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51篇 簰洲蒸鱼丸

标签:
嘉鱼簰洲嘉靖西流湾鱼丸 |
分类: 曾庆伟谈吃 |
http://s1/mw690/0023Sboszy73Y0emu64a0&690簰洲蒸鱼丸" TITLE="第451篇
暑意正浓的盛夏时节,应嘉鱼县旅游局之邀,,我去了一趟嘉鱼,为该县旅游局举办的讲习班讲授湖北的特色餐饮。授课完毕,我们打算趁天尚未黑透时返回武汉,间或去江夏金口镇找一家有特色的餐馆吃饭。接待方说,客人从省城远道来嘉鱼传经送宝,我们嘉鱼有待客如待帝的习俗,哪有让客人空着肚子离开嘉鱼的道理?他们知道我们一行大多是餐饮行业的从业人员,从事的工作都与美食相关,于是,他们费了心思地选择在当地做得比较有特色的一家酒店——“嘉鱼人家”,招待我们。
恭敬不如从命。我们便留在“嘉鱼人家”用晚餐。宾主入座,我们一行加县旅游局的工作人员正好坐满一桌。
负责接待我们的工作人员很会办事,为节省时间,在我们还在去“嘉鱼人家”的路上,他们已经用电话把菜全部点好。我们甫一落座,服务员的凉菜、热菜就接二连三地端上了桌。看着服务员一盘一盘地上菜,我心想,这家酒店既然主打的是嘉鱼特色菜式,我们的这桌席面上,应该不会少了嘉鱼的地标美食——“簰洲蒸鱼丸”吧?
果然不出我之所料,服务员上的最后一道菜正是“簰洲蒸鱼丸”。
“簰洲蒸鱼丸”在湖北省内尤其在江汉平原名气很大,是嘉鱼名副其实的代表菜式之一。
牌洲湾是个地名,地处嘉鱼县北部,与武汉市江夏区的金口镇接壤。簰洲湾是个镇,紧傍着长江生息,这方土地是长江孕育的一个富饶的渔米之乡。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因为中国地理格局整体呈现西高东低的自然特征,长江从青藏高原格拉丹东雪峰西南侧的冰川源起,一路向东,最后流入东海。极为诡异的是,当长江在进入簰洲湾约31公里的这一段流程时,居然鬼使神差地“开了一个小差”,改变了流向:只要天朗气清的傍晚时分,人们站在大堤之上就可以清晰地看到,浩浩荡荡的长江之水向着正在缓缓西坠的夕阳奔腾而去!
真乃地理奇观也!由于地形特殊,长江在簰洲湾这里弯了一个弯,为下游不算远的大武汉形成了一道天然屏障,于是嘉鱼坊间素有“簰洲湾弯一弯,武汉水落三尺三”之说。也因了长江在此西流之故,簰洲湾又称之为“西流湾”。
由于位于长江边上,为了防洪,簰洲湾镇被围在了一个环形的堤坝内,形如脚盆。这也是簰洲湾镇的一大特色。堤坝有多长,大概簰洲湾镇也就有多大。堤外,长江西流形成的回流湾,让湾内成为天然良港和江鲜聚集栖息的福地,尤其是簰洲湾出产的江鲜,一直是湖北厨师烹饪鱼菜十分依重的上好食材。据《武汉饮食志》记载,全国闻名,有160年历史的中华餐饮老字号——“老大兴园”酒楼,因擅烹鮰鱼菜,诞生了四代“鮰鱼大王”,从清朝中期开张发市始至如今,一直把簰洲湾产的鮰鱼作为烹饪鮰鱼菜肴的首选食材。由于大自然的慷慨馈赠,世代居住在簰洲湾的居民,自古就形成了无鱼不成席的饮食习俗。
当然,西流湾特产——装在竹蒸笼中蒸熟的“簰洲蒸鱼丸”,更是簰洲乃至嘉鱼县的饮食文化名片。
在簰洲湾乃至嘉鱼全境,“簰洲蒸鱼丸”是道有故事的菜式,相传它的起源与光大,与明朝第十一位皇帝明世宗朱厚熜,即嘉靖皇帝有关。
相传公元1557年,嘉靖皇帝乘船巡视江南途经簰洲湾,地方官员为讨皇帝欢喜,在当地餐馆搞厨艺比赛征集菜肴以供奉嘉靖,并以跟随皇帝出巡的御厨充当裁判。比赛中,一位簰洲当地的厨师用草鱼剁茸,加猪油、蛋清、虾米、葱、姜搅拌,用手将鱼茸团成圆子状;炉子旺火,将鱼丸上竹蒸笼蒸熟。成菜洁白如雪,吃鱼不见刺,且留鱼香,口感绵柔,回味久长。
北方出生的御厨没见过这样的菜式,便问:“这叫什么菜?”厨师回答说:“是我们当地的菜,叫蒸鱼丸。”
御厨裁定簰洲厨师制作的鱼丸当选为御膳品种。嘉靖皇帝吃后非常喜欢,便问随从:“这是哪位厨师做的好菜?”
