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不久,中国演员票房榜第一易位了。
吴京凭借高达230亿的总票房。
超越沈腾,成为主演总票房最高的演员。

新闻一出。
大家也开始将目光看向这份「主演电影TOP100」榜。

数据来自猫眼电影专业版
从这份榜单中,却发现了一个值得说道的问题——
女性演员哪儿去了?

我们总是听闻「百亿先生」。
但你可曾识得「百亿女士」?
没听过,还真不怪大家。
因为到目前为止,真的还未能有一位中国女演员主演电影的累计票房达到一百亿。
让我们先来看看主演票房榜里TOP20的具体情况。
榜单里,有大家公认的票房保障。
比如吴京、沈腾、黄渤、徐峥。

有「漫威帮」——
以小罗伯特·唐尼为首的一批漫威系男主演。

有实力派戏骨,比如葛大爷、张译、张涵予。

有巨石强森和甄子丹这一中一西的动作双子星。

也有新生代偶像,比如刘昊然和欧豪。

当然,他们无一例外的都是男演员。
而挤进前20的唯一一名女演员,是同样靠漫威宇宙在全球范围内人气不俗的「寡姐」斯嘉丽·约翰逊。

至于中国女演员,就只能到20名开外去寻找了。
在紧邻的21名和22名,我们终于可以发现两位熟悉的身影——
周冬雨和白百何。
两位目前的累计票房都是95亿。

而今年她们都还有要上映的作品(白百何《门锁》,周冬雨《平原上的火焰》)。
不出意外的话,国产演员中的首位「百亿女士」将在二人之中产生。
在她们身后,更多的女演员才逐渐显露出来。无论是近些年靠喜剧崛起的马丽,还是中生代代表杨幂、佟丽娅等,抑或是成名已久的章子怡、舒淇等。

只是,相比于早已突破两百亿大关的男演员们。
女演员们在这方面的成绩就只能用「惨淡」来形容。

男女演员在票房方面的差距如此之大。
大到让人感到「不对劲」。
而更不对劲的是,很多人似乎都默认了这个事实,觉得这样理所应当。
好像就应该都是男演员为主,女演员作配。
比如,当我们将范围不局限于「主演」,那么国内女演员其实早就有百亿级的产生了。
排在前三位的是——
苇青、陶虹和尚语贤。
陶虹大家都知道,客串徐峥的电影多,票房自然也高。

可其他两位是谁啊?
简单说来,她们属于「黄金配角」。
尚语贤的代表作是两部《唐人街探案》,她在其中饰演美女侦探Kiko。
同时,在《我的我的家乡》《功夫瑜伽》等高票房电影中亦有参演。

苇青则是热门电影中的妈妈专业户。
在《战狼2》的开头,她出演了主角的战友的母亲。
在《我不是药神》中则又出演了质问警察的老太太一角。
虽然戏份极少,名气不大,但确实给人留下过极深的印象。而仅凭这两部电影,她的累计票房就超过了100亿。

作为对比,一向只演「大女主」的白百何和周冬雨却至今未能票房过百亿。
这就真正揭露出了问题的关键——
在国内主流电影中,女性形象极少被重视。
以女性为主要刻画对象的电影不是没有。
但它们并不是市场和观众的宠儿。
在大多数时候,她们都是以配角的身份在主流大片中充当功能性角色。
蜕变为某种符号,苍白而无力。

《我不是药神》中的苇青
那么,为什么国内女演员这么不受「待见」呢?
而在国外也有类似的问题。
好莱坞大片中,女性演员比男性演员弱势是一种普遍现象。
上个世纪自不用多说,「女性就是用来被男性拯救的。」
即便是女性意识深入人心的今天,这种事也仍在发生。
比如说前面提到的位列排行榜前列的唐尼和寡姐。

虽然两人同为漫威最能吸金的两大头牌。但所受到的待遇却天差地别。
寡姐一开始只是作为《钢铁侠》系列的「花瓶」式点缀而出现。
即便是大火之后,和唐尼的薪资水平差得也不是一星半点。
甚至直到今年才有些敷衍地推出了黑寡妇个人电影。
更别说电影完成后,寡姐还和迪士尼还因为票房分成问题掐架良久。
而寡姐已经可以说是世界上最成功的女演员之一了。
却还是会有形无形地受到负面影响。

《黑寡妇》
至于别的没有那么多自主选择权的女性演员,她们所面临到的情况可见一斑。
要么,沦为附庸。
要么,就被淘汰。
其实,早期中国电影还不是这样,
中国电影的开端就靠的是的女演员的明星效应。
胡蝶、阮玲玉、周璇。
哪个不是当时一呼百应的票房保证?

