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五大道寻找名医故居—林必锦故居

(2023-03-05 17:20:49)
标签:

文化

杂谈

分类: 津门美景与古迹
 春节前后,我陪老伴在天津第一中心医院耳鼻喉头颅外科看病,结识了由女专家李丽主任率领的一支团队。这支团队团结协作,敬业奉献,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老伴住了九天医院,我每日早七点半前必到,为的是见到查房的李丽主任,与她进行短暂的交流,询问病人的有关情况。李主任学识渊博,待人亲和,没有架子。下属的副主任、主治医生均为博士毕业。在诊断、医疗方面绝对是一流的。这支团队中的的医生、护士都十分负责,随叫随到,和蔼可亲。我亲眼目睹了病人由于焦急和医生、护士发火的情况,但换来的是耐心开导、细语安慰。真的是“医者仁心”啊!十天来,我也真正体会到做为医护人员工作的辛苦。老伴由于常年吸烟和新冠原因,肺部有炎症,医院出于对病人的负责,进行治疗后,方进行了喉部活检手术,幸喜无大碍,早已平安出院。
天津市第一中心医院耳鼻咽喉头颈外科由我国著名耳鼻咽喉头颈外科专家林必锦教授於1956年创建,1989年成立了天津市耳鼻喉科研究所,2000年成为天津医科大学、南开大学本专业研究生培养点。数十年来,经过林必锦、杨宝琦、林鹏等几代人的辛勤努力,本学科发展成为天津市医疗卫生重点学科。学科医疗、科研、教学等方面发展均衡、技术全面,整体水平位居天津市领先、国内先进水平。拥有国际上性能最先进、种类最完善、功能最齐全的检查、诊断、治疗和手术设备。 
 我在五大道生活了半个多世纪,近几年才知道五大道有这样一个名医群体。五大道是孕育天津现代医学的摇篮。寻找名医故居只是表象,目的是为了宣传这些名医的事迹,感谢他们为天津的医疗事业做出的贡献。但在查找资料、寻找名医故居中我发现,真正有完整资料的只占一部分,由于年代久远和历史等诸多原因,许多资料已经散落或遗失。这对五大道历史是个缺憾。但他们为了天津百姓救死扶伤的业绩将永载史册。
林必锦是我在《五大道寻找名医故居》系列中写的第十一个名医。

初春时节,我来到了睦南道60号,这里曾经是林必锦的故居。遗憾的是,门牌已不复存在:
五大道寻找名医故居—林必锦故居

以下是我在左右两边拍的:↓
五大道寻找名医故居—林必锦故居

五大道寻找名医故居—林必锦故居

在前面拍的:↓
五大道寻找名医故居—林必锦故居

五大道寻找名医故居—林必锦故居

以下内容来自网络:↓
林必锦(1911-1996),男,中国著名耳鼻咽喉头颈外科专家。福建永福(今永泰)人。1938年毕业于协和医学院,获医学博士学位。曾任北平中央医院耳鼻喉科主任、天津恩光医院医师。1956年,林必锦创立天津市第一中心医院耳鼻喉科,并首任科主任。此后,在天津市第一中心医院耳鼻喉科基础上,又成立天津市耳鼻咽喉科研究所,林必锦任首任所长。他是我国耳鼻喉医学的创始人之一。
五大道寻找名医故居—林必锦故居

五大道寻找名医故居—林必锦故居

这是一幢200 多平米的西式风格洋房,建于20世纪20年代末,简约实用,设施完备,装修朴素。顶部有灯光灰线。室外前后都有宽敞的院落,房后院落开阔,花草树木茂盛,环境幽静,极适居住。
 
