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袁隆平落选中国科学院院士的一点不成熟的反对意见
(2012-02-09 16:23:59)
标签:
教育 |
分类: 社会杂谈 |
文/李贵宝
袁隆平自己,对于落选中国科学院院士可能十分坦然啊,因为他的水平,能力,以及对科学、对人类做出的巨大贡献都在那,落选不落选的,可能无所谓,那个破机构,有必要非得往里钻吗?
袁隆平能坦然,但是我们能坦然的了吗?袁隆平获选中国科学院的院士,已经不是袁隆平一个人的事情了,可能某些王八蛋肏的专家还以为那是老袁自己的事情。但是我想说,你们那些专家选不选,就是你们自己的事情,但是老袁不是,你们,和老袁比起来,太渺小。
有两个问题必须分辨清楚:
2、袁隆平进不了中科院,我们怎么去教育自己的孩子努力学习科学,以后当科学家?袁隆平这么杰出的科学家,在现在这个时代,都还能被不正之风挡在中科院的大门外,是不是太触目惊心了。
难道我们还要沉默吗? 我们应该沉默吗?我们能沉默吗?
袁隆平回应落选中科院院士:当院士不是目的,两院院士评选有些不正之风。
两会期间,袁隆平十几年前落选中科院院士的讨论引发关注,不少网友和公众将其视为“中国科学界的悲哀”。全国人大会副委员长、中科院院长路甬祥说此事是“历史误会”。
身处“漩涡”中的袁老首度就此事“开腔”。 袁隆平笑说:“历史误会”的说法十分幽默。“事情发生在十几年前,当时就有记者说我落选比人家当选更引起震动。”但袁老的态度十分轻松:“我没当上院士,还是说明我水平不够,所以我今后还要努力学习、努力工作。但是有一点哦,我努力并不是为了当院士,当时我的态度是如此,现在依然如此。”
袁隆平说,自己从来没有毛遂自荐参选院士,都是人家推荐的,“落选”以后也没有再参选过。他也认为,在两院院士的评选当中,可能还是存在一定的门户之见,有些不正之风,例如在同等条件下,中央单位的学者得票比地方上的高。“但是我不管这么多,我只管自己搞研究。我当选美国科学院外籍院士也是人家推选的,我的目的不在于院士不院士。我是搞超级杂交水稻的,我的目的就在于能够不断出新成果,为粮食安全作出贡献,那就是我最大的安慰。”
袁院士还说,“现在国际上给我的奖励是14个,在农业科学领域可能是最多了吧。但是我并不以此为骄傲,特别是不能翘尾巴,还要夹着尾巴做人啊,哈哈!”
袁隆平 1930年9月7日出生于北平,1953年毕业于西南农学院。1964年开始研究杂交水稻,1973年实现三系配套,1974年育成第一个杂交水稻强优组合南优2号,1975年研制成功杂交水稻制种技术,从而为大面积推广杂交水稻奠定了基础。1985年提出杂交水稻育种的战略设想,为杂交水稻的进一步发展指明了方向。1987年任863计划两系杂交稻专题的责任专家,1995年研制成功两系杂交水稻,1997年提出超级杂交稻育种技术路线,2000年实现了农业部制定的中国超级稻育种的第一期目标,2004年提前一年实现了超级稻第二期目标。1995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先后获得“国家特等发明奖”、“首届最高科学技术奖”等多项国内奖项和联合国“科学奖”、“沃尔夫奖”、“世界粮食奖”等11项国际大奖。出版中、英文专著6部,发表论文60余篇。很清晰的表明袁隆平在1995年当选位中国工程院院士,并获得11项国际大奖,出版专著6部,发表论文60余篇!
中国新闻网在2004年4月11日新闻报道中对世界粮食基金会二00四年度“世界粮食奖”报道中提到“三月二十九日,世界粮食基金会在华盛顿宣布,中国工程院院士、水稻研究专家袁隆平教授,和非洲水稻专家蒙蒂·琼斯博士,共同被授予二00四年度“世界粮食奖
有人说:那是因为现在中科院院士和中国工程院院士一个人不能同时获得。袁隆平是因为已经是工程院院士了,所以就不是中科院院士了!笔者认为,次说法牵强许多,网上随便搜索,身兼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工程院院士两职的大有人在。还有一说法是迄今为止,中科院共评选和补选学部委员(院士)十一批。
第一批是在1955年,共评选学部委员172人
第二批在1957年,补选学部委员18人
第三批评选是在1980年,共评出学部委员283人
第四批是在1991年,共评选出院士210人
第五批是在1993年,增补院士59人
第六批是1995年,增补59人
第七批是1997年,增补58人
第八批是1999年,增补55人
第十批是2001年,增补56人
第十一批是2005年,增补51人
平心而论,1955年和1957年两批学部委员评选没有袁隆平先生是正常的,因为,那时他还年轻,成果级别不够,而到1980年这一批也没有他,这就有问题。从纵向关系来看,1980年的283位新学部委员中,至少有80%的当量水平远不及袁隆平。更为荒唐的是这之后的1995年,1997年,1999年,2001年,2005年的五次评选和增补还没有袁隆平先生。那就说明真的有问题了。
那么就涉及到一个中科院院士和中国工程院院士两种身份的区别了,从待遇上看都是一样,中科院士和工程院士同等级别的,都是最高等的学者头衔,工程院院士一般是搞得倾向于技术的领域,科学院院士主要倾向于理论领域。是我们厚此薄彼吗?但从各个方面来看,中科院士和工程院士一起谈论时候,中科院的噱头还是要比工程院士要大一些!
补充一个双院的院士名单啊,不一定准确和详细:钱学森、侯祥麟、王大珩、严东生、朱光亚、郑哲敏、周干峙、常印佛、石元春、刘永垣、张光斗、王选、吴良镛、陈俊亮、王越、路甬祥、沈志云、宋健、邵象华、我知道的就是这么多,还有很多,找不到,一共应该不会超过50人吧。但是没有老袁啊。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