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娱乱象,正在大力整治。
最近,不少专家都纷纷提出整改的意见。
其中有一条引起了大家热议:
「演艺人员应该实行持证上岗。」

这个提议刚出来时,先是得到了诸多网友的支持。

但随后,也出现了不少反对之声。
带头冲锋的便是一向敢于直言的著名导演,贾樟柯。
他甚至在央视的镜头前,直言不讳地表达了自己的观点:
「我不赞同这样的说法。」

一时间,可谓是针尖对麦芒,将讨论推向了白热化。这个提案的矛盾之处到底在哪?该不该推行?
今天,咱们务必聊个清楚。

从出发点看,这确实是一条好建议。
它所针对的,正是当下的内娱乱象。现如今,内娱众多演艺人员暴露出的问题实在太多。
一方面,是道德作风败坏。
仅这一年,就有数不清的劣迹艺人接连被曝。
某爽、某凡、某尊、某瀚……
经过他们的折腾。
内娱轮番大地震。

另一方面,是专业素养欠缺。
这也是「持证上岗」所针对的地方。
如今的演艺界,拙劣、幼稚、做作的演技,泛滥成风。
很多时候,连最基本的职业操守也难以守住。
各种假唱乱唱、抄袭跟风、数字先生数字小姐……层出不穷。

这是一个不需要职业素养也能火的时代。
可这还不是最让人反感的。因为即使是这样,仍会有粉丝出来进行维护。
比如说一直存在的「粉丝尬吹」现象。
拍戏受点擦伤,那就是爱岗敬业,能吃苦。
感情戏能流出点眼泪,那就是情感充沛,演得好。
有了点成绩就恨不得昭告天下,广而告之。
更别说还有将黑的描成白的,是非不分的。

合着谁粉丝多谁就掌握了话语权,谁就能代表行业标杆。
显然,照这个趋势发展下去。
对于一个艺人的标准只会越来越低。
而真正有沉淀、有积累的实力派,却会越来越说不上话。
「劣币驱逐良币」,这可太典中典了。

这就进一步引发了行业内部的矛盾。
前不久,一向以低调著称的陈道明都忍无可忍了。
大胆开麦,炮轰所谓「流量明星」。
直言流量演员是被包装出来的塑料演员。
「他们不是文艺界的,他们是流量界的。」
「……他们对我们摧毁不小,影响了我们很多优秀创作者的名誉、声誉。」

虽然冷静下来看,陈道明的这番言论其实有失偏颇,有点不理性。
因为还是存在少数明星是「流量」与「实力」的结合体。
可这样的人,还是太少。
更多的,是仗着粉丝的厚爱和市场的逐利性,破坏了演艺界以能力为尊的良好氛围。

我们还要意识到,「执证上岗」并非专家闲着没事找事。
而是代表着很大一部分群众长久以来的呼声。
早在好几年前,就有人在网上提出过相关建议,当时就有很多网友附议。

去年年底,也有媒体在采访编剧汪海林时询问了他对于这一举措的看法。

这么一看,持证上岗绝非空穴来风。
它旨在设立一个人们认可的行业最低标准,由此拉高艺人们的平均水平。
也旨在让整个系统的运行更为规范化,让有流量的明星不再有恃无恐。
它的提出,似乎是理所应当。

俗话说,好心容易办坏事。
虽然「持证上岗」的初衷是好的。
但这么一项重大整改的背后,势必是牵一发而动全身的深远影响。
我们不能一拍脑袋就真对它押宝了。
「持证上岗」并非百利而无一害。
其最大的问题就在于,没办法对表演艺术设立一个统一标准。

一千个人眼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
这也是贾樟柯导演持反对观点的核心——
「艺术创作应该不拘一格。
不应该过多的有人为的一种门槛。」

常言道,文无第一。
对于优秀的演员,同样无法定义一个绝对的标准。
虽然我们总爱说这么一句话:
「教科书般的演技!」

但真要细究起来何为教科书,没有人能说个真切。
因为演技注重的是状态,是情绪,是对于角色的理解。
每一部戏,甚至每一部戏中不同的镜头,都存在着差异。
演戏向来忌讳模版化。
有时候,科班出身的也不一定就完美。
比如,科长的《三峡好人》就是最具代表的例子。
在这部电影中,他没有启用专业演员。
而是使用了自己的表弟韩三明作为主角。

