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上感应篇汇编白话精简本.卷一
(2013-03-15 19:40:00)
标签:
太上感觉篇 |
太上曰:‘祸福无门,惟人自召。’
【解释】太上老君说:‘祸福没有一定的门径,都是人们自己所感召来的。’
【分析】太上,此指周朝圣人老子,又称太上老君,姓李名耳,字伯阳,谥号‘聃’。太上是对至尊的称呼,这种以称赞上天来树立教化的功能,乃是揭示人们,要以谨慎的态度来面对。《感应篇》是太上教化世人改恶行善的书。感是感召,应是报应。这是在告诉人们,造作善恶之因,必得祸福的果,是取‘有感必应,随感随应’之意,来彰显天道善于回应的道理。‘祸福无门,惟人自召;善恶之报,如影随形’,这四句话是全篇的总纲领,是太上老君垂训的大要。讲到圣贤的存心,不是为了祈福避祸才断恶修善。说到造化的道理,凡是积善必定福荫子孙,积恶必定祸延子孙,这本来就不会有所差错。自召就是自己招来,自作自受。天地并没有私心,吉凶祸福是自己所招引的。然而人的念头未动时,心地是清净的,如同虚空一般,哪有善恶之别!只因念头刚动,心所向的若是好事就是善,所向的若是坏事就是恶。最初只不过是起了一个念头、做了一件事情而已,后来日积月累,就有善人和恶人的区别。而招祸或得福都是取决于起心动念之时,所以太上一开始便说‘祸福无门,惟人自召’,就是在警惕世人在起心动念时,要加紧提醒自己保持警觉,若有丝毫差错,果报就会天差地别。
善恶之报,如影随形。
【解释】善与恶的报应,就像是影子紧跟著形体一样,永远都不会分离。
【分析】善恶是就人心来说的,报应是就天理而言。形体端正,影子就会端正;形体歪斜,影子也会歪斜,总是不会有丝毫的偏差。种善因得乐果、造恶因得苦果,这些道理圣人说得很详细,无奈愚痴的人不相信,往往背善向恶。因为他看到现在的人,有些善人的命运坎坷,而有些为恶的人却能享有高寿。看到现世所受的种种果报都不一样,于是就会说‘善恶不见得会有报应,因果之理不足以采信’。要知道世间没有活到几百岁的人,上天也有未能立即了结的案子;世上纯善或纯恶的人少,时而为善、时而为恶的最为普遍。念头会转变,报应也会随之斟酌。有的报在自己身上,有的报在子孙;有的报在现世,有的报在来世。报应的大小快慢,虽然经常会有变化迁移,但丝毫都不会产生错误。俗语说:‘善恶到头终有报,只争来早与来迟。’所以,不要只是谈论目前,应该观察究竟,善恶果报哪里不是如影随形呢?
是以天地有司过之神,依人所犯轻重,以夺人算。
【解释】所以天地有主管人间过恶的神明,依照人们所犯的轻重,来削减他们的寿命。
【分析】天有三官五帝、百神诸司;地有五岳山神、四水之神及城隍爷、土地神;又有举意司,专门主管人们起心动念的善恶,这些都是司过之神。天心是仁慈博爱的,希望世人在独知之处能够生起行善去恶之念,因此才会有司过之神在暗中检察人们的过失,衡量轻重以作为减除寿命的依据。所以说:‘人间的私语,上天听起来像响雷;暗室中所做的亏心事,在神明眼中就像闪电一样明亮。’《诗经》提到:上帝一直都对著你,天天在鉴察著。有如十目所视、十手所指,诸神就在面前仔细倾听著。明白这个道理,那么在我们心中独知处,自然有鬼神监视,比公开宣布众多罪状时更严格,这就是须达到天人合一的道理。《华严经》说:人出生后就有两位天人跟随,一位叫同生,一位叫同名。这两位天人经常见到人,人却看不到天人。这两位就是主管善恶的二部童子,人们每天廿四小时之中,凡是起心动念、言谈举止、待人接物,要常想到祂们跟随在身边,不可以让恶念持续不断。若是偶然生起了恶念,也要立刻警觉,予以灭除。所以克己必须先从较难克制之处开始,一直穷究到念头的生灭处;如果能够这样子去用功,那么我们的业障瞬间就能清净湛然,如同虚空一般。能够这样,那么吉凶祸福、寿命长短的与夺之权,就可以操在我们自己的手中,天地鬼神都奈何不了你,更何况是司过之神的夺算呢!
【故事】宋朝光孝安禅师,在禅定中看见两位僧人在谈话,起初有天神在旁护持,倾听很久以后就散去了;不久,竟有恶鬼唾骂他们,而且扫除他们的足迹。这是因为两位僧人最初是在谈论佛法,接著却谈论俗事,最后竟论起财利供养。谈论世间俗事,尚且被鬼神讨厌、责怪,更何况今人的身口意三业,有还不止如此的呢!他们受到鬼神的责备,又会是怎样呢?想起来真是令人畏惧!
