球场归来的反思
(2011-01-03 21:22:40)
标签:
果岭练习场元旦假期技术要领高尔夫宝典体育 |
分类: 高尔夫运动篇 |
元旦假期结束了。假期里特地飞去上海打了两场球。
本想利用这次机会检验一下近期在练习场的挥杆成果, 也顺便验证一下从书本上看来的打球知识,
结果是两场球都打了一百多杆, 多多少少有些失望。
假期的最后一天躲在家里反思。 抛开天气寒冷,不熟悉球场等外部因素,
客观地对这两场球进行认真总结,力求找出问题所在,积累经验。
首先不得不承认,近期在练习场领悟的挥杆并没有在下场的时候发挥出来。究其原因,一方面去练习场的次数非常有限,以前的挥杆习惯和动作不容易改变,特别是一上场,脑子里突然就一片空白,抡起胳膊就挥。而且总怕打短,潜意识里想发力击球(或者可以说是对平日挥杆练习成果的不信任,不敢尝试)。 另一方面,不能坚持“防守策略”的实施,总是想着朝旗杆进攻,过分相信自己的能力。
其次,对于长铁和切滚球有着一种莫名的恐惧,总是犹豫,畏手畏脚地放不开。直接后果就是长铁总是打厚(先锄地后触球,球还不如短铁击出的远),切滚球不是打短就是打长。这主要由于长铁平时在练习场基本不练,
而切滚球在练习场的打垫上根本练不出来(没有在果岭边上练过,根本就没弄明白切滚球的滚动距离是怎么回事)。
这两场球,自己都带了小本,基本上是把每一杆击球都纪录下来了, 现在发现这么做没什么用。
还不如把一些技术细节事先写在小本上,每次击球前拿出来看看。比如一号木击球之前, 应该看一下少数几个技术环节 ”留住右腿转肩“,
”下杆时右臂贴住右侧身体“, ”保持肩膀和两臂形成的三角形“,以及”注意挥杆平面“。
再比如刚才从教科书上看到,打切滚球的时候,重心靠前,定位和触球瞬间杆头不能超过双手,身体和双臂,双手形成一体,并且要向下触球等等。
这些技术要领,其实我都在书本里作出过标注,遗憾的是这些在打球的过程中被我忘得干干净净(最典型的失败案例就是在滨海第三洞的沙坑救球)。
下次我一定在打每一杆之前,拿出小本子来看看,
至少形成脑海里的正确印象。
整整二十年前,当我在驾校上课的第一天就作过一次据说很科学的测试。测试的结果表明我属于注意力极其不集中的那类人(测试包括大屏幕上出现几组数字,显示几秒后消失,
然后让学员凭着记忆写出这些数字的排列顺序等等)。现在看起来二十年过去了,我还是注意力极其不集中(平常也是这样,经常性走神儿),
打球的时候也是很难集中, 看来只能通过这种每打一杆之前,都要拿出宝典来看看的方法强行让自己集中了。
除此之外,看来只有继续苦练了。 高尔夫是最公平的运动,
只要付出就一定有回报,真不能指望着只去了4-5次练习场就想破八。
现在盼望春节放假能有个机会去打球。
当然了,在此之前需要寻找一个很漂亮的,巴掌大小的硬壳小本做“宝典”。
后一篇:挥杆的路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