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博友介绍张芳

标签:
杂谈文化 |
分类: 我爱越剧 |
博主评论:
我没有想到一个非专业越剧演员能唱得这样好,称她唱的越剧是“天籁之音”都不过分。她是我在网络中的朋友。她的博客我每篇必看,她的唱段我每段必听。听张芳唱越剧几乎是我的一种享受。最喜欢她唱的陆派,那段“宿庙题诗”唱的太美了。(除去陆锦花外,我觉得她唱的几乎是最好的)陆派如山涧流水般清澈的声音一般人很难唱好。张芳懂越剧,也懂自己,她对个人的评价十分准确,令人称奇的是:张芳能唱十几种流派,而且从不刻意模仿别人,她的不同流派的演唱都有其特点。例如:越剧名家陈佩卿的《平生爱花为花忙》的唱段,韵腔独特,耐人寻味,声音基本是在中低音区巡回。张芳唱的很美、也很到位。即使是专业越剧演员,能唱各种流派的也很少。
张芳是个才女,不仅能唱越剧,还擅长声乐、钢琴、古筝等。
出生于1972年的张芳正处于唱越剧的黄金时代。这样清醒的、又处于黄金时代的非专业越剧演员应该得到越剧界的关注。非常遗憾的是,我至今没有看到张芳身穿戏装的视频。
“音乐着,快乐着。“是张芳在演出中说的一句话。感谢张芳带给我们美好与快乐!
以下内容来自网络:↓
生于1972年的张芳,自1992年参加工作以来,不但业务好,还擅长声乐、钢琴、古筝、喜欢文学,最可贵的是,不论大街小巷、乡间舞台、学校课堂,都有她发自内心的声音。她用丰富的唱腔流派,带给“粉丝”们越剧的魅力。
行内人士称张芳是非专业的“越剧大师”。酷爱戏曲的她,任教过小学到高中,都与越剧结缘,带过“小小越剧团”、古筝特长班和合唱团,在嵊州市老年大学越剧班任课,教唱了10万学子,用火一样的热情投入到越剧的研究和教育之中。
张芳出生在嵊州西白山脚下一个乡村里。在上世纪七十年代,农村没里有什么娱乐文化活动,一年也难得看上几场电影的时代里,会唱几段越剧的母亲,工余时的即兴演唱,成了张芳最大的享受。
母亲是张芳的第一任越剧老师,夜晚在灯下做手工活时总是教她唱越剧。自六七岁起,张芳便会唱一些越剧唱段。当时每个村子有广播,整天播放越剧《红楼梦》、《梁祝》的唱段,张芳听着广播,学唱着越剧。
隔壁邻居忠林叔叔会拉二胡,越剧和二胡是分不开的一对“鸳鸯”。每遇夏日乘凉或者节日里亲友到访,亲友们和邻居们都爱让张芳唱几段越剧。在张芳记忆的情愫里,当时经常唱的是《金玉良缘》和《宝玉哭灵》。
读小学三年级时,张芳随母亲和姐妹到了父亲工作的江西玉山。离开家乡到了一个陌生的环境,却依然有乡音陪伴。那时,同住的四户人家中,有一位王大伯很喜欢越剧,夏天夜晚乘凉时人坐在屋外,屋里的录音机放着越剧。他有一盒《徐玉兰艺术集锦》,在当时可是稀罕物,里面有《北地王》、《是我错》等越剧唱段。
录音机里播放出的越剧,成了张芳的第二任老师。一听到王大伯播放越剧,她就坐到王家门口听,一段日子下来,她也能把那里面的几段徐派越剧唱下来。
时至今日,张芳仍说:“我觉得《北地王》的‘杀宫’好听极了,王派的质朴和徐派的奔放相得益彰。”过了一年,她家里买了台唱机,买的第一张唱片,就是越剧《五女拜寿》。一次次地播放和跟唱,最后十来岁的张芳,对《五女拜寿》整场戏的念白、唱腔都烂熟于嘴了。
网友“莱越”在张芳的个人博客上点击了张芳原声唱的《剡溪》。他在评价中称:“第一次听《剡溪》的唱段,就有‘惊艳’之感,乐感极好,音域也甚宽。”
一位专业的越剧演员会两三个流派是平常事,但一位专业演员要唱好两个以上流派不是易事,而张芳博客上的“惊艳”绝非一句空话。她的“惊艳”不只是她会唱越剧,还在于她演唱越剧的多样化,在她的有声博客中有11种以上的越剧流派。
嵊州文化馆的朱杭灿馆长表示,张芳是该市文化演出人才中的多面手,是服务群众的文化骨干。对于张芳的越剧“粉丝”来说,见她最多的场合,还是在乡村和城市的舞台上。一位经常看她表演的“铁杆粉丝”称,只要张芳有节目演出,再远也要赶去看。
张芳名片:1996年获全国越剧业余爱好者演唱大赛第一名;1997年参加上海“戚毕”流派专场演出;1998年获绍兴市中小学音乐教师基本功比武一等奖;1999年教学论文获嵊州市一等奖、绍兴市二等奖,被评为嵊州第6届教坛新秀;2001年获省级普通话测试员资格,在浙江文艺出版社出版个人专辑《越剧流派名曲演唱专辑》,其中收录了11个流派的唱段;2002获全国票友大赛一等奖,并获嵊州市名优教师称号;2004年撰写校本艺术课程之一《越剧流派唱腔欣赏》。
说起流派的特色,张芳如数家珍。《宿庙题诗》堪称是陆派最具代表性的唱段,飘逸潇洒的演唱风格恰到好处地表现了仙人之恋的脱俗!
张芳说,徐派偏重于演员本身的嗓音条件,假如没有嘹亮的嗓子、宽广的音域,恐怕很难表达高亢洒脱的特点;尹派注重声音和气息的控制搭配;陆派的风格和前者有着很大的区别,共鸣腔体不大不小,特别在相对高音的处理上,体现了科学的共鸣状态,到了高音发声方法稍往头腔的前部靠,用很小的力量就能把高音完成好。唱和念白间歇行进,或吟或唱,煞是生动!念白也可谓极富音韵之美,高低抑扬,从容自如!
对于一个酷爱戏曲的人来说,越剧的唱腔听之品之,是个不厌其烦的过程。不同的人生阶段,对越剧唱腔的感受也不尽相同,就如同诗词的音韵美,更多时候可意会不可言传,正因了这不能言传,让如此抽象的声韵变得更加富有内涵,需要用心体味!好的唱腔真可谓百听不厌,故而有了“迷”。
张芳称,越剧流派有很多体会很难用言辞表达,为了探明渊源,酷爱学习的她,结交了很多业内人士,有的还专门对她进行了指点。1996年,她去南京比赛时头一回唱了戚派《白蛇传》。张芳在台上唱起:“千年白蛇峨眉修……”戚雅仙老师在台下仔细听,觉得很满意。之后,戚老师于正月里邀请张芳到上海参加流派专场。
除了流派的研究,她还把唱歌与越剧联系在一起。一位戏迷称,梅花奖获得者舒锦霞会越剧和越歌,张芳老师会用流派加歌曲。特别是2004年,她撰写校本艺术课程之一《越剧流派唱腔欣赏》,都是用自己的心血凝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