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转载]顺时兴的易武之味(席着2004易武春尖谈顺时兴)

(2011-07-11 06:38:31)
标签:

转载

   [转载]顺时兴的易武之味(席着2004易武春尖谈顺时兴)

     顺时兴,一个让人听起来很舒服的名字,寄托着的是易武乡长张毅的精神,人如其名,坚毅不屈,为了做好的易武茶,坚持用好的原料,用好的工艺,做出自己风格的易武普洱茶。

       顺时兴的普洱茶我只是喝过几款,让我记忆犹新的就是2004年的易武春尖。记得两年前的一个下午,有幸可以品饮到这款易武春尖,确实偶然,而且之前并不知道有顺时兴这个牌子,亦不知道自己品饮的是顺时兴。

       喜欢易武茶是很久以前的事情了,两年前的那一幕,难得的春天刚过夏天来,打算带一款当年易武春茶回家收藏,喝了前两款后,感觉还是不到自己追求的境界,老板就再取出一泡茶给我试试,当品饮第一口的感觉是--神奇,什么回甘啊、霸气啊、厚度啊、回甜啊,都出来了,在心里一阵惊呼,但表现得是那么平平常常的,还问了老板这是什么茶,为什么这么难饮(嘿嘿,其实是有点苦的),当时这茶亦不是很贵,老板只表示这是一款好茶,顺便给我看看外包,呵呵,“顺时兴”,当时真的没有听过,不过,已经足够让我震惊了!!!

        2004年的顺时兴易武春尖,是本人喝过的最最为之惊艳的易武普洱茶,除了那么一点儿苦之外,完全符合我对优质普洱茶的理解,而且尚在转化之中。回忆2004年的普洱茶,特别是易武的普洱茶,虽然已经有茶友品饮,但不是很受追捧,就算是2008年的易武茶,亦不过100元左右,就凭这一点,我相信顺时兴在2009年之前的茶都是优质产品,09年那一年,张毅没有机会再为茶友们奉上更好的易武普洱茶了。

        2004年的顺时兴易武春尖,是以嫩芽和嫩叶组成的一款茶,嫩芽决定是霸气和回甘,嫩叶决定了厚度和回甜,此款茶有勐海味,亦有下关香,当然亦有至今最为之特别的易武之韵,加之传统工艺,和细致的搓揉茶叶,成就了一款作为代表作的顺时兴易武普洱茶。现时这款茶已属高价,不建议茶友们追捧,但推荐各位茶友有机会一定要品尝品尝,我敢保证绝对令你一生难忘~~~!
[转载]顺时兴的易武之味(席着2004易武春尖谈顺时兴)
(注明:此张照片为网络上图片)

以下是网上转载的部分关于顺时兴和张毅的资料,仅供参考。

    张毅,彝族,勐腊县易武古镇人。生于1941年,1956年参加工作,历任易武公社副主任、易武区区长、易武镇镇长,1996年退休。他从出生、成长、工作,直到退休后依然居住在易武,亲身经历了半个多世纪易武古茶山的发展和变迁,对古六大茶山各茶区建进行了大量的踏访,为云南普洱茶古六大茶山传统普洱茶的传承、复兴、发展进行了毕生的探索。

  在任时,张毅先生始终坚持把茶叶作为古茶乡的第一支柱产业来培育,领导和组织开展古茶树、古茶园的保护与合理利用,发展了新式茶园5000多亩,为古茶山经济的持续发展奠定了基础。

  他对普洱茶传统制作技艺的发掘、继承工作始于1985年。当年,云南省科技产品展销会在昆明举办,时任易武区副区长的张毅先生按县政府的要求,请当时健在的古茶庄师傅高定光带着试做了30余片“元宝茶”(即云南七子饼茶),然后亲自带到昆明展销,但无人问津。返回后,张毅专程到勐海茶厂向唐庆阳老厂长请教,得到真诚的传授。张毅按唐老厂长的指点,自购买了几件散落在民间的制茶工具,进行实验、摸索。1994年8月22日,台湾中华茶艺业联谊会会长吕礼臻先生带领台湾茶界20名专家学者到易武考察,张毅向他们介绍了普洱茶历史文化、传统技艺,并带领他们观看了老茶庄房屋、制茶工具、茶马古道、古茶园,茶案碑。并请乡健在的张官寿、许丕文师傅指导,共同压制了20饼元宝茶带到台湾展示,引起轰动,使许多台湾茶叶爱好者认识和喜欢上了传统手工普洱茶。1995年起张毅先生为吕礼臻先生做了6吨普洱茶运去广州、香港、台湾销售,受到客商好评。 

  张毅先生于1996年退休后,更是把全部精力投入到普洱茶传统制作技艺的传承和茶文化发掘、传播上。他创办了“顺时兴”茶庄、注册了商标,使用传统技艺加工七子饼普洱茶,将普洱茶传统制作技艺毫无保留地传授给前来学习的人,使之得到发扬光大,如今古六大茶山己发展到了加工七子饼茶及其他紧压茶的茶号茶庄几十家,使普洱茶产业真正成为了古茶区人民群众增收致富主产业。同时,深入各古茶山实地调查、收集人文历史资料,进行研究,著书立说。他以对普洱茶历史文化高度的责任感和严谨的科学态度反复深入易武、倚邦、基诺茶区的深山、偏僻村寨调查茶资源、寻觅古迹文物、访问知情人,抓紧时间对年事已高的茶庄庄主或传人、制茶师傅、马锅头等方面的人士进行了抢救性的调查,还前往江城、建水、石屏、元江、景东、大理、昆明进行调查,获得了许多珍贵的口述实录及见证历史的文字材料和实物。先后编著了《易武乡茶叶发展概况》、《普洱茶古六大茶山纪实》、《易武人物谱》书籍。以史实、材料、数据的记述,向人们证实了西双版纳境内古六大茶山是中国普洱茶的摇篮和主要生产基地,而古六大茶山的易武、倚邦古镇因茶而生、而兴、而衰,曾有过引领古六大茶山潮流的辉煌过去。《普洱茶古六大茶山纪实》一书,更是他倾注5年心血写成的,书中抒发的是热爱普洱茶事业,志在普洱茶香飘万里的情怀!

  2007年初,按照州茶产业办、州非物质文化遗产申报机构的布置,张毅先生与西双版纳州茶业协会常务副会长、普洱茶研究院客座教授赵汝碧先生,共同完成了《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西双版纳普洱茶传统制作技艺》申报材料的整理、撰写和编审,己通过了州和省级组织的专家委员会评审,并作为云南普洱茶传统制作技艺项目的核心内容,向国家有关机构来申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

0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