怀念徐水县大王店镇智武营村

标签:
诗与画文化杂谈 |
分类: 友情篇 |
如今的智武营村已不复存在,村里盖起了高楼,形成了社区。因为附近就是雄安新区。河北徐水到雄安新区的距离为18.6km。
雄安新区包括雄县,安新县和容城县的部分地区,而徐水县就和容城县接壤,所以距离很近,距离新区中心也超不过四五十公里,到三期开发2000平方公里时,就离新区的边缘很近了。有机会我也许会回去看看。
四十多年以前我在徐水县王庄公社智武营村插队,在那里度过我韶华青春的五个春秋。我永远忘不了乡亲们对我的关心与庇护。这是酸甜苦辣的五年啊,有泪水,也有欢乐与微笑。当时分在智武营村的共有六个知青,四个男生,两个女生。分在三个生产队,与我同去的另一个女知青因患有严重疾病,几个月后,送回了天津。尽管还有两个回乡的天津女知青,但不住在一起,只剩下了我孤单一人。刚开始住在老乡家里,后来搬到了生产队盖的新房,这间房子一边紧邻保健站,晚上无人,另一边尽管是老乡家,但有一堵墙,到门口需要时间。我不是没有顾虑,与民兵队长谈起此事,他说:你放心,村里的人人性都很好,不会有人欺负你。有事尽管找我们。乡亲们为我撑起一把安全的大伞,我愉快、安全地度过那五年光阴。
刚开始我在生产队干农活,从来没有人注意我干的多少,他们觉得一个女孩子,离乡背井不容易,他们彼此之间有计较工分,甚至抬杠的现象,但与我似乎没有关系。自己的活干完了,就来帮助我。柴火没有了,可以到生产队去挑。不管生活中遇到了什么困难,只要我开口,都会有人帮助我解决。后来让我到学校去教课,而且是教初中的课程。我自己是66届初中毕业生,多少有些顾虑,但大队干部与学校负责人都鼓励我。他们偷听了我讲课,认为我有能力承担初中的课程。
为了省一些路费,我有时瞒着家里人与伙伴们拦车,有一次与回乡女知青刘艳华拦车,到中午没有找到车。我不敢回家,怕爸妈不放心,来了一辆去雄县的卡车,我们坚持上,司机无奈,把我俩安排在车篓子里,到雄县时天已经黑了,司机亲自把我们送到大队部,嘱咐他们安排个好人家,大队干部把我俩安排在一个新媳妇家,丈夫是军人,已经回部队了。新媳妇拿出结婚的被子给我们盖,还给我们准备吃的,煮枣水给我们喝。转天,大队干部给我们找了一辆去徐水的车,亲自把我俩送到车上。
我忘不了端午节老乡送来热气腾腾的粽子。忘不了在我生病时一位大娘坐在门外纳鞋底,迷迷糊糊中听到大娘与别人说,周病了,不要去打搅她。忘不了冬天我搬到学校去住,需要自己挑水、做饭,一次在井边滑倒了,我的眼中涌起了泪水---此后,发现水缸里的水总是满的,是几个男老师轮流为我挑水,我没有说一声谢谢,我知道他们并不需要说谢谢,他们觉得这样做很自然,但这份情谊,周始终记在心里。
“周”,是当时男女老少对我的称呼,男知青彼此之间称“老”---什么老张、老林,队长说,我不管你们,但对“周”不能称老,她年纪小,不能把女孩子叫老了,我的脸红了,但内心却是暖暖的。在我即将代课的时候,我曾经与村支书讲过,希望在我有可能离开智武营村时,不要阻拦我,村支书不但满口答应,而且说,我们这里太苦了,我们也会尽可能帮助你离开这里啊。1974年在我办理特困返津时,在家里住了好几个月,学校的位置一直为我留着---
转瞬之间四十多年过去了。我已两鬓斑白,偶尔也会思念智武营村的乡亲们,我自信地认为,村里的许多人都会记得那个曾经在这里插队的叫“周”的知青。在这里,她曾经与你们同甘苦、共患难,你们曾经给过她很多的帮助。她至今心存感激与温暖。
知识青年上山下乡,是特殊的历史为一代青年提供的一条道路。在这条道路上,有宝贵青春的荒废,有美好理想的破灭,有生活信心的动摇,更有一代知青的奋斗业绩。在国家最艰难的岁月,是我们同当地人民一起。用自己的勤劳和智慧,支撑共和国大厦。我们永远不会忘记曾经给过我们帮助的乡亲们。较之后来的青年,我们更多一些对人生艰辛的领悟,更多具有吃苦耐劳的品格。更加关心农民群体。”知青“二字不是单纯字面上的含义,而是那段特殊经历赋予我们的一种资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