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经遇到过一个叫晓晨的小女孩,是后转到我们班的。一直以来,我都认为她是个乖巧懂事的孩子。她说话伶俐,对班里的工作很关心,经常为集体做事,成绩也不错,大家都很喜欢她。就是这么个女孩,却做了件让我大吃一惊的事。
一天,她说肚子疼,看表情很痛苦。于是我给她家长打电话,请她接孩子去看看病。她休息了两天就照常上课了。一个周二,她又说自己肚子疼得厉害,我很为她着急,而据她说上次家长没有带她去看病。我心里不免有些疑惑:家长怎么如此大意呢?看着她捂着肚子,紧皱着眉头,我又给她家长打了电话,她的大姨过来把她接走了。我满以为家长带她看过病后就会让她在家休息,也没特别留意。第二天,她没来上学,我还一直认为她的身体不舒服在家修养。下午我正在备课,校长叫我出来问我班里是不是有孩子没来,我说是啊,生病了休息呢。校长接着说,她在学校后边的厕所呢,被别的家长发现打电话到学校了。我当时就愣了。还想,弄错了吧,这孩子不会的啊,又没出什么事情?但我还是要过去看看。
匆匆来到学校后边的胡同里,看见我们的一位主任和一位家长在那,说孩子在厕所里不出来。我赶紧进去,敲着门问:“是晓晨吗?”她带着哭音回答了。我一听真是她,生怕她有什么事,忙说:“你把门打开,有事跟老师说!”还好,她马上开了门,看着她满脸泪痕的小脸,我心里一紧,把她揽在怀里,扶了出来。我拿上她的书包和她一起回到了学校。主任给我找了间安静的屋子让我和这个孩子聊聊。是呀,什么原因让这个在大家印象中乖巧可爱的孩子做出这样的事呢?我心里怀疑、焦急,五味俱杂。我想,当务之急是打开这个孩子的心结,让她对我敞开心扉。我相信没有很特别的事情,她是不会这样的。我先跟她聊了聊今天的情况,原来她家长说她肚子疼是装的,根本没带她去看,今天让她来上学了。而她说自己一出家门又疼了,就去了舅舅那。怕被妈妈发现,又跑了出来。大概是想混到放学再回家吧。我心里真替她担心,这么个小女孩,在街上游荡,万一被坏人盯上怎么办?她为什么要游离在外?我必须要把问题搞清楚。接着我问她到底有什么心事,是学校里发生的还是家里的?她才断断续续告诉我,影响她情绪的原因。
原来她父母早在她来北京前就离了婚,她跟着妈妈来到北京投靠她的姨妈、舅舅。记得她刚转来时,看到她的家长情况登记表上只有妈妈的概况,我为了了解清楚、拉近距离,还问了她爸爸的事,她当时告诉我,爸爸在老家,工作忙,过不来。我便没再问什么。今天,她才哭着告诉我,说她骗了我,她爸爸妈妈早就离婚了,但她怕别人看不起,从来不对别人说。妈妈看不起爸爸,不愿意跟他复婚,要给她找“后爸爸”。可在她心目中,爸爸是最好,最疼她的,她不要后爸爸。还说周围的亲人都不关心她,她心里的苦没人知道。孩子说的话像大人一样,早已超出了这个年龄阶段的水平。我心里吃惊,也心痛。孩子一直在哭着诉说,我感觉得到,她对爸爸的思念,对完整家庭的渴望是多么真切呀!可是也是多么脆弱呀!
我把她抱在怀里,想温暖这个受伤的孩子。但又觉得自己太无力了。我能给她的只是安慰,至于她渴望的东西是我无法办到的。我只有告诉她,温暖幸福的家庭每个人都需要,孩子都希望爸爸妈妈永远在自己身边,你和远在家乡的爸爸两年没见面了,老师特别理解你心里的难过。但是,孩子,我们还要学会理解,理解妈妈和爸爸。成年人有成年人的生活,他们都疼爱你,这是对你来说最重要的。妈妈一个人带着你,要工作,要照顾你,也很不容易,她心里也有很多苦想找个人分担,即使真要给你找个爸爸,她一定会考虑你的感受,让你能够接受的。只要爸爸妈妈都爱你,你照顾好自己,等长大些了,看爸爸也不是什么难事。我甚至给她假设:父母和好了,但整天吵吵闹闹,闹得你没个安静的环境,更别提和谐幸福了,这是你想要的完整家庭吗?她马上摇摇头说,我不想。所以,我开导她,理解父母的决定,心里有什么想法跟妈妈谈(她马上说谈不通,没用的)。我又告诉她,沟通是需要时间的,实在不行老师可以作为一个成年人跟她谈,把你的想法告诉她。
我和她一直谈了两节课,她才慢慢平静下来,把她送回班里,我对其他孩子只字未提这件事,我不想让别的孩子用异样的目光看她,加重她的心理负担。看她坐在教室里安心上课了,我慢慢踱步下楼,心中思索怎样帮助这个孩子。她心中的苦闷无人理解,无人倾诉,眼看着别人一家团圆的幸福,让她心理产生了巨大的落差,就认为自己的家人根本不关心自己。我想,她是想通过生病这种方式让家人关心自己,从中感受那久违的温暖。她的肚子疼不是生理上的,而是心理引起的。有了思路,我开始实施