阮玲玉
在早年的电影中,女性角色也是全片的灵魂,吸引人们走进电影院的关键。可在近些年,那些最为卖座的电影中,女性形象却越来越刻板。
有的沦为纯粹的「卖点」。
就像是总要在《唐人街探案》中露上一面的佟丽娅。

有的虽然贵为「女主」。
比如《战狼2》中的卢靖珊,《中国机长》中的袁泉。
但显然,她们的形象只能算是差强人意。
离不开套路化的「英雄救美」与「回归家庭」。

《战狼2》
有的则几乎看不到女性……
比如仍在大卖中的《长津湖》。电影整体的质量固然很好,可全片却只立了一个在车站扔围巾的小姑娘形象。

《长津湖》
巧妇难为无米之炊。
真的不是女演员们不如男演员们努力,而是摆在她们面前的选择本就不多。
并且,对于很多有实力的女演员来说,这样的选择根本就不算是选择。
在商业片中演花瓶实在是有违追求。
所以我们可以发现很多国产女演员过了三十岁,上了四十岁。
不清不楚却又自然而然地销声匿迹了。

榜单上未能看到周迅
这就形成了一个恶性循环。
久而久之,造成了票房排行榜上女演员的尴尬。

总之,原因是多方面的。
既有客观环境的限制,也有创作方面的主观因素。
多方面影响之下,造成了当下中国女演员,尤其是中年女性电影演员生存状况的恶劣。

如此现状显然是不健康的。
若中国电影继续朝着这个方向走下去,只会变得更加单薄、刻板。
有人可能觉得,在主流商业电影的创作模式中,女性形象或女性题材是天然处于弱势地位的。
毕竟,在受欢迎的类型片,比如战争片、动作片或是科幻片中,一般都是以「男人戏」居多。
比如在《长津湖》中,缺少女性形象是合理的,可以接受的。
这咱就得驳一驳了。先说战争片。上个世纪六十年代讲述抗美援朝战争的主流大片《英雄儿女》。
就可以称得上一部大女主电影了。

《英雄儿女》
上个月上映的纪录片《1950他们正年轻》中,亦展现了大量关于援朝女兵的史实。
拍战争和脱离女性视野肯定是不能划上等号的。

《1950年他们正年轻》
再看科幻片、奇幻片、动作片。
2017年的美国票房排行榜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
当年排名前三的影片,居然全是以女性形象为主角——
《星球大战8:最后的绝地武士》《美女与野兽》以及《神奇女侠》。
三部电影分别斩获了5.17亿、5.04亿和4.12亿美元的票房。

《星球大战8:最后的绝地武士》
这足以证明题材并非限制。
甚至在某些具体的剧本中,女性主角相较于男性主角可以拥有更鲜明的人物弧光。

《神奇女侠》
这方面,国产剧可能还相对好一点。
以女性为主角的电视剧还是比较丰富的。
但质量却是参差不齐。
口碑好一点,基本集中于古装大女主。
好像只有宫斗的女人,才值得一书。

到了现代剧,几乎全陷入了烂剧泥沼。
而电影方面,更是任重而道远。
越是大投资,越难以看到女性担纲主角的身影。
其实,对于任何一样题材,不应该只有男性的视角,不应该都是讲述男性的故事。
女性题材电影,有太多可以挖掘的内容。
很可惜,这种视角目前都只聚焦在小成本文艺片上。
难以获得巨大的商业成功。

好在这两年并非毫无转机。
比如,两年前取得票房佳绩的《少年的你》就在男主角和女主角之间找到了很好的平衡。

《少年的你》
而今年年初大爆的《你好,李焕英》,则是女导演 大女主 母女题材的配置。
效果也出奇得好。

《你好,李焕英》
它们无不在证明着女性电影人的作用,女性角色的力量。
正如我国著名的女性导演黄蜀芹所说:
「我以为的女性电影,就是在人们习惯房间坐南朝北,窗子永远朝南的地方开一扇向东的或向西的窗。这另一扇窗让我们看见不一样的风景。」
看见不同,带来改变。
这才是探讨这一现象的最终意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