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播学界著名的华裔、海归学者 2004年7月25日
(2011-06-29 08:29:23)
标签:
杂谈 |
分类: 笔耕舌耘 |
重转前按:把7年前的文字重发,注意希望对大家理解“口语传播”,特别是“Rhetoric”有一点启发。这对拓展传播学,特别是在“电子口语传播时代”的传播学子来讲,是个要认真考虑的问题。另外,对于传播学界7年前的海龟,有点了解,虽然遗漏很多,特别是台湾学界。我的接触中,早期台湾传播学界几乎都是美国博士。近年开始出现了台湾本土的博士了。原贴网上还可以找到:http://bbs.mediachina.net/index_bbs_show.php?b_id=4&s_id=163360&page=2
传播学界著名的华裔、海归学者(欢迎补充、详介)
发表于 2004-07-25 14:29:00
haohaohao
(三好学生)
香港中文大学新闻与传播系余也鲁,美国威斯康星大学传播艺术系潘忠党,香港中文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李少南,香港城市大学祝建华,香港城市大学英文与传播系李金铨,香港中文大学陈韬文,台湾昆山科技大学公共传播学系李天铎,台湾中国文化大学新闻研究所郑贞铭
台湾铭传大学广电系蒋安国,台湾艺术大学广电系叶蔚明,加拿大西门菲莎大学赵月枝。
另有海归牛人(欢迎补充)::北京广播学院陈卫星(法国)
,上海大学戴元光(美国)
mg
台湾徐佳士,曾任台湾政大人文学院院长。与余也鲁同是传播学亚洲开山者。其学生陈世敏为台湾“中华传播学会”首任会长,臧国仁现领衔政大系。徐为人极好,我见过他与余也鲁相处,形如兄弟,与陈臧相处,情同手足。
至于美国,要了解有个捷径,就是查下在美国创建的两个华人传播学会:ACCS与CCA。其历任会长、各部部长都较活跃。世界上钱钟书式的人毕竟是少之又少。学会网址:
ACCS:http://www.hkbu.edu.hk/~accs/
CCA:http://sjmc.cla.umn.edu/cca/
shyiyiyaya
潘忠党不是在香港吗?看过他一些东西,觉得过瘾!
chh
厦门大学有:陈嬿如:教授,美国硕士,新加坡南洋理工博士,吴非:副教授 莫斯科大学博士,胡蓬英:副教授 莫斯科大学博士
wobenshanliang
(我本善良)
祝建华资历极老,连戴元光、邵培仁、刘海贵、张国良(大张)等均是他的学生,可人却年轻潇洒、风流倜傥,算得上帅哥一个。他在传播学研究方法及前沿理论上造诣颇深。景仰!
wobenshanliang
(我本善良)
台湾艺术大学广电系叶蔚明,虽有点口吃,人却极和善,是摄影界、影视传播界高手!
mg
刚查了ACCS,现任会长Lu Xing.此人中文名为吕行,黑龙江人,气质绝佳,绝对是个美女教授。吕为北京二外毕业,在美国取得博士留下来任教。她在rhetoric方面成果颇佳,其Rhetoric in Ancient China, Fifth to Third Century
B.C.E: A Comparison With Classical Greek
Rhetoric一书得过美国传播学会的年度著作奖(什么奖我忘记)此书写得极有功力,古汉语要读得通先秦诸子,英文要能学术写作,才有可能写出此书。搞传播学能通古汉语与英语人,当今世界上极少。当年我读了此书,就很佩服,约见面时知道是女学者,更为佩服,能通古汉语的女学者少之又少。另今年她又有新著
Rhetoric of the Chinese
Cultural Revolution: The Impact on Chinese Thought, Culture, and
Communication(Published Date: 08/01/2004)此书我还未读,不敢评价。祝建华曾说过,搞中国古代传播的人都是些不懂传播学的人,他这句话在吕行前面就绕不过去了。
