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白居易《赋得古原草送别》赏析

(2011-06-05 09:35:02)
标签:

杂谈

分类: 古诗赏析

赋得古原草送别

【唐】白居易

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远芳古道,晴翠接荒城

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

【注释】

赋得:凡是指定、限定的诗题例在题目上加“赋得”二字。

离离:形容野草茂盛,长长下垂的叶子随风摇摆的样子。

枯:枯萎。

荣:繁荣茂盛。

远芳:蔓延到远方的野草。

侵:侵占,覆盖。

晴翠:晴朗的阳光下的一片野草。

荒城:荒凉、破损的城镇。

王孙:贵族子孙、公子,这里指作者的朋友。

萋萋:野草茂盛的样子,形容野草连绵。

【翻译】

草原上的野草长得很旺,每年都会经历枯萎和繁荣的过程。

野火也无法将它烧尽,春风一吹,它又生长了出来。

芳香在古老的道路上弥漫,阳光下,翠绿的野草通向那荒凉的城镇。

又送走了亲密的好朋友,这繁茂的草儿也充满着离别之情。

【创作原因】

《赋得古原草送别》作于787年(贞元三年),作者当时未满16岁。诗是应考习作,按科考规矩,凡指定、限定的诗题,题目前必须加“赋得”二字作法,与咏物诗相类似。《赋得古原草送别》即是通过对古原上野草的描绘,抒发送别友人时的依依惜别之情。

据宋人尤袤《全唐诗话》记载:白居易从江南到长安,带了诗文谒见当时的大名士顾况,想求他在公众场合帮着扬扬名。“居易”这个名字根据词义可以解释为住下很方便。顾况看到白居易年纪轻轻,就开玩笑说:“长安米贵居不易。”(京城里粮价高得很,住下很不方便吧。)等读到“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这一联时,顾况大为惊奇,连声赞赏说:“有才如此,居亦何难!”(能写出这样的诗句来,走到哪儿住下都方便得很!)连诗坛老前辈也被折服了,可见此诗艺术造诣之高。

【欣赏分析作品】

命题“古原草送别”颇有意思。“古原草”看来平常,却抓住“春草”生命力旺盛的特征。诗的首句“离离原上草”,紧紧扣住题目“古原草”三字,并用叠字“离离”描写春草的茂盛。第二句“一岁一枯荣”,进而写出原上野草秋枯春荣,岁岁循环,生生不已的规律。“枯荣”与“荣枯”大不相同,前者是“春草”,后者就成为秋草了。古原草的特性就是具有顽强的生命力,它是斩不尽锄不绝的,只要残存一点根须,来年就能重新发芽,很快蔓延原野。那“离离原上草”正是胜利的旗帜,烈火再猛,也无奈那深藏地底的根须,不管烈火怎样无情地焚烧,一旦春风化雨,又是遍地青青的野草,极为形象生动地表现了野草顽强的生命力。“春风吹又生”,语言朴实有力,“又生”二字,下语三分而含意十分。

如果说三、四句是承“古原草”而重在写草,那么五、六句则继续写“古原草”,但把重点落在“古原”,以引出来“送别”题意。用“侵”、“接”二字继“又生”,更写出一种蔓延扩展之势,再一次突出那生存竞争之强者“野草”的形象。虽然道古城荒,青草的滋生却使古原恢复了青春。

大地回春,芳草芊芊的古原景象如此迷人,而送别友人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发生,这样的场景,令作者惆怅,也富于诗意。萋萋芳草增添了作者送别的愁情,似乎每一片草叶都饱含着别情,作者用这种意味深长的诗句写完了结尾。诗到此点明“送别”,结清题意,关合全篇,把“古原——草——送别”连在一起。

全诗章法谨严,用语自然流畅而又工整,写景抒情水乳交融,意境浑成,是“赋得体”中的绝唱。

【名句赏析】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这是白居易十六岁的作品,也是传诵千古的名篇。他历来反对“嘲风雪,弄花草”而无所寄托的作品,在这诗中诗人将春草和送别有机地结合起来,表达了送别友人时的依依不舍之情。首句紧扣题目,写出眼前景色,同时又交待出送别时的特定环境:古原上青草茂盛,正是一派春日景象。第二句进一步写出原上野草的的生长规律,暗寓深长的感叹。三、四两句由上句生发开来,歌颂了春草顽强的生命力。野火虽烧而“不尽”,春风吹过则“又生”,野火之貌似强大,春风之温润强劲,春草之顽强坚韧,作者仅用十个字就精炼地表现了出来,从而使这两句诗成为寓意深刻、极富哲理的名句。五、六两句进一步描写春草的勃勃生机:生机的野草的芳香播散在古老的道路上,阳光下的绿色一望无际,远远连接着荒凉的古城。“侵”、“接”二字用得生动形象,十分精当。最后两句补足“送别”之意,感情深沉而并不悲伤,是意味深长的绝好结尾。