算减则贫耗,多逢忧患。
【解释】寿算被减除之后,就会变得贫穷家破,经常遭遇忧愁灾难。
【分析】从此句到算尽则死,都是实际说明减除寿算之事。因为不善之人那种欺骗掩饰的行为被神明察见,以至于减除寿算,所以贫穷家破、忧愁灾难相继到来。福善祸淫是天地造化的定理,人们若想趋吉避凶,必定要改过迁善;其中最重要的,应当先调治本心,检点自己的身口意三业,不可以让它放逸,堕入邪恶的业网。应当互相劝诫,心口相互诲勉。从一日一时到一刻一念,乃至一刹那,都要保持简默,自我克制心念、谨慎言语、调治身行。久久不令间断,自然不因外境而影响心境,心地自然清净,没有任何欲念,这样全体都是善的,怎会到减除寿算而贫困家破的地步呢?
人皆恶之。
【解释】人人都厌恶他。
【分析】道教《玉枢经》说:‘人若不修善业,上天必定斩他的神、摄他的魄,使他颠倒错乱,被人厌恶、嫌弃、迫害。’现在怨恨别人欺负我的人,哪知这是上天已经夺除他的审察能力,使他在世上处处都不如意。如今有幸明了事实,就应洗心革面,改恶向善。天心是仁慈宽厚的,不会诛灭已经悔过的人。从前的过失是可以弥补的,
刑祸随之。
【解释】刑罚和灾祸都随之而来。
【分析】《华严经》说:‘南阎浮提众生,处在五浊恶世之中,不肯修十善,专造恶业,杀生、偷盗、邪淫、妄言、绮语、恶口、两舌、贪、嗔、邪见。不孝父母、不敬三宝,更是互相忿恨争斗、毁谤污辱、任情起见、非法谋求。由这些因缘感召刀兵、饥馑、疾病、死丧、人祸、天灾,受种种恶报。’从此来说,一切恶报都是自己所招,并非他人所作。如果有人实际修习诸善却得到了恶报,绝对没有这种道理。
【故事】汉朝的梁统,乞请朝廷加重刑罚,朝廷不允许。后来梦到神明对他说:‘虽然朝廷没有听从你的意见,但是阴府已经记录了你的罪过。你现在想以刑罚来残害世人,子孙怎能免除刑罚之灾呢?获罪于天,祈祷也是无济于事。’后来梁统的儿子都死于非命,到了梁冀,罪恶积得更深,因而导致灭族的惨境。
吉庆避之。
【解释】吉祥与喜庆都避开他。
【分析】天道是不会偏私的,惟有善良的人才会获得眷顾。人们若能去恶从善,恭慎自己、顺应天理,心地自然会与天道契合,行为和福报会遇。如果与此相反,在阳世一定难逃刑罚,在阴间则会招致鬼神伏诛。寿算减除后,吉庆必然远离,凶险则会到来,这是免除不了的。
恶星灾之。
【解释】恶煞凶星也会降灾给他。
【分析】恶星是掌管人间灾难的神。人生在世,每一天每一个节气,都归星光主管。造恶者心中常昏暗,身上黑气上冲,以恶招恶,所以恶煞凶星降临,自然招致灾祸。善人本性光明,恶气就会退散,恶煞凶星避之不及,怎会降祸于他?恶是人们所自造的,凶星才会降下灾祸。并非是凶星主动降灾,而是人们自己招灾;并不是凶星不好,而是自己不好。由此可知,人怎么可以不心存畏惧来修持、省察,以挽回天心呢?