就我所知,把中国的传播学介绍到国际上,吕做得最好,但她做的是所谓的Speech comm的rhetoric(旧译修辞学,有人说要译为“论辩学”)为国内不太了解,所以多说了两句。
mg
又查了下CCA,会长祝建华。此人复旦82级新闻系(当时还是系)硕士生,导师陈韵昭。陈导师可是位好导师,课讲得好。她统计不行,却令祝到复旦的数学系学统计,打下了祝的统计基础,对其以后的发展大有影响,这种导师才是真正地在“导”。祝后在美国印弟大学传播学院院拿下博士学位,留美国任教。发展很不错,能进入传播学主流,几篇论文质量相当高。也是某个英语传播主流杂志的审稿人。他很看重这点,因为审稿人可以对学术发展方向起一定的作用。他现在香港城市大学教授,是硕士项目的主任,到香港学传播学可别忘了找他哦。他近年与北广柯惠新合作出版传播学统计学,相当不错。此人有才气,高挑个子,文质彬彬,为人和善,一看就是个学者。但有才气的人,常常也会有傲气。
mg
谈吕行谈到rhetoric,我想再讲几句。
Rhetoric
是speech comm.的核心,旧译“修辞学”,新译有人想译成“论辩学”,我想译成“修传学”也未尝不可,因为它研究提高传播沟通的效率,这不是“修”吗?它主要研究语言(包括口语文字),还研究非语言符号,这不是“传”吗?在美国,早期的英语系分出传播学两支,speech comm. & Mass
comm.。其中mass comm.大家都熟悉了。speech comm.可以勉强比看我国的中文系的“文秘”。美国的英语系也曾训练这类搞文秘与宣传人材。但美国的speech comm.与我国中文系的文秘毕竟不同。其不同主要有两点:
1)它们分出来独立成speech comm.。这就形成了传播学的Mass
与 speech两大分野。如伊州大学(UIUC)有个College of Commnications ,又有个Speech Communication Dept.;西北大学(NWU)有个麦迪尔新闻学院(Medill School of Juornalism),又有个传播学院(School of Communication)。
2)美国的speech comm.与中国不同的是,中国文牍传统较深,西方演讲传统较深(想想科举与竞选),所以我们培养“文秘”,美国培养“speech comm.”。如果从语义学上比较下“rhetoric”与“修辞”,中美两个专业区别就基本清楚了。
我相信,中国大学的rhetoric也会很快发展起来,冲击中文系的“文秘”,因为文秘说什么也得懂些speech comm.的说服、谈判、演讲、甚至公关与新闻。现在民间这类培训正在兴起。另据我所知,南方某高校也正在试着把“修传学”引入其广告教学课程,以“bissness communication”形式来开课。如果能把rhetoric真正引进中国,中国的传播学才较全了。
美国speech comm.与mass comm.正在合流,我在这里却提中国要分流,“反动”了点吗?
sanqiershiyi
(三七二十一)
Rhetoric,源于希腊文rhetorica,拉丁文rhetorike.有两个基本含义:一是指说话的艺术,可译为“修辞”;二是指研究说话的艺术的学问,可译为“修辞学”。这种译法早已约定俗成,不便更改,尤其是为了强调它是传播学的一支而削足适履式的更改成什么“修传学”,更不可取。修辞学渊远流长,早在公元前5世纪时就已产生,现在更已成为语言学中相当有影响的一个分支,说它是传播学的一个分支,似乎不符合事实、不严谨。当然,修辞一词的主要内含就是有效的运用语言,追求语言在特定语境中的特殊效果,这跟传播学当然有着很近的亲缘关系,因此,修辞学也当然和社会学、心理学等学科一样,是传播学的较为直接的学科支撑。
wobenshanliang
(我本善良)
问候mg、三七两位大佬
愚以为,三七说的不无道理。mg,你说呢?
wenjunstuta
(传媒论坛)
见过余也鲁译过的一本书《人往何处去》,是宣扬基督教义的。不知此此”余也鲁”是否为彼“余也鲁”,余老师也是基督徒?