这个韩三明什么来头?
一个初中文凭的矿工。
但科长就是觉得他合适。
因为他朴实无华的气质与举止,真正贴合整部电影的风格。
可谓天作之合。

再比如,《悲情城市》和《恋恋风尘》的女主演——
辛树芬。

她是专业演员吗?
也不是。
她就是侯孝贤从大街上偶然发现的。
为了邀请她演戏,侯导愣是像痴汉一样跟了一条街,最终才得偿所愿。
而辛树芬也没有辜负侯导的这份痴。
所谓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
她的表演浑然天成。
可即便是有着这样的天赋,她还是在演完短短五部电影后就选择了息影。
就是这么一个心思根本不在演艺事业的素人,却留下了《恋恋风尘》《悲情城市》这样份量极重的作品。
不由得让人感叹人生的造化和艺术的神奇。

显然,如果「执证上岗」成了真。
我们就领略不到韩三明和辛树芬的神奇了。
至于童星,那就更成了遭殃的「重灾区」。
比如,夏雨。
17岁就凭借《阳光灿烂的日子》拿下了威尼斯影帝。
震惊海内外,风头一时无两。

此前,他不过就是姜文一眼相中的毛头小子。
没学过相关的理论,更没受过系统的训练。
可就是这样的愣头青,奉献了中国电影史上最经典的角色之一。
令人唏嘘的是,虽然他在功成名就之后进了电影学院深造,成了一名可以独当一面的专业演员。却反倒没能再触及年少时的巅峰。

看到这里,你还能对「持证上岗」赞同吗?
想必任何一个对于中国电影有长远期望的人,都会保留意见。
行政层面的介入确实会让演艺界的运行更为规范。
但也容易带来「一刀切」,造成彻底的僵化。试问谁想看到这样一副图景?
为了获取艺人证书,人们将会经过一致的培训,通过相同的考试。
刷题、答题,学习、练习,报班、上课……
若是「持证上岗」成为必然,中国的文艺界只怕会进一步丢失本就不足的创造力。
灵光一现的瞬间,更是再难得见。

更何况,一张单薄的证书真的就有用吗?
不管方式是明是暗。
只要真的想,对于大多数明星来说,这张纸都不是件难事。
所谓上有政策下有对策,就是如此。
但对于素人和群众演员来说,获得证书的成本就大不相同了。
既费时也耗力。
这就容易演变成「打不了洋人我还打不了你」的闹剧。

出了名的,在头部的,有特权的,到头来照样逍遥自在。默默无闻的,居于底层的,没特权的,反倒愈发丧失了生存空间与权利。该管的没管上, 不该管的却被搞得力不从心。
一张书面证明最后到底限制了谁?
这是一个真正值得思考的问题。

「持证上岗」有如空中楼阁,既不合理,也走不通。
那为何它还是被一次次提起,且被很多人支持呢?
很简单,这就有点像是创伤后应激障碍,即PTSD。
长久以来演艺界大环境的不省心,造成了大家的过分敏感。
所以人们才会选择病急乱投医。

但实际上,情况越是混乱,我们就越是要三思而后行。
断不能跑偏了。
首先,原则问题先要弄清楚。当我们谈论整顿内娱时我们究竟在谈论什么呢?
当然是为了良性的发展,为了更好的发展。
而持证上岗无疑是违背艺术创作规律的事。一方面口口声声说是为了演艺界好,另一方面却又在亲手扼杀艺术生命力的源泉。捡了芝麻丢了西瓜,顾此却失彼,属实做不得。

《路边野餐》中的陈永忠
其次,针对的对象亦要明确。
我们千万不要忘了,整件事的出发点是什么。
不是艺术,不是娱乐圈,不是演员。
而是一小部分劣迹的明星。
又怎能殃及池鱼?
为了杜绝少数人的恶。
就寄希望于通过一招「绝户计」,达到一劳永逸的效果。
这只会制造出更大的鸿沟,制造出更深的对立。
既不现实,也得不偿失。

群演们
最后,方式不能死板。
证书,并非必需。
因为它不是什么夺命毒誓,能让所有人对它服服帖帖。
品行不端正的,该出问题还是会出。

从艺人层面入手,也只是解决问题的一个方面。
还有对受众的要求。
持证上岗或许不是当务之急,但提高审美能力绝对是势在必行的。
还有从监管的要求。
持证上岗或许不用落实,但官方、行业协会、媒体的监督一定要落实。
总而言之,文要对题,药需对症。

「持证上岗」或许难以成为问题的最优解。
但只要还存在讨论的空间,总还是积极的。
怕就怕出现不留余地,不给空间的情况。
怕就怕在科长这样敢于直言,提出反对意见的人越来越少。
若真是这样,毁掉内娱,毁掉艺术的。
绝非劣迹艺人。
而是每一位看客,每一位失语者。
是我们每一个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