功课,并且知道会有少量出血症状。
但她也没想到节育环引发的出血,会让她经历一次社死。
上环后她参加了一次广告拍摄。
即便她提前做好准备用上了卫生棉条,但居然发生了大出血,棉条都被排出体外。
连带她穿过的裤子,都被血浸透了。

9.1分纪录片《尖端医疗的真相》里也有相似病例。
有人因为节育环从不规则出血,到后来血流不止,甚至要穿纸尿裤生活。

还有的人则因为节育环移位,引发出血。
科普博主六层楼先生就讲到自己接触过的一个病例。
一位中年女性子宫内的节育环移位,直接穿透了子宫,甚至扎破了直肠,暴露在直肠里面。
每次排便都会刺激到伤口,导致便血。

因为节育环产生的一些与生殖部位无关的并发症也有很多。
包括头痛、抽搐、自身免疫导致的身体其他部位的关节炎等。

而且即便节育环是最有效的避孕手段之一。
也还是存在「戴环怀孕」的现象。


纪录片《生门》也有这样的真实案例。
一位年轻妈妈戴环期间怀孕,不过好在她顺利诞下一对双胞胎。

不过,不是所有妈妈都这么幸运。
有些戴环怀孕的妈妈产下的孩子也出现了健康问题。

当然,「谈环色变」,也离不开时代因素。
对于中国女性来说,它是一道历史遗留的伤痕。
1980年起的30年间,我国女性使用宫内节育器一共2.86亿次。
世卫组织的统计显示,中国女性使用的节育环占全世界三分之二。

计划生育时期,育龄女性在生育一个孩子之后,普遍上环。
由于当时技术、卫生条件不佳,节育环确实会给一些女性的生活带来影响,甚至是不可逆的伤害。
她们承受着节育环隐藏在身体里的种种风险。
而这些女性长辈,是我们的妈妈、姑姑、阿姨……


因为当年对节育环宣传不到位,科普不全面,导致很多女性对节育环认知水平低,而忽视了节育环的使用期限。
没有及时取出来的节育环,在体内放置时间过久,上面的铜金属已经完全生锈。
有的发生变形,甚至和肉长在了在一起。

取环的过程对一些人来说也充满折磨。
「它就像嵌在肉里的三脚架被生生拽出」
「比生孩子还痛」


有些女性甚至因为害怕取环的疼痛而逃避,迟迟不取。
但绝经后子宫体积变小,时间长了节育环取出反而更疼,并且更大概率引发出血腹痛。
她们的痛苦、恐惧与担忧,是时代浪潮下的产物。
艺术家周雯静就在陪母亲去取环之后,用300个节育环创作了一幅作品。
每一个节育环背后,都是一个鲜活的个体。
当它们被集中展示出来,是如此触目惊心。

要提到节育环「在中国非常常见」,就不能绕开特殊时期下的女性苦难。
这也是为什么,博主公然宣传节育环会令很多人情感上无法接受。
节育环的高效和便捷,应当被承认。
但它带给女性的伤害,也不应该被遮蔽。

随着舆论的发酵,对节育环的讨论也不再局限于它本身。
愤怒的网友们,最终将矛头指向了一个普遍现象——
女性似乎被当成了避孕责任的唯一主体。
但明明,避孕是男女双方的共同责任。
放眼世界各地,女性都是采取避孕措施的主要一方,承担着比男性更大的风险。

全球采取避孕措施的性别比例,粉色和蓝色分别代表女性和男性
女性成为采取避孕措施的主体,时间也相当之久。
在1971到2019年间实施的计生手术当中。
女性上环、输卵管结扎的占比一直都很大。
而男性输精管结扎的占比始终极低。

对于普通女性来说。
口服避孕药不保险,皮下埋植费用高。
为了尽可能有效、低成本地避孕。
也只能是两害相权取其轻。
在伤害相对较小的上环,和伤害很大的输卵管结扎之间做选择。
可事实是,男性有同样高效、低成本的节育方式可以选择。
而且,男性结扎手术在便捷性、安全性、经济性、可逆性上都有很大的优势。
需要承受的风险和痛苦,显然小于上环的女性。

但现实中男性结扎的比例,远远低于女性上环。
前面提到,一位中年女性因为节育环移位而出血。
更令人唏嘘的是,即便已经受到伤害。
她还是向医生提出,希望再重新上一个环。
医生感到很诧异。
而她解释道,丈夫连套都不想用,结扎更说不通了,提了一次就差点闹离婚。




为什么很多男性会「谈结扎色变」?
台剧《俗女养成记2》用反讽的方式给出了答案。
陈竹昇饰演的角色,谎称结扎被戳穿后,辩解道:
「我是男人耶,我怎么能随便被喀嚓,又不是小狗。」

一旁的医生似乎已经听多了这种话:
「我跟你解释一下,这个男性结扎手术……不会影响你的男性雄风。」

说到底,男性不愿意结扎的主要因素,不是手术本身那点风险。
而是面子。
结果将避孕的风险都转嫁给了女性。
当然,这也和男性结扎手术科普不到位有关。
导致「结扎」和「节育环」一样,长期被妖魔化、被误解。
图源:丁香医生因此,节育环延伸出来的讨论就显得越发有意义了。
在事件发酵过程中,相关的科普文章也得到了更加广泛的传播。
归根结底,是希望让人们看到每一种避孕方式的优点和缺点。
让避孕成为双方共同关心的事,共同承担的责任。
然后平等自愿地,做出选择。
这,才是真正对生命负责。
原文链接:https://mp.weixin.qq.com/s?__biz=MzA5MDM1MTcyNQ==&mid=2657453022&idx=2&sn=4b61d1ec4af4721d5c12b9cc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