mg
谢谢十楼的朋友给我正误。“英语系分出传播学两支”说法不严谨,“系”是分不出“学”来的。当然,我也不是说“语言学”分出“传播学两支”,只是想说“英语‘系’分出Speech comm.与mass comm.‘专业、院系’”。美国的许多Speech comm.与mass comm.的专业院系,来自英语系却是事实。我国许多新闻系也来自中文系。
修辞不仅来自古希腊,古代中国也有,岂不闻《易传》上云:“修辞立其诚”?想表达,又有谁不想表达得更好。因此,对沟通、表达、传播的艺术的思考研究,东西方都会有的,这就是rhetoric或“修辞”。只是不同的社会背景,有不同的思考对象与角度。古代东西方的修辞核心都在“说服”,但希腊民主,所以亚氏重在演讲,而中国君主制(后为帝制),故重讽谏(有兴趣可读黄鸣奋君的《说服君王--中国古代的讽谏传播》。时代在变化,修辞研究也在变化,当社会的主流媒介从口语变为文字,修辞也就是以文字为主要研究对象。这就使文字传播时代的修辞学,演变成我们语文里的排比重迭比喻之类。当今电子媒介兴起,电子口语出现,以理查德(Richard M. Weaver)、伯格(Kenneth Burke)为代表的西方“新修辞学”随之而来。新修辞学特点之一就是极大地扩大了研究范围,伯格就认为修辞学不仅关注口语、文字,关注促销、礼仪、教育,还要关注绘画建筑,这与电子媒介使社会传播摆脱了文字,带来了大量的非语言符号不无关系。可以说,新修辞学所“修”的不再只是“辞”,而是扩大到“传”。
新修辞学进入我国传播界,我相信,是迟早的事。实际上,已经有此苗头,现在常可见此类培训。有位朋友,在戴尔(Dell)的中国总部做培训。他就告诉我,经他们培训,有了业务沟通的技能,工资大幅度提升。我系最近邀请广告的“资深”系友座谈,让他们给课程的设计提提意见。他们就希望能有谈判、演讲、说服之类的技巧课程,正是修辞的东东。我系很可能近期为广告专业的学生开以修辞为主要内容的“商务传播”课程,使用的教材是美国PBS的introduction to business
communication。
在绍引新修辞学之初,我想重译rhetoric,有两个原因。其一,是为了让新修辞学进入我国有个新面貌。因为新修辞学虽然还是以“辞”为主要研究对象,但已经不仅仅“辞”了,还囊括非语言符号。而其“辞”字,文牍气甚浓,给人还在“文字传播”时代的感觉。可见“修辞”旧译法,既与上述伯格的rhetoric研究范围不合,也与电子传播时代不符,有复新翻的必要。其二,我对传播学的翻译很失望,特别“传播”一词,所以有些terms都重新试译看看(如spam翻成“死搬”)。我总觉得“言不正则意不顺”,如“传播”两字就给传播学的发展带来很大的限制,使之只在新闻领域里打转。由于上述两点,我才不揣粗陋,罔加迻译,见笑大家,冀期抛玉而已。Rhetoric的另一新译法,比利时的华人学者戴卡琳在其《解读《(晏鸟)冠子》一书《中文版序言》提出应译为“论辩学”,可备参考。
而十楼朋友提出另一问题,传播学与其支撑学科的关系,是个大问题。说实在说,我主要涉猎大众传播,对rhetoric与传播学的关系自是不甚了了。美国华人学者陈国明先生在其《海外华人传播学研究初探》一文中认为:“公共传播学(public communication)则是目前大部份传播学系里课程占最大比率的领域。这个潮流虽然渐渐在消退,但因为它是代表了西方文化演辩(Speech)的传统,其重要性在西方教育系统内势必持续着。公共传播学又称为修辞或语艺传播学(Rhetorical Communication),它以口语表达为基点,发展出了一个包涵了理论与实际的庞大领域。首先是公共演讲学(Public Speaking)。这是美国大学通识教育的主要课程之一,在很多学校是所有学生必修的科目。再来是修辞分析与批评,特别是对演说辞的钻研。其次是说服(Persuasion)的研究与训练。演说、修辞、与说服三项的整合,产生了许多相关的科目,譬如政治传播学(Political Communication)、辩论(有Debate, Forensics与Argumentation)、社会运动学(Social Movement),口头阐释学(Oral Interpretation)、文化研究或批评(Cultural Studies or Criticism)、与媒体批评(Media Criticism)等皆是常见的科目。由这些研究的内涵,很明显的可以看出英语系对传播学的贡献。”读了还是不明白。
传播学的内部已是够复杂,从学理上说,“传播”涵括“新闻”,可在管理上,却又把新闻与传播并列(国家把“新闻与传播学”定为一级学科,下设二级学科“新闻学”与“传播学”,变父子为兄弟)。学理与管理上的这种矛盾,造成了我辈“新闻传播”、“新闻与传播”的疑惑。传播学内部尚如此,外部与“文史哲、法经社”诸学科的关系,更是剪不断,理还乱。传播与心理学的关系,就引出当年余也鲁林之达诸先生不要“自我传播”的议论。rhetoric应该守在传播学外,继续在呆在语言学的阵营里,成为传播学的“外援”,还是应成为传播学阵中的“亲兵”?说实在的话,我还是满头露水。有兴趣,不妨设个专题,大家共同来探讨。也请高手能露面指点。
发言者
mg
我本兄:三七兄说的非常有道理,给我很多启发。我思考后也作了补充说明,道理说是越辩越明。发了上帖后才读到你的贴子,故此作答。
传媒兄:两余实为一人。余先生在港开有海天出版社,出版大量《圣经》。他是香港某基督教会的长老,曾任有基督教背景的“美国联合基金会”亚洲代表,给过国内许多大学的新闻传播系的资助。许多院系的教师出国进修,还有些设备,他都出过大力。平心而论,老先生对中国新闻传播教育是有所贡献的。
cbxx(cbxx)
mg(mg)真是高手,了解传播学这么多东东,谢谢哪!
