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06.12 别用成人的眼光去看孩子的世界
(2011-06-13 09:56:57)
标签:
育儿 |
分类: 天使成长(0-3岁) |
昨天是周末。早晨醒来,浩宝便要求去广场上跳蹦蹦床去。之前,浩宝去玩过两次蹦蹦床,不过那时候他还跳不起来,所以站在蹦蹦床上,只会蹲在边上看别的小朋友玩儿。现在,浩宝已经可以连续跳5次以上了,所以,虽然,外面是如火的骄阳,浩妈也决定满足儿子的心愿。
吃完早饭,带上食物和水,母子俩整装待发,来到了广场。我们刚来到时,蹦蹦床上只有两个三岁左右的宝宝在跳儿,浩宝很兴奋地自己爬上了扶梯,害的浩妈直呼“小心点”。上去之后,浩宝开始时还是像往常一样,只会蹲在边上看别的小朋友跳。后来,在浩妈的帮助和鼓励下,终于勇敢的站起身来,加入到了小朋友中间。虽然,跳起来没有别的小朋友的身体灵活,不过,也总算是离开地面,真正的可以跳了。这是浩宝第一次真正意义上的跳蹦床,特此记录一下。
正当我们玩的高兴时,上来三个七八岁左右的男孩子。其实,这么大的孩子玩蹦蹦床有点“超龄”了,看来,只要拿钱,就算你是老太太,老板也不会管你的。有了这几个大孩子的加入,小点的宝宝在上面连站也站不住了,有几个胆小的甚至哭着找妈妈了。看此情景,浩妈赶紧把浩宝抱了下来,怕碰着他。
我们刚下来一小会儿,就听见一阵哭声从蹦蹦床的方向传过来。扭过头一看,一个四五岁左右的小男孩一手扶着扶梯,一手抹着眼泪从蹦蹦床上走下来。他妈妈听见儿子的哭声,冲过来,连声问孩子:“怎么了?谁跟你闹了?”孩子只是哭也不说话。这时候,另一个约四五岁的男孩子走了过来,对着哭泣的小男孩说:“对不起。”哭泣男孩的妈妈看到“罪魁祸首”站了出来,声音顿时有点激动:“是你跟他闹了呀?你怎么着他了?”小男孩低头说:“我不小心推了他一下。”那个妈妈把自己的儿子紧紧的抱在怀里,一听是自己的儿子受了委屈,“你为什么推他呀?!啊?蹦蹦床又不是你们家的,都交了钱的,你玩你的,他玩他的。你干吗要推他呀?”那声音、那语气真是像芝麻开花“节节开花”啊!“阿姨,我已经跟他说对不起了。”“说对不起就完啦?!要是我推了你,再跟你说对不起,行不行?”那位母亲显得更为气愤了,而且越来越激动,去推还在她怀里哭泣的孩子:“儿子,你上去!我看谁还敢再推你!”同时用眼睛瞪着做错事的孩子:“他要是再敢推你,我就不愿意他哩!”只是他怀里的孩子任妈妈怎么推搡,死活都不再上蹦蹦床。那个做错事的孩子一直低着头,任由那位阿姨在那里指责呵斥。做错事孩子的家长始终没有站出来,不知道是出于理亏还是离孩子远。如果只听声音,还以为是两个大人在吵架。谁能想到,针对的是一个四五岁的小孩子?!其实,自己的孩子根本就没有造成什么实质性的伤害,至于这样吗?!
以前曾经听老家人讲过这样一件事情:两个邻居家孩子都差不多大,平时经常在一起玩儿。某天,不知道什么原因,两人动了手,都哭着回家各找各妈了。当妈的一看自家孩子受了委屈,立刻拽上自家孩子去找对方评理。结果是,两家大人因为孩子之间的矛盾也结下了梁子,到现在,抬头不见低头见的邻居成了路人。后来,两个孩子和好如初了,不过再也不敢光明正大的玩在一起了,因为父母都告诫他们:不许和对方玩儿!俗话说:“远亲不如近邻 ”,更何况是因为孩子之间一点小小的事情,就闹成这样,值当的吗?在成人的世界里,如果两人之间有了矛盾,产生了冲突,心里的疙瘩好久都无法解开,有的可能就会形成一个死结,一辈子都解不开。但是在孩子的世界里,是纯净美好的,没有大人之间那么多恩恩怨怨,也不会记仇。前一分钟他们可能仅仅只是为争抢一个玩具而打的头破血流,下一分钟就又开心的玩在了一起儿。所以,我们别用成人的眼光去看孩子的世界,更不要用成人的标准或者方式去对待孩子。
自从有了浩宝之后,浩妈就非常注意这方面的事情。浩宝和别的小朋友起了冲突后,如果是浩宝的错误,等他情绪平稳后,浩妈会告诉他这样做是不对的,并尽量让他去向对方道歉;如果是别的小朋友的错误,浩妈也会将这种行为尽量描绘成一种“善意”,然后尽快转移他的注意力。转移注意力这种方法非常奏效,前一分钟浩宝可能还在哭,下一分钟就马上被其他事情吸引了,破涕为笑,和小朋友又开心的玩耍在一起了。对像我前面提到的那位母亲,她可能是爱子心切,看到自己的孩子受了委屈和伤害,于是就像母鸡护小鸡似的,急于给自己的孩子打抱不平。她可能没有想到,孩子的世界里,根本就不存在什么委屈不委屈,在玩耍的过程中,你推我一把儿,我推你一把儿都是很正常的事情。只要不是孩子哭着寻求大人的帮助,就让他们尽量自己去解决矛盾,其实这也是成长的一个过程。即使孩子哭着回来了,大人也不要像刚才那位母亲一样,去呵斥别的孩子,更不要火上浇油。其实这不是给孩子出气,相反孩子可能更会觉得委屈。从始至终,那个孩子都没有停止哭泣,反而随着母亲越来越激动,他哭的倒越来越厉害。而且也没有因为母亲对自己的“打抱不平”而变的勇敢起来!
在孩子慢慢长大的过程中,作为家长,我们要去教会孩子自己去处理一些问题,而不是“越cu代疱”帮他去处理。“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就是这个道理。孩子现在还小,我们能时刻跟在他的身边保护他。但是我们不可能永远跟着他的,如果不教会他一些技能,他就会一直生活在大人羽翼的保护,永远无法长大。就像刚才那位孩子,受了委屈或者伤害之后,只会寻求妈妈的帮助,我想,也可能跟那位母亲过度的关心和保护有关,以至于孩子这么大了,只是被别的小朋友推了一下,就这么脆弱!看似是表面上替自己孩子出了气,其实是更深层次的“伤害”自己的孩子。她这样做会使孩子失去许多玩伴和朋友(反正,如果浩宝的朋友圈子里如果出现这样的妈妈,浩妈能做的,就是让浩宝远离他,不和他一起玩儿。)对于孩子来讲,一个没有玩伴的童年该是多么的不幸和苍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