20世纪的五六十年代,乃至改革开放后的若干年里,每天清晨,睦南道60号里都会准时走出一位衣着简朴、身材挺拔、风度儒雅的男人,他迎着清风沉稳地缓步慢跑。即使不认识或不了解他的人,从他炯炯有神的双眼与执着的表情、神态,也会猜想,这一定是位一直在思考问题、不同凡响的专家学者。他在走出家门上班的时候,也往往像赶路一样步履匆匆,偶尔从某个人身边擦肩而过,因担心会碰到对方,还会十分谦恭地道歉:“对不起!”
他就是著名耳鼻喉专家林必锦。林必锦的祖上是书香世家,但到父亲这一辈,家道中落,只能以种菜为生。林必锦9岁那年,父亲病重无钱医治而逝,家里顶梁柱倒了,三个兄长也相继去世。生活极度困难,不得已,姐姐去做了童养媳,只剩下寡母带着一对兄弟。
一次家乡遭遇劫匪,林家三口躲进了教堂,林必锦幸运地获得在教会小学读书的机会。因为刻苦认真,他成绩优异,被校长保送到县城的教会学校继续读书,条件是他每天放学后必须到校长家做工,来抵偿学费。他没有犹豫,顽强地坚持了下来,并在中学毕业的时候获得了全校唯一的“全优学生”评语。这位校长出于好意要送他去神学院学习,将来当一名传教士,也算谋得了一份职业,但他婉言谢绝了校长,因为做传教士不是他的理想。

母亲最懂得儿子的心,看到他天天心事重重,知道他失学后很痛苦,便偷偷变卖了家中的几亩地,凑上几十块钱让他去福州读高中。于是,他憋着一股劲,打点简单的行装上路了。他白天上课,晚上做家教,兼做图书管理员。两年后,又以优异成绩考上了福建协和大学。为挣学费,他做了兼职邮递员,半天上课,半天送信,这样必然会耽误一些实验课。于是,一位惜才的外国教授要主动承担他的学费,但让他做自己的秘书。其实,这位教授也想要他投身宗教事业。他再一次婉拒了这样的好意,因为他有自己的理想。两年后他终于以优异的成绩考入北京协和医学院。此时,他的理想更加坚定和明确:以医学救国,身体力行地开始了在医学领域的顽强攀登。

医生的生活,就是每天和各种各样的患者打交道。患者的心情都是迫切的、紧张的,而医生则需要十足的坚韧与笃定,并把坚韧与笃定传导给患者,但这需要医生的自信,这种自信来自丰厚的知识、坚强的意志与以往的历练。一次,一名双耳失聪的病人神情慌张地找到林必锦,痛苦地哀求他为自己解除病患。林必锦经过对患者的细心诊断,认为患者属于“耳硬化症”,应该进行内耳开窗手术。问题是当时医院设备十分简陋,根本不具备手术条件。但一种对患者极端负责的精神让林必锦还是收下了这个病人。他一边改造医疗器械,一边构思手术方案。

基于过去经常“半工半读”的历练,他的动手能力很强。没有电钻,就亲自动手将一台破旧的牙科钻改造一下代替;没有合适的手术放大镜,就找来普通的放大镜片代替;没有测听器,就找个音叉来代替……他克服了治疗中遇到的一系列困难,终于为患者成功地做了内耳开窗手术,患者失聪的双耳终于听到了声音,他激动万分,流着泪反复说着一句话:“谢谢林大夫!”

 

林必锦救人不分时间,不分场合,不分专业,只要是自己能做的,就绝不推辞。有一次下乡为农民开展医诊服务,隆冬时节,北风呼啸,天空飘起小雪。林必锦刚刚送走一个患者,突然一个小伙子急匆匆跑来,气喘吁吁地说他老婆生孩子出现危险,请林医生务必前去看看。林必锦是耳鼻喉专业的外科医生,哪有妇产科的经验?但他看着小伙子焦急的神色,果断答应前往。此时,他心中想的就是治病救人。

多年来,林必锦取得了多项重大医学成果:1951年创制金属橄榄头式食道引线扩张探子,解决了化学烧伤后食道瘢痕性狭窄的扩张手术问题;1981年研究喉发声重建术获得成功;在副鼻窦、中耳肿瘤手术治疗方面,他将传统性颈淋巴清扫术改进为功能性颈淋巴清扫术……这一切,在国内乃至国际上也数前沿。

林必锦爱好爬山,泰山、黄山、庐山、五台山、峨眉山……中国的名山,他几乎都攀登过。他总是以登山激励自己,也激励身边的人:“登山能锻炼人的意志,提高战胜困难的勇气。”他虽然住在五大道的别墅中,日常生活却十分简朴,最喜欢的就是每天清晨在睦南道慢跑,因此他身体非常好,到了80多岁还能每天去上班,甚至参与手术。如今,知道林必锦的人,每当走到睦南道60号,总会在脑海中浮现出这位医学名家健步慢跑的形象。

五大道寻找名医故居—林必锦故居
林必锦与夫人↑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