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读林海音小说《烛》
(2013-12-02 07:36:38)分类: 文学 |
《烛》讲述的是关于奶奶经常喊头晕的故事。故事采用了倒叙和插叙的写作手法,即先写病榻上的奶奶在孙子面前喊头晕,从而孙子无可奈何的拿过一只小铜烛台来,接著由奶奶捏蜡烛发出的沉思来展开叙述奶奶为什么经常喊头晕的原因,原来奶奶是经历了丈夫启福娶姨太太后,为了得到丈夫掛怀和儿孙们的注意和关心才开始经常性的喊头晕的。奶奶恨姨太太秋姑娘,一方面是因为秋姑娘并非由奶奶选择的,而是在她生季康坐月子时偷偷的走进了她丈夫生活里的;另一方面,秋姑娘偷走丈夫的爱的同时她还要摆出宽宏大量的态度来接受秋姑娘。随著时间流逝,奶奶由假的不能走路变成真正的病人,丈夫病时逝世时也没能起来看他,继而失去秋姑娘又失去每个成了家又分出去住的儿子们,最后只剩小儿子季康和孙子的陪伴,直到自己真正恍惚弥留时再也不喊头晕了。
这篇小说留给我的疑问较多。让我没读懂的是作者在最后安排的鑫鑫躲在爸爸和医生身后他对爸爸说的话的用意,钟理和的《淤楼》以开放性的结局给读者更多的想像空间,可是这篇却让我读完很是困惑,怎么会扯上小儿麻痹呢?其关系在哪裡我一直没想明白?对小说的结尾本读者有点失望的。但是总体看来,本人很是为这篇小说著迷,前后读了几遍。故事情节性很高;由奶奶捏蜡烛整体倒叙写以前发生的事情从而解释奶奶为什么会喊头晕,最后到奶奶不会喊头晕(死了)收尾;人物刻画上,我也认为较新颖,是从里面人物日常生活的语言中感受到小说每个人物的个性和心态发展的;顺序安排上也别出心裁,能让读者不断的产生疑问然后去寻找答案。值得一提的是,读完后心里会有一种悲悯之怀,甚是同情奶奶——那个时代的女性,为什么明明恨秋姑娘,恨丈夫再纳妾还要装出一副宽容的样子?还要让众人把自己当成谈笑的消遣品?为什么连自己的儿子儿媳都不能理解自己?为什么想要得到一份关爱那么困难?奶奶到底做错了什么?她的女性的地位在哪裡?这些疑问让我愤怒的同时也会使我更加珍惜当今女性社会地位提高的状况。与此同时这篇小说读完令我想感叹的是为什么人性总是那样,失去后才后悔,才开始反思!这一切都太晚了,可是就算已经预知这些道理,我们还是不会在结果来之前去做我们未来反思后希望有机会在“以前”去做的正确的事。就像这篇小说一样,奶奶的遭遇就是从生完季康坐月子开始的,季康应该是要懂母亲的,可是在母亲频繁的喊头晕,他也不耐烦厌倦了的,文章没末他也后悔说自己从没一次痛痛快快的到母亲床前来。不过……其实换成我是季康,我又会怎样做呢?说实话,或许会是一样的吧!也许久病无孝子,也许这就是人性的弊端,也许这就是宿命!
最后还是想说,本人是很欣赏喜爱这篇小说的,它引发了我很多的思考和想像。我认为,一篇有价值的小说或许也正是在于能引起读者的共鸣与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