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第620篇户部巷的由来(户部巷食话之一)

(2021-04-08 11:46:15)
标签:

户部巷

陈友谅

陈理

朱元璋

分类: 曾庆伟谈吃

                                  部巷的由来(户部巷食话之一

                                               文|曾庆伟

如若说及武汉三镇居其一的武昌食事,就不能不说蜚声荆楚,名扬九州的汉味早点第一巷——户部巷了。

今天,呈现于世人面前的户部巷,由户部巷老巷、自由路、民主路西段和都府堤南段组成,是集小吃、购物、休闲、娱乐为一体的年接待游客1000万人次以上的汉味特色风情街区。这里各类经营门店340余间,其中从事小吃经营的有160余户,经营品种达170余种。

户部巷已经名副其实地成为汉味小吃的代名词。

户部巷的由来

以老武汉人的认知,其实户部巷有新老之分,有广义与狭义之别。

所谓狭义的户部巷抑或称老户部巷是指武昌古街区遗址中的一条小巷,其历史久远,明清时期这条老巷就已存在,但在相当长的岁月里,似乎一直都没有多大的声名。

上世纪90年代出版的《武汉地名志》,对“户部巷”的介绍数语寥寥:“位于武昌区民主路西段以北,沥青路面。门牌1~43号。系明清时古巷,名由不详。1967年改名红安一巷,1972年复名户部巷。两侧多老式砖木房屋,旧貌尚存,居民稠密,不通汽车。”

作为现今武汉地标的一片汉味特色风情街区,新户部巷在本世纪初声名鹊起,其面貌逐渐为世人所知。但是这条古巷的名由缘起,迄今为止却是云山雾罩,有的说法语焉不详,有的说法牵强附会,各种不同说法甚至是错误信息把户部巷的前世弄得扑朔迷离,漶漫难识。

其实考校起来,户部巷之得名,并非“名由不详”,而是由来有自。

我们不妨慢慢道来。

巷,按照《现代汉语词典》的解释,指较窄的街道。所以古代对城市道路的认定原则,大体上以直为街,曲为巷;大者为街,小者为巷。

从民国时期到现在,武汉市有过多次对城市道路命名、改名,其依据的原则,主要有两种界定方式。

其一,现在大致上使用的道路命名,以其实际地理方向(也有以景区、产业群等方法命名者,但为数不多)为基本原则,分为三级:长5公里、宽60米以上,且跨区的主要干道称为“大道”;二级道路称为“街”和“路”。以道路方向区分,东西走向为“街”,南北走向为“路”;最后一级是里、巷,通常为南北走向。

其二,长江、汉江的流向一度是武汉市地名命名、更名的坐标之一。大致上是以长江或汉江为基准,与两江平行的道路分别以“道”、“街”命名,如汉口的中山大道,武昌的和平大道,汉口的汉正街,武昌的粮道街等即是。与两江垂直的道路分别以“路”、“里”、“巷”命名,如武昌的彭刘杨路、汉口同兴里、汉口的文殊巷等即是。但两江流向在武汉市区的走向并不总是一致,尤其是长江在中心城区为南北向,在郊区则为东西向,所以武汉市在以前的道路命名中,也没有严格遵照这个规则,最终形成与长江垂直的道路有的叫“路”、有的又叫“街”,比较混乱。

老户部巷与长江呈垂直状,长147米,宽3米。无论古今,老户部巷无疑都属武汉城市道路命名法则中的最末一级。

那么,问题就来了,这一条小巷却偏偏顶着一个明清时期六大衙门(吏部、户部、礼部、工部、兵部、刑部)之一的“户部”——这个大大的名号,如果不是事出有因,那么肯定有悖于常理。中国历代封建统治者对国家各级政权机构包括个人身份层级的划分界定,是何等的苛刻严格!在明清两代中央集权专制统治的背景下,户部巷的取名并被当地各级管理阶层认可,肯定有内在的道理。这条小小的老户部巷若不是与某个历史时期在此地存在过的户部机构有直接的关联,而敢把一条小巷冠以“户部”之名,如若不属僭制,起码可算假冒。

户部,中国古代官署名,为掌管户籍财经的机关,六部之一,长官为户部尚书,曾称地官、大司徒、计相、大司农等。其职能大致相当于现代的民政部和财政部等部的职能范围。

户部起源于先秦,《周礼》记载此职为“地官大司徒”;秦为“治粟内使”,两汉称“大农令”和“尚书民曹”,三国至唐称“度支”“左民”“右民”等。唐永徽年初因避讳太宗皇帝世民名讳改称“户部”,至清光绪末年,改“户部”为“度支部”。户部的主要职能管田赋,关税,厘金,公债,货币及银行等。

所以,这条老户部巷的小巷能以“户部”冠名,从逻辑上推理,它应该与武昌在某个历史时期曾经存在过的中央行政机构之一的户部之间,有直接联系。

中国地图出版社1996年出版的《武汉历史地图集》刊载的1883年“湖北省城内外街道总图”(出版单位:湖北省善后总局,收藏单位:武汉市图书馆)上,有户部巷的明确标注,其位置在藩署与粮捕府署之间。这也是目前我们所能看到的有关户部巷最早的文字和图示记载。这也说明,老户部巷至迟在清代就已存在了。

https://p6-tt-ipv6.byteimg.com/img/pgc-image/850e37ed2d01437da696e12699be2dd7~tplv-obj.jpg

1883年湖北省善后总局出版的《湖北省城内外街道总图》

检阅张廷玉等撰的《明史》发现,老户部巷确实与武昌历史上短暂存在过的某一个中央政权有直接联系,即在风云际会的元末时代,由农民起义领袖陈友谅、陈理父子所建的“陈汉”政权,这个政权前后维持了五六年时间,行政中心大部分时间在武昌。

《明史·陈友谅传》载,陈友谅(1320年-1363年10月3日)是沔阳(今湖北仙桃)人,出身贫苦渔家,本姓谢,因祖上入赘于陈,故以陈姓。为元朝末年群雄之一,农民起义领袖,陈汉开国皇帝。他的功过,历史学家皮明庥先生的评价:“是一个功过兼有、瑕瑜互见的历史人物”(《武汉史稿》)。

       (未完待续)

                    本文刊载于《武昌老味道》(姚伟钧、曾庆伟著,武汉出版社)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