【白居易介绍】

白居易(772年—846年),字乐天,号香 山居士,下邽(今陕西渭南)人。800年(贞元十六年)中进士,白居易历任左拾遗、东宫赞善大夫、江州司马、杭州刺史、苏州刺史、太傅等职。白居易是一位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他的诗歌题材广泛,形式多样,语言平易通俗。他所写的《秦中吟》、《新乐府》,敢于针对当权者的弊政,反映人民疾苦,深刻地揭露社会矛盾,他又是中唐新乐府运动的主要倡导人。白居易的叙事诗如《长恨歌》、《琵琶行》,描写细腻,生动感人,具有独特的艺术风格,影响极为广泛。在诗歌创作理论上,他继承汉乐府“缘事而发”的现实主义精神,提出“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与元九书》)的主张,是对现实主义诗歌理论的一大贡献。现存诗3000多首,有《白氏长庆集》。

 

《赋得古原草送别》赏析

 

诗言志,情浓其中便是佳句。读古诗,最喜欢的是白居易的《赋得古原草送别》,自以为读得懂,权且卖弄一番吧。

《赋得古原草送别》全诗四联,“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

这是一首应考习作,相传白居易十六岁时作。按科举考试规定,凡指定的试题,题目前须加“赋得”二字。《赋得古原草送别》即是通过对古原上野草的描绘,抒发送别友人时的依依惜别之情。

初读此诗,不过小学二年级,那时的课本只截取了这首诗的前两联,定名为《草》。

“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细细品味,这几句颇有韵味。嫩绿、嫩绿茂盛的青草,仿佛羊毛似的铺在一望无际的和缓的古原上,清风吹过,犹如少女修长、妩媚的头发一般迎风荡漾,扬起鱼鳞似的数不尽的层层叠叠的波纹。不是草原,胜似草原,颇有“风吹草低见牛羊”的气概。说不清有多少种草,道不尽有几万点清,微斜的阳光均匀地洒在草尖,晶莹点点。微闭双眼,即便没有日光,绿毯也温柔的投下飘摇的影子,在空气中拉出斑驳陆离的细丝。信步走去,绿毯亦获得了生命,脚步在哪里,绿毯便延伸至哪里。张开双臂缓缓舒张而起,昂首深嗅天空的湛蓝、深邃,衣襟自然垂下时,自己的心跳便从泥土中蒸腾起来,顺着每一株青草的根茎迸发出来,笼罩了古原,笼罩了自己,笼罩了日头,天地都笼罩在广博的热情之中。不必担心这样的享受会有完结,青青古原,自有蓬勃的生命力,纵有轰轰烈火将天地烧结,也挡不住它来年“春风吹过时,绝地又还生”,一夜间恢复往日的生机。想象有多大,诗人的胸襟就有多大;青草有多盛,诗人的朝气就有多盛!

曾看过一段材料,说的是白居易从江南到长安,带了此诗谒见当时的大名士顾况,想求他在公众场合帮着扬扬名。“居易”这个名字,根据词义可以解释为住下很方便。顾况看到白居易年纪轻轻,就开玩笑说:“长安米贵居不易。”等读到“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这一联时,顾况大为惊奇,连声赞赏说:“有才如此,居亦何难!”此虽不是正史,亦可见其功力之深。

这前两联,唱出了无限生机,已经成为千古绝唱。但紧随其后又有了另一层情感。

“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行人长走,古原上沥出永不见尽头的清晰的古道,来也匆匆、去也匆匆,人们依稀的身影不禁带来沉重的叹息。碧绿草原上的这座城郭,往日是那么繁华,如今怎显得如此荒凉?真乃触景生情,“心中有如来,一切皆如来;心中是牛屎,万物皆牛屎”。送别之际,这茫茫古原上的草每一棵都似乎是红尘三千烦恼丝,悲情从每一个窝窝里渗出、蒸腾起来,弥漫在空气里,大雾一般把自己的挚友笼罩其中。天地之大竟容不下自己再多一丝的快意!人家折柳相送,我却连柳叶的影子都摸不到!真是古原有多大,我的愁就有多大;青草有多盛,我的愁就有多盛;古原有多长,我的愁就有多长;天地有多久,我的愁就有多久!我的愁情就像那生机勃勃的青草,又像沸锅中的蒸气疯狂地生长!

如此,悲伤的尾联“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便顺其自然地出来收笔!同是宦游人,我的兄弟,耐何你我就此分别,我的祝福、我的牵挂将与这古原上的草一样厚实、浓烈,同这古原一样将伴随你远行!

静观全诗,似乎整首诗的骨架单单在于“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一联;由此及彼,诗凡“赋”、“比”、“兴”之句,成败与否,全在其景的描写。杜甫《登高》颔联“无边落木潇潇下,不尽长江滚滚来”与此联的异曲同工印证了这一点。

解读这首诗最关键的是解读其中“草”的茂盛,这首诗的魅力就在于将浓烈的情感用草的陆离形象展示出来,把个人的情感无限地放大,使得人实现物化,与天、地、情融为一体,天衣无缝。

我推崇这首诗,不仅在于我对诗歌本身的喜爱,更在于这首诗像我们证明了一位天才和博大的胸怀。为人如此,足矣!

                 ——摘自人教版一年级语文下册练习册《冠军导练》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