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读廖辉英小说《油麻菜籽》有感

(2014-03-19 11:37:53)
分类: 文学

《油麻菜籽》这篇小说从女儿的角度讲述了出身于台湾有钱人家、从小被娇生惯养的母亲嫁给一个被“精挑细选”的男人(即她父亲)后却戏剧性的遭到冷落和打骂的故事

父亲在外玩女人,“经营着他婚前没有过够的单身好日子”。母亲的嫁妆拿出去卖钱挥霍,而母亲作为那个时代的女性只能忍气吞声,操持家务,生儿育女。在家中,大哥总是会得到“特权”与更多的宠爱,他吃喝、玩耍、不干活。而身为大女儿的阿惠却得像第二个母亲,隐忍、承担着也许并不属于她应该承担的责任。最终,父亲引诱别人妻子的丑事败露,家里变卖全部家当,为其平息纠纷,而后来全家迁到台北,另谋生路。这一切对于当时的女儿来说,是得到了重生一般的快乐。到台北后,仿佛开始另外一段故事一般,父母在家里的地位颠倒了过来,母亲变成了家庭的主宰,但不变的是她的责任与地位同样不受母亲重视,同样没有大哥重要。阿惠虽联考时成绩优秀,但仍要做许多家务活计。可大哥什么都不行,但却可以过着潇洒、自在的生活。也许是出于知识上的吸引或是出自所谓的“知识份子”之间的交流,父亲对阿惠的态度却陡然变好,开始给予她许多疼爱。在台北经过一段困窘的生活,家境逐渐好转。特别是由于女儿对家里的扶持也越来越多,母亲突然变得讲究衣饰打扮,追求享乐,同时也更加苛刻。她对阿惠交男朋友开始进行干涉,不让女儿嫁给她所爱的恋人。但大学毕业的阿惠,不再接受像油麻菜籽一样的命运安排,终于同相爱的人结为夫妻。最终,母亲再一次“认命”,接受了一切的一切

    看完第一遍的时候,其实我并不太清楚到底什么是“油麻菜籽”,后面专门去查了一下,才知道它原来就是油菜花的籽,闽南人用“油麻菜籽”比喻女人的命运,说她们像油麻菜籽一样随风飘散 ,落到哪里长到哪里。 没想到那么美的花却有着那么无奈、甚至有些低贱的隐喻。而“油麻菜籽”这一隐藏的比喻在廖辉英的这篇小说中,从“母亲”和“我”的人生中得到了完美的诠释。这里面我印象最深的是女儿看见母亲的脚背被刀劈到的血腥画面,而也在那个时候女儿对妈妈从小时候的依赖爱慕转到了怜悯可怜,这是传说中的“孩子懂事了”,其实是多了一份理解,可是也象征着这样的爱也不再单纯。女孩子多数是和妈妈脱不了干系,不管她是深爱她还是想着要摆脱她。可能是因为理解而深爱,也可能是因为理解而痛恨,千方百计地要“不像妈妈”,可是骨子里还是会悬在了一起。在这个过程中,可以看见母亲性格上的转变。原本娇气、妥协、卑微、懦弱的母亲,在现实的逼迫下转为了强势、泼辣、独立甚至有些专制的女人。这是否也可以说明一个时代女性地位的转变呢?伦理学家斯宾诺莎曾说过“因为恐惧是一种痛苦,希望不能脱离恐惧而存在,所以希望和失望都表示知识的缺乏和心灵的软弱无力。”而这句话我觉得恰到好处地诠释了母亲虽然外在生活在变化,但内心却有着无法抹去的“软弱无力”,就如飘荡的油麻菜籽一般

    台北是生活的切割点,之前的生活是灰暗的,而到了台北转向了昏黄,似乎有了一点被渲染得不浓的彩色。除了生活的好转,也有了情感的转变,而这一切让人物间的感情脉络变得清晰,且都是典型,表现得又真实到位。 

不过说真的,个人觉得这篇小说故事性太过浓重。虽说是小说,但其中的描写,如对于那个去找人帮母亲接生的黑夜和母亲脚背被刀劈中而喷出的血,那么详尽的描写有着很强的画面感,但却不讨喜。爱与恨、苦与甜其实流露于生活而非特定事件,过多的悲情描述只会让人不愿再去接受与同情。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