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零二篇“子龙脱袍”彰忠义
(2011-09-03 12:43:26)
标签:
美食当阳赵子龙《三国演义》 |
分类: 曾庆伟谈吃 |
湖北省当阳县是《三国演义》中发生故事比较多的地方,有关三国人物的故事在当阳百姓间广为流传,尤其是蜀中大将赵子龙大战长坂坡的故事更是被这里的百姓们津津乐道。百姓对赵子龙的喜爱,不仅体现在口头上,还表现在行动上,比如当阳不乏有以赵子龙故事为蓝本做成的菜肴、以赵子龙之名来取其菜名,意思是让人们在举箸交杯的日常生活中,也传达出对赵子龙的热爱之情。当阳有一款名菜,菜名叫“子龙脱袍”,也称“子龙卸甲”,据资料显示,此菜缘起于《三国演义》中赵子龙“忠义救幼主”的故事片段。相传三国时期,曹魏大举进攻樊城,刘备兵败,弃樊城而逃,后来又在当阳遭曹兵围困。蜀国名将赵子龙在长坂坡机智勇敢地单骑救主,血染战袍。赵子龙突出重围后,怀揣刘备之子小阿斗面见刘备,双手将毫发未损的幼主递给了主公。刘备接过阿斗,看着小阿斗闭目憨睡的模样,又见子龙人困马乏,战袍血染,感怀于赵子龙的忠义,于是脱下自己的锦袍赠予子龙。子龙大为感动,再三谢恩。“子龙脱袍”一菜正是取材于此段荡气回肠的传奇故事,特意以鱼寓意子龙而制作的。
“子龙脱袍”是一道以青鱼为主食材制成的鱼菜。青鱼是湖北本地常见的淡水鱼种,境内江河湖泊中都有养殖。青鱼肉厚且嫩,味鲜美,各种烹饪方法都可以做出美味的青鱼菜式。青鱼除富含丰富蛋白质、脂肪,还含丰富的硒、碘等微量元素,故有抗衰老、抗癌作用。《本草纲目》说,青鱼肉性平、味甘;具有补气,健脾,养胃,化湿,祛风,利水之功效,可防妊娠水肿。“子龙脱袍”在当阳地区影响很大,当阳本地有“无鱼不成席”之说,而鱼菜“子龙脱袍”每每成为鱼菜首选。乡村里的百姓家中每逢有婚丧嫁娶的红白白喜事,都有搭棚摆席的风俗,前来吊唁或者贺喜的人客,络绎不绝,吃流水席的人,前脚离席,后脚又有人入座,那景象不夸张地说,真叫“路上不断人,灶上不熄火”,这流水席上有一道必不可少的菜式就是“子龙脱袍”。当阳地处宜昌和荆州之间,向上行去宜昌至三峡,向下行过荆州达沙市,“子龙脱袍”菜式的影响,以当阳为中心,沿着老汉宜公路和沿长江水道,向宜昌和荆州扩展,继而流传至江城武汉,大约上世纪的三、四年代,在武汉开的天沔餐馆,就有“子龙脱袍”的菜式挂牌应市了。
我吃到“子龙脱袍”,是出差路过当阳县城。车到当阳正好是中午的饭点,于是找到一家门脸不错的店家吃饭。店家拿来菜谱,我习惯性地问:有什么特色菜式?店家说,我们做的“子龙脱袍”非常地道,保你吃后就记得了这道菜了。这话我愿听。身为好吃佬,每到一地,都不会忘记品尝当地的特色美食,也不管价高价低,除了享受口腹之欲外,还多了一层长一点见识,开阔眼界的意思。于是接受了店家的推荐。我要求看厨师的制作过程,店家应允,于是眼见了从青鱼怎样变成了“子龙脱袍”:取两斤左右青鱼一尾将鱼放血、刮鳞、剖腹去内脏,剥掉鱼皮洗净,盛入抹有猪油的盘内;再用料酒、精盐、干淀粉抹匀鱼的全身,腌渍3 分钟;熟火腿切丝;将冬笋、香菇分别洗净,均切丝待用;将将冬笋、香菇等丝填入鱼腹内;葱结、姜片垫在鱼底;将鱼连盘用旺火蒸20 分钟,至熟出笼;锅置中火,下猪油烧热,加鸡汤若干、料酒、味精、米醋、湿淀粉烧成卤汁;将烧好的卤汁浇匀鱼的全身,淋入香油,撒上葱花即成。“子龙脱袍”端上桌,颜色晶莹洁白,头部向内稍微弯曲,鱼腹饱满,伸箸尝之,肉质细腻嫩润,味美宜人,这是白汁蒸制制“子龙脱袍”。后来我曾请教过鄂菜大师,“子龙脱袍”也可以用红汁蒸制,则要另加酱油,味道与白汁蒸制的“子龙脱袍”会有较大的差别。
忠义感天地,英雄千古存。人心是一杆大秤,不仅能分得出事物的真伪,还能称得出人之忠奸。在中国封建社会里,言论缺乏自由,人们对时政对古今人物的褒贬往往大多采用春秋笔法,甚至言不由衷,怕的是沾上祸从口出的“火星”。但历史的经验告诉人们,“吃”不犯事,怎么吃也不会有犯上作乱之嫌,所以民间有“瞎吃瞎喝不能瞎说”的处事警言,在强权统治下,这也是能够保全自身的有效方式。如斯,在我们今天的吃食中,才有把炸油条称“油炸桧”的叫法,那是对奸臣的千古鞭挞,也有把蒸青鱼叫做“子龙脱袍”的称谓,那是对忠义的万世彰显。尽管秦桧是历史人物,赵子龙是文学形象,但这并不妨碍人们内心对他们或褒或贬的真诚表达。
吃食里面有味道,吃食里面有人心,吃食里面有褒贬,吃食里面有说道,中国饮食文化的博大精深,由此可见一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