算尽则死。
【解释】寿算减完之后就会死去。
【分析】这是太上苦口婆心垂诫世人的话。众生的恶习难以拔除,常会做一些不善之事,茫茫的业识就像膏火相煎。自身的福报一天天地减除,最后被夺除寿算而亡。死后还有未完的业债,神识堕入畜生、饿鬼、地狱三恶道中受苦无穷。人身容易失去,定业哪能逃掉!希望诸位贤哲志士,一定要深信不疑,趁著现在一息尚存,还可忏除弥天罪业;如仍因循度日,百年光阴瞬间过去,死期一到,身上的地水火风四大分离的时候,懊悔也无济于事。
又有三台北斗神君,在人头上,录人罪恶,夺其纪算。
【解释】还有三台星、北斗星的神君,经常都会在人们的头上,记录人们所犯的罪恶,而依照所犯过恶的轻重,来夺除他的寿命。
【分析】人的寿命,十二年为一纪,一百天叫一算。三台星神掌管人们的寿夭,北斗星君掌管人们的生死大事。又《业报因缘经》说:‘七星之气常聚结成一星在人头上,离头顶三寸。人若行善,头上现出光明;若为恶,光就暗淡。大善的人,光更明亮;大恶的人,光会消失。一般人看不到,而鬼神却看得到。’
又有三尸神,在人身中,每到庚申日,辄上诣天曹,言人罪过。
【解释】又有三尸神在人的身上,每当到了庚申日,就会上升到天堂去,奏报人们的罪过。
【分析】人们的心念若稍微动了一下,就会有神明鉴察著。上尸神青姑,名叫彭踞,住在人的头部,使人多思欲,眼睛昏花,头发掉落。中尸神白姑,名叫彭踬,住在人的胃肠,令人好食善忘,喜欢作恶。下尸神血姑,名叫彭蹻,住在人的足部,令人好色喜杀,使肢体脏腑搅扰不安。三尸神希望人快点死亡,祂们才能出去作鬼,享受血食;所以在庚申日趁人们熟睡时,与身中的七魄一起上天庭,诉说人的罪过。人们身口意所发出的音声,在所有鬼神之中,三尸神听得最清楚。现在人不知检点身心,克制自己,清心寡欲,只想依道家‘守庚去申’的方法,作为断绝三尸神上天庭告状的路,这只是自我欺骗而已。念头思虑若是端正,鬼神遇到自然退避,三尸神又有何惧?因此,宋朝程子的〈霄诗〉说:‘不守庚申更不疑,此心常与道相依;帝天已自知行止,任尔三彭说是非。’
月晦之日,灶神亦然。
【解释】到了阴历每月最后一天,灶神也是一样的。
【分析】人们家中的动静居处,都有鬼神在鉴察著。灶神又叫做‘司命’,负责掌管一家人命运的好坏,对于人从早到晚所犯的罪恶,一点一滴都观察得很清楚;到了月底就奏报阴阳二景,记录在黑簿上。世间人做事情,只知道逞一时之快,哪里会顾及家里有无灶神在记录罪过。
凡人有过,大则夺纪,小则夺算。
【解释】凡是人们犯了罪过,较大的就被夺除寿命十二年,较小的就被减去一百天。一纪是十二年,一算是一百天。
【分析】这一节是总结以上的文义,说明人的一生一身、一心一家,处处都遍布著鬼神,所以大小过失都没有机会逃得了鉴察。因此夺纪或夺算,确实丝毫都不会有差错。凡是投胎受生,寿命的增减,
【故事】宋朝的符仲信,家中富有又喜欢布施,三十五岁那一年忽然病得很危急。他说曾经到阴间,遇到几位老友呼叫他说:‘恩公!你怎么会到这里来?’他们一起拜问一位冥吏。冥吏说:‘此人本来应该遭受饥寒,因为喜欢布施,所以能白手起家;而他的寿命本可活到五十九岁,但因平生不烧香,又晚睡晚起,现在福寿已经削尽。’这几个人说:‘这两件都是小过,怎么会受到这种严厉的处罚呢?’冥吏说:‘不烧香就没有敬重天地的心,晚睡晚起就有淫欲过多的现象,怎可说是小过!’大家惊吓得回头看著符仲信说:‘厚德像符公这样的人,尚且因为此事而削减寿命,人怎能放纵自己呢?’
其过大小有数百事,欲求长生者,先须避之。
【解释】这些过恶,大大小小有几百种,想求长生者必须先避免。
【分析】所谓的‘数百事’,就是从‘非义而动’到‘死亦及之’。前面说的夺寿,是在教人知道有所警戒;现在又说长生,是教人知道有所欣慕。先须避者,并不是说其他人就可以不必回避,而是说想求长生的人,更应当谨慎戒除,虽然只是一点点世俗毛病,也是不可以犯。学道的人以积德为根本,在儒家要做到四端百行,佛家要做到六度万行,道家要做满三千功八百行。这些都是积善避恶的说法。然而,想要积善改过,须先体会至高的妙道;若想体会至高无上妙道,就要深明本心,因为心是道的本体,而道则是心的作用。人们若能察心观性,则圆明之体自然现前,无为之用自然成就,不须假藉任何功夫,就能够顿超彼岸。这些如果不是修到心镜朗然、神珠廓彻的功夫,怎能使诸想顿息、心源自在、决定无生呢?所以明心体道的修行人,不会让身体牵累本性,不会因外在境界而乱了自己的真心,能够在随机应物之中,体现不生不灭的道理,这就是无上至真的妙道。但是,现在祈求长生的人,只是一味地恃著藏精伏气、炼药烧丹的方法,便说真仙可期,他们根本不知这些都是心外求法的行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