我请教一个问题,你说的:
"传播与心理学的关系,就引出当年余也鲁林之达诸先生不要“自我传播”的议论。”这位林之达先生的东西我还没有看过,也只是听老师提过,不怎么了解,能不能介绍一下?小妹先谢过
mg
林之达老师是四川社科院新闻所的所长。听说这两已经退休,但肯定还带研究生,因为我与他的在读研究生最近有联系。他所带的毕业研究生我接触过两个,质量都很高。我问过他们,觉得与林之达老师采用“双导师制”有关。
林之达老师的特点我个人认为,思想活跃,但又常常能一言中的。看他的东西,常有启发。不过,他毕竟是中国传播学的第一代,可能是受外语的限制(我不知道他的外语如何,但至少他能接触的外语资料不会多),了解外面有限。另外是第一代绝大多数人都有研究方法上的缺陷。现代科学认为,没有方法就没有科学结论。中国古有训古、校雠、音韵等方法,这套现在成了不绝于一缕的“绝学”。中国许多社会科学研究者,传统的东东没有了,西方现代的科学方法又没有较好的掌握(包括我在内),“学术论文”成了“学术随笔”,真有邯郸学步样子;)其实,研究的层次越高,方法就越重要,国外刊物的审稿,首先看该稿所用的方法,方法通不过,就不再入编辑们的法眼了。想聊下方法吗?我这几天忙,半个月后提醒我,我再来谈。
另外,林之达老师我见过,很和善,有长者之风。
mg
左岸:你是不是要我介绍下自己?我是厦门大学的,自称是个在“躲藏”在“新闻”里做“旧闻”的人。这辈子下来,才知道这是件极不容易的事。马齿已增,涉世良苦,有少许剩勇待沽,唯冀苍苍者天,假我时月。
linsensu
mg(mg),如果没有猜错,是厦门大学黄星民教授,久仰
apate
quote:
[修辞学]在传播学的外部,它主要属语言学。
mg:
你把语言学和语文学弄混了.
apate
1。公众演讲
2。传播概论
3。修辞基础
4。媒介历史
这四个应该包括在传播学本科生的基础课里面。本科中高年级可以按传统的6大划分开课(人际/小组/组织/大众/公共/跨文化传播),也许再加一个非言语传播。再者就是高年级研讨课,围绕专题单独开设。
单从这四个基础课程来看,rhetoric绝对是主导核心。1和2是显然的,就不说了。4媒介历史的教法,现在国内太偏重大众传播了。应该从荷马史诗和柏拉图的《菲德罗》篇讲起,侧重公共言论、市民传统、民主法制、和人类意识。
发言者
发表于 2004-10-21 15:15:00
25楼
morose
(浮云游子甲)
五楼你太搞笑了——“祝建华资历极老,连戴元光、邵培仁、刘海贵、张国良(大张)等均是他的学生,可人却年轻潇洒、风流倜傥,算得上帅哥一个。他在传播学研究方法及前沿理论上造诣颇深。景仰!”