“攻心战略”。
下楼后,我马上拨通了她妈妈的电话,请她来学校。见到我,她还问是不是孩子惹什么事了。看来对孩子的反常情况,由于自身的忙碌,她还没注意到。我把近来的事情跟她说了,尤其讲了孩子对我说的心里话:觉得家人不关心她,想念爸爸,怕有个后爸爸,和妈妈说不通。听着听着,她妈妈也泪流满面。她说,孩子从来没对她说过这些,一直都觉得这孩子特别懂事,没想到她心里有这么多想法!她们确实都没把孩子所说的肚子疼当回事,就认为她是装的,根本没想到她为什么会这样。她也向我诉说了自己一个外地女人在北京带孩子的不易。看着这个比我略大几岁的妈妈,我能感觉到她的辛劳无助。理解她,从她的角度考虑问题,才是为孩子好,也才能解决问题。
我把自己的想法与她交流,作为孩子的母亲,她当然希望女儿健康快乐,这是我们共同的归宿。所以,从家庭到学校,关注孩子的心理需要是解决问题的关键。我告诉她,孩子吃穿不愁,但情感缺失。她渴望和爸爸交流,也不能一味限制,否则会让她郁积成心结。忙碌之余,和孩子多谈谈,听听她的想法,让她也听听妈妈的心里话,让她感觉到家人的关心,从心理上得到满足。这样,她还会是一个快乐积极的孩子。和她的谈话又是一节课,放学时,孩子的妈妈擦干了泪水,带着几分歉意,也带着几分满足走了。我想,她对孩子的态度一定会发生变化的。
家庭的沟通是很重要的一方面,但孩子在学校,在班级的时间也很长,和老师同学接触这么多,回想起来,我对这个孩子又真正了解多少?
于是我给自己确定了“攻心战略“的第二步——你倾诉,我倾听。下课后,午休时,我会有意识地走到她的身边,看看她的作业,问问她的情况,观察一下她的神情,并悄悄告诉她:“我和你的妈妈是好朋友,有什么心事,你觉得不好开口,老师可以和她谈谈。你有什么事想找个人说说,我愿意做个最好的听众,我很乐意听你说话。”
此后,她时不时跟我说说她家里的趣事,讲讲她给妈妈做了什么家务,这时,我总和她一起欢笑。也有时,她会跟我说,妈妈太忙了,今天没回来,她是在大姨家住的,看得出她眼里的失落。
听完她的倾诉,我摸摸她的头发,轻声告诉她,妈妈忙,也是为了你啊。她是因为有你,才这么不怕辛苦的,你是她的精神支柱呢!我还告诉她,我自己也没有天天回家看女儿,可我知道她健康快乐,自己工作起来就特别有精神。她听懂了,居然拍拍了我的手说:“老师,你们都是好妈妈!”
她的倾诉,让我更多地了解了这个孩子。做个最佳倾听者,使我走入了她的内心世界。
有了妈妈的关爱,老师的关怀,孩子身边还缺少什么?我得让自己保持清醒,自己的攻心战略还没有完成。每天跟她接触特别多的,还有班级里的同学,这也是不容忽视的力量。同伴间的接触对这个年龄阶段的孩子影响也是重大的。
我找来两个平时个她关系不错,也很懂事的女孩,和她们聊天。原来晓晨早就告诉过她们,自己的爸爸妈妈离婚了,她们几个还互相讲过自己父母吵架的情形。看来,找她们,是找对了,这条途径,肯定有效。
但我并不想让同学们觉得她特殊,所以只是轻描淡写地说,你们是好朋友,在一起的时间多,又都是班里活动的积极分子,以后还得经常沟通,多为班里出谋划策。这两个孩子点点头。以后的日子里,经常看到她们在一起,开心地谈着什么。慢慢地,周围聚的人多了,也不一定是固定的同伴。孩子们潜移默化地感受到了什么,都在以自己的方式表达着自己的关心,集体的熔炉让她的脸上绽放了久违了的灿烂的笑容。
在主题班会筹备工作中,她和另外一个女生主动申请当主持人。写串词、排练,花了很大心血,在这次班会上表现十分出色,充分展露了才华,让大家刮目相看。这比以前的她,大胆自信多了。是集体中同伴间的关心合作,让她有了这样的变化。投身班级工作,让她忙碌充实了,也就不再沉湎与自己的苦闷中了。
现在的她,比以前更开朗了,因为不再担心别人看不起自己,因为感觉到了身边的人对她的关爱。看着她快乐的微笑,我的心里塌实了。一个偶然事件,才真正让我了解了这个孩子。现在的家庭复杂化,孩子面临的问题也多样化,我们没有孙悟空的火眼金睛,看不透别人的内心,但我们不妨做个战略家——“攻心为上”,此“攻”非进攻,而是一种水乳交融,为孩子找到心灵的归属,让他们去正确面对生活中的问题,心理充盈地成长。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