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看山是山,看水是水

(2020-04-19 16:13:48)

“今天是谷雨,春天最后一个节气,夏日就要来临。

最近接待的几位求助者,她们的年龄类似谷雨的季节,应该正在人生最好时光,但是很可惜出现了严重的心理问题,主要是情绪不稳定,人际关系非常糟糕,有的迷恋手机网络游戏成瘾,有的辍学闭门不出,生活没有规律,甚至影响到生理需要,或沉迷各种幻想之中,严重的时候有自虐自残行为,有的出现胡乱购物,有的打扮成异类,有的吸烟喝酒,性混乱。有的很难按照ICD11 or DSM_5分类诊断。家长也非常担心和痛苦,又无能为力。

成长的代价有时是巨大的,在人生最美好的时光里,期盼她们早日成熟起来,肩负起自己的人生责任。

我的青春岁月也是有过情绪化表现,但是经历了太多的痛苦,慢慢的就成熟起来了。”

这是心理专家杨冬林教授在QQ空间上的留言。我每每听杨老师的公益课,看杨老师的留言,总能感受到睿智者和经验者的观世与处事的方法,收益很多。

这次看到杨老师的话,就想起最近正读的一本书《太傻天书》,这书的名字有点怪,其实内容很深刻。书里讲每个人的人生从总体或根源上来讲就是在实践和理解自己的选择。这个话如果没有一定的宗教或哲学训练的话理解起来可能会感觉有点玄幻或虚浮。要是认真体会,其中的意义非常重大。这个话能够被理解到哪个地步,决定着他生命的自由程度。

一个人的成长从现象上看或者描述,并不是单纯是一个人的事情,会受到环境的影响或制约,现象中的人总是受到种种的干扰,难以如愿而行。人们选择性地面对环境(外在),但意愿中的选择往往被环境(外在)的选择所破坏,所以烦恼重生,困苦不堪。《太傻天书》认为,人在现象世界中,其意愿中的选择只是种种的虚幻,这些虚幻的选择都是在实践和理解生命之初的那个选择,除了生命之初的那个选择之外,人没有任何选择可言。人在日常生活中所做的选择都是那个选择的影子,但是人的意识发展起来之后就完全忘记了自己生命之初的那个选择,这就是人之所以会觉得痛苦、会觉得斗争、会觉得毁灭的原因,其实这些痛苦、斗争、毁灭都是虚幻的。

作为父母,作为老师,作为心理医生,总是热切而执著地希望改变不合大众想象的孩子,面对这样的孩子, 管理者虽然有一定的宽容性,认为有些是不需要改变的,但还是认为有的不改变后果很严重,是必须要改变的。但是往往在管理者必须改变的决心和行动中,事情变得更加恶劣(这个不是在为纵容不和谐狡辩,只是为解决问题提出一个逻辑过渡)。其实,现实生活里,父母对孩子的关爱、老师对学生的教育的过程中,产生的和谐与矛盾几乎是对等的,产生的信心和沮丧也几乎是对等的。和谐与信心中培育的成功和赞美与矛盾和沮丧中生成的失败与恼恨似乎也总是旗鼓相当。

为什么会出现这些旗鼓相当的现象?

这根源或许在于人的意愿选择的虚幻性。人把意识的焦点放在外在现象上,把价值意义的评价权放在外面,通过外在的反馈和反应决定自己的存在价值。虽然一定程度上,人的价值在于外在的选择,但是完全把自我的价值放在外在上,生命必然不能实现完整的价值。人们把问题归结为种种的不合规矩、不合情理的现象,用消除现象的方法解决问题。但是所有的现象之后都有一个驱动力,如果不深入了解现象背后的驱动力,如果有比现象更深层次的原因,你对这个现象出手,其实你已经败在这个现象的目的面前了。

世间有许多的父母期最美好的愿望于自己的孩子,得到的反而是孩子的背叛或堕落;世间又有多少帝王倾尽心血,强其国,富其民,却身陷恶世,史留恶名,都是因为他们把意识执著于种种现象,在消灭各种不合自己的虚幻的意愿的现象中,消耗、丧失了真实的自我。父母期望自己的孩子出类拔萃,老师期望自己的学生聪明好学,管理者期望自己的群众循规遵法,这些愿望是美好的,但是内心中并没有这些美好的真实,仅仅愿望把这些美好化成现象,而这样的美好必然永远是折磨自己的种种可恶的幻象。

宋代禅宗大师青原行思提出三重境界:参禅之初,看山是山,看水是水;禅有悟时,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禅中彻悟,看山仍然山,看水仍然是水。这也是人生的三重境界,人生经验的种种现象,种种情绪,是又不是,不是又是,层层叠叠,填充着生命的内容。禅与佛,也都是人的生命自身的体验,都是人的生命的实践。禅与佛,财富与权力,哪个是真实?其实都是人用来理解自己并作出选择的工具,生命的意义或乐趣是在经验这些工具的过程中,和谐地对待自己和他人关系的选择。

佛经讲:“此苦无有,以世俗故,假名施设是无明等,一切皆是无智攀缘。……是故圣者如是知己,于一切法不取不舍,便得安住四谛法门。”

看山是山,看水是水

看山是山,看水是水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前一篇:青春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