这些人中没有一个是祝的学生,相反,你说的“大张”老师是祝读大学时候的辅导员。
caoguilunzhan
(曹刿论战)
祝建华先生擅长搞实证研究,方法很科学,但是他经常杀鸡用牛刀,科学的方法只用来研究一个不是问题的问题,实在可惜!26楼你太可笑,大陆的四位传播学名导:戴元光、邵培仁、刘海贵、张国良怎么会是他的学生?最多算是切磋武艺的朋友.
lixigen (西出阳关)
刘海贵、张国良是1975年毕业留在复旦大学新闻系工作的老师。祝建华是1978年入复旦大学新闻系的。祝建华是仅有的几位在国际范围传播学研究中被引用最多的华裔学者之一。一项研究到底是鸡是牛不是由某个人说了算的。而是由本领域至少三位资深学者在看了不记名的研究论文后决定的。标准有三:论题的重要性和首创性,方法是否严谨合理,研究结果对于已知和未知的理论以及人类对于客观世界的认识是否具有显著贡献。
如果有兴趣,可以看看在以下的新闻和传播学学刊过去二十年里有哪些华人学者发表过论文。他们可能还谈不上是新闻和传播学领域的大师,但是却是本领域被同行认可的有成就的学者。你还可能注意到发表的论文中绝大多数是实证研究。在美国,一篇15-20页论文的价值可能超过一本500页的专著。例如
Maxwell McCombs
和 Donald Shaw
1972年在
Public Opinion Quarterly
上发表的关于 Agenda-setting
的论文。
Journalism and Mass Communication Quarterly (Journalism Quarterly
before 1995)
Journal of Communication
Journal of Broadcast and Electronic Media
Communication Research
Gazette,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Communication Studies
Journal of Advertising
Journal of Media Economics
Journal of Public Relations Research
Public Opinion Quarterly
其他有中国名字的新闻和传播学学者:
洪俊浩 (Telecommunication)
State University of New York-Buffalo
李海蓉 (Advertising and new
technology) Michigan State University
程宏 (译音) (Advertising) Ohio University
郝晓民 (New technology)
Nanyang Technology University
沈福原 (Advertising)
Pennsylvania State University
吴浩宁 (台湾) (International communication) Louisiana State
University
魏然 (New technology)
University of South Carolina
祁湘 (台湾) (Media economics) University of
Arizona
这些有能力在国际一流新闻和传播学学刊发表论文的教授都是在国际新闻和传播学研究领域有竞争力的学者.
如果你有机会阅览上述学刊,
你还能看到更多中国学者的名字,
但是遗憾的是他们中几乎无一代表中国国内的新闻和传播学院校。希望你有机会师从这些教授,或者与他们开展交流与合作,在学术研究领域有所建树,取得比他们更为显著的成果。
在美国有博士授予权的新闻和传播学院,有博士学位就可以当博导。当博导不在于导师的资格,而在于导师是否有能力指导博士研究生完成一篇在学术上有贡献的论文。博导必须具有突出的研究才能,包括对于相关领域理论的了解,熟练掌握研究方法,并且具有相当的研究经验。一般来说,只有有博士学位的教授才能当博导。有资格而且有博士学位的教授并不都能当博导,其中的原因有,有些教授只擅长教书,不太熟悉有关理论,或者不擅长运用理论指导研究,他们也可能不谙研究方法,对博士研究生所研究的课题和领域不具备足够的知识。在美国,能当博导不是一项荣誉。能在一流学刊发表有重要贡献的论文或者出版高水准学术著作是一项荣誉。在一流学刊发表论文或者由学术出版社出版高水准学术著作都是经由本领域至少三位资深同行审阅后认可的。Journalism and Mass Communication Quarterly and
Journal of Communication
最近的采用率都在15%以下。而投稿人绝大多数都是已有博士学位的教授。从中你可以了解到这两份学刊的学术水准。
xiaohaha (笑哈哈)
洪俊浩 (Telecommunication)
State University of New York-Buffalo
李海蓉 (Advertising and new
technology) Michigan State University
程宏 (译音) (Advertising) Ohio University
郝晓民 (New technology)
Nanyang Technology University
沈福原 (Advertising)
Pennsylvania State University
吴浩宁 (台湾) (International communication) Louisiana State
University
魏然 (New technology)
University of South Carolina
祁湘 (台湾) (Media economics) University of
Arizona
这几个人我就认识第一个!呵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