随从回答说:“是簰洲湾当地厨师做的。”
嘉靖皇帝吩咐随从把做鱼丸的厨师找来,问厨师:“愿不愿意进京给我当御厨?”
厨师摇摇头说:“不是我不愿意,而是我不能去。古人说:‘父母在,不远游,’我的老母亲已经七十有余,一直有病在身,这些年都是靠我这个独子抚养照顾,才能活到古稀之年。如果我远去北京,就不能服侍母亲于病床之前,送汤喂饭,母亲不能得享天年,不能养老送终,那我不是个不孝之子吗?”
封建帝制时代,皇帝的话就是说一不二的圣旨,一言九鼎,臣民岂能违背?但厨师的答话拨动了嘉靖皇帝的心弦。他是个出了名的孝子。他的父亲朱祐杬从没坐过一天帝位,却硬是被嘉靖强行追封了一个“知天守道洪德渊仁宽穆纯圣恭俭敬文献皇帝”。 也许真是被簰洲厨师的一片孝打动了,嘉靖皇帝终归没有带走这位簰洲湾厨师,而是赏与厨师银两若干,嘱咐厨师好好奉侍娘亲,拿赏银当投资的本钱,开间小店,以手艺立身,养家糊口。
嘉靖皇帝回京后,时常忆起簰州美味蒸鱼丸,逢年过节时便差人索贡,于是“簰洲鱼丸”成为贡品而声名大振。
450多年过去了,“簰洲蒸鱼丸”成了流行于嘉鱼、赤壁、汉阳(今武汉市蔡甸区)天门、仙桃、汉川一带的特色佳肴,而天门、仙桃、潜江、汉川一带与嘉鱼将鱼丸单独做成菜式上桌不同,而是将鱼丸与肉、蔬菜等一齐上笼合蒸,成为“沔阳三蒸”的重要组成部分。至于嘉鱼当地的饮食习俗,则对“簰洲蒸鱼丸”的喜爱无可复加,每逢节令假日,民间的宴席之上,每席必有“簰洲蒸鱼丸”上桌,“无丸不成席”的饮食习俗一直流传至今……
我最早知道“簰州蒸鱼丸”,是因为“九八抗洪”的伤痛标志——1998年簰州湾那次著名的江堤溃口事件。1998年8月1日晚,簰洲湾江堤溃口,长江洪水奔腾涌入堤内,5万多簰州人霎时间无家可归。汹涌的洪水,致使赶赴簰州江堤抗洪抢险的19位解放军战士把生命永远定格在了簰州湾。
两个月后,我与武汉的几位作家朋友结伴去簰州湾,登上江堤,实地察看江堤溃口的地方和战士们牺牲生命的地方,然后把带去的白酒洒进江里和大堤之上,“把酒酹滔滔,心潮逐浪高”,以表达我们对共和国年轻士兵为保护一方百姓的平安而失去生命的祭奠。
中午时,嘉鱼的作家朋友闻讯从县城赶来簰州,找了一家规模不大的餐馆,招待我们吃饭。席间,让我记忆最深的便是连蒸笼一起上桌的蒸鱼丸,是谓“簰州湾蒸鱼丸”,个大,形状不像我们在武汉通常吃到的鱼丸是以清水汆成,像圆不溜秋的小个乒乓球,而有点像北方人常吃的窝窝头,也有点像武汉人过早时吃的发糕。重要的是,“簰州鱼丸”的制作方法,不是用清水汆熟的,也不是用油炸熟的,而是上蒸笼蒸熟的。要说“簰洲蒸鱼丸”的口感,不像汆鱼丸似的滑嫩松软,也不似油炸鱼丸似的泡酥肉坨,口感绵柔中带点嚼劲,鱼丸内的水分似乎没有水汆鱼丸和炸鱼丸的水分足。
时隔18年后的今天,我又来嘉鱼吃“簰洲蒸鱼丸”。巧合的是,我两次来嘉鱼都是长江发大水的洪灾之年,九八的洪灾大家早已熟知,今年我去嘉鱼时,长江的水势一点不弱于九八,嘉鱼全县每天有1500人守在簰洲大堤上。但是,由于现在有了三峡大坝的有效调控,洪水虽然还是那个洪水,但簰洲湾已经不是那个簰洲湾了,大水之下的簰洲湾依然一派祥和。否则,洪水虎视眈眈地危及百姓的安全,虽然今日吃到的“簰洲蒸鱼丸”与18年前吃到的“簰洲蒸鱼丸”一样味美,我们能够吃得安心吗?
http://s14/mw690/0023Sboszy73Y0eoxM9cd&690簰洲蒸鱼丸" TITLE="第451篇
http://s16/mw690/0023Sboszy73Y0eptX95f&690簰洲蒸鱼丸" TITLE="第451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