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载]顺时兴的易武之味(席着2004易武春尖谈顺时兴)

标签:
转载 |
(注明:此张照片为网络上图片)
以下是网上转载的部分关于顺时兴和张毅的资料,仅供参考。
在任时,张毅先生始终坚持把茶叶作为古茶乡的第一支柱产业来培育,领导和组织开展古茶树、古茶园的保护与合理利用,发展了新式茶园5000多亩,为古茶山经济的持续发展奠定了基础。
他对普洱茶传统制作技艺的发掘、继承工作始于1985年。当年,云南省科技产品展销会在昆明举办,时任易武区副区长的张毅先生按县政府的要求,请当时健在的古茶庄师傅高定光带着试做了30余片“元宝茶”(即云南七子饼茶),然后亲自带到昆明展销,但无人问津。返回后,张毅专程到勐海茶厂向唐庆阳老厂长请教,得到真诚的传授。张毅按唐老厂长的指点,自购买了几件散落在民间的制茶工具,进行实验、摸索。1994年8月22日,台湾中华茶艺业联谊会会长吕礼臻先生带领台湾茶界20名专家学者到易武考察,张毅向他们介绍了普洱茶历史文化、传统技艺,并带领他们观看了老茶庄房屋、制茶工具、茶马古道、古茶园,茶案碑。并请乡健在的张官寿、许丕文师傅指导,共同压制了20饼元宝茶带到台湾展示,引起轰动,使许多台湾茶叶爱好者认识和喜欢上了传统手工普洱茶。1995年起张毅先生为吕礼臻先生做了6吨普洱茶运去广州、香港、台湾销售,受到客商好评。
张毅先生于1996年退休后,更是把全部精力投入到普洱茶传统制作技艺的传承和茶文化发掘、传播上。他创办了“顺时兴”茶庄、注册了商标,使用传统技艺加工七子饼普洱茶,将普洱茶传统制作技艺毫无保留地传授给前来学习的人,使之得到发扬光大,如今古六大茶山己发展到了加工七子饼茶及其他紧压茶的茶号茶庄几十家,使普洱茶产业真正成为了古茶区人民群众增收致富主产业。同时,深入各古茶山实地调查、收集人文历史资料,进行研究,著书立说。他以对普洱茶历史文化高度的责任感和严谨的科学态度反复深入易武、倚邦、基诺茶区的深山、偏僻村寨调查茶资源、寻觅古迹文物、访问知情人,抓紧时间对年事已高的茶庄庄主或传人、制茶师傅、马锅头等方面的人士进行了抢救性的调查,还前往江城、建水、石屏、元江、景东、大理、昆明进行调查,获得了许多珍贵的口述实录及见证历史的文字材料和实物。先后编著了《易武乡茶叶发展概况》、《普洱茶古六大茶山纪实》、《易武人物谱》书籍。以史实、材料、数据的记述,向人们证实了西双版纳境内古六大茶山是中国普洱茶的摇篮和主要生产基地,而古六大茶山的易武、倚邦古镇因茶而生、而兴、而衰,曾有过引领古六大茶山潮流的辉煌过去。《普洱茶古六大茶山纪实》一书,更是他倾注5年心血写成的,书中抒发的是热爱普洱茶事业,志在普洱茶香飘万里的情怀!
2007年初,按照州茶产业办、州非物质文化遗产申报机构的布置,张毅先生与西双版纳州茶业协会常务副会长、普洱茶研究院客座教授赵汝碧先生,共同完成了《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西双版纳普洱茶传统制作技艺》申报材料的整理、撰写和编审,己通过了州和省级组织的专家委员会评审,并作为云南普洱茶传统制作技艺项目的核心内容,向国家有关机构来申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