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试论孙武《孙子兵法》与刘安《淮南子·兵略训》的关联

(2019-08-27 10:31:33)
标签:

文化

试论孙武《孙子兵法》与刘安《淮南子·兵略训》的关联

 (香港国际孙子兵法应用协会  首席会长) 孙重贵

 

 内容摘要 中国历史上的两位杰出人物,春秋时代的兵圣孙武与西汉淮南王刘安,隔着300年的时空,完成了一次重大意义的对接。刘安编著的《淮南子·兵略训》,丰富和发展了《孙子兵法》的兵学思想,《淮南子·兵略训《孙子兵法》息息相关、一脉相承,传承和弘扬了《孙子兵法》。孙武的《孙子兵法》和刘安的《淮南子·兵略训》,作为中华民族文化遗产的兵学典范将泽被后人。

 

关键词孙武  、《孙子兵法》、 刘安、 淮南子·兵略训

 

 

(一)

 

    孙武(约公元前545-前470),字长卿,中国春秋时期齐国乐安人,吴国将领,著名军事家、政治家,思想家,被后人尊称其为兵圣、百世兵家之师、东方兵学鼻祖。曾以《兵法》十三篇晋见吴王阖闾,受任为将,领兵打仗战无不胜。与伍子胥率吴军破楚,五战五捷,攻入楚国郢都,西破强楚,北威齐晋,南服越人,显名诸侯。功成名就后的孙武,急流勇退,归隐在苏州,并终老于此。

   《孙子兵法》是孙武的著作,成书于春秋末期,是我国古代流传下来最早、最完整、最著名的军事著作。该书不仅是中国古代最伟大的军事理论著作,也是在世界影响最大、最为广泛的著作之一。《孙子兵法》的军事、哲学思想体系,内容博大精深,思想精邃富赡,逻辑缜密严谨,其深远奥妙的哲理、变化无穷的战略战术,常读常新的智慧思维,在世界各个领域拥有极其广泛的影响。作为华夏文明乃至世界文明中璀璨的瑰宝,《孙子兵法》的意义,不仅仅是一部军事著作,它更代表着炎黄子孙的智慧、思想和文化,是几千年华夏文明的结晶,是中华文明的智慧根基和源泉之一。

 《孙子兵法》是中华民族文化遗产中的智慧宝典,是中国优秀文化传统的重要组成部分。曾被誉为“前孙子者,孙子不遗;后孙子者,不遗孙子”,它所阐述的谋略思想和哲学思想,是大战略、大智慧,其思想对历代军事家、政治家、思想家产生了非常深远的影响。《孙子兵法》可以为王者之师、将者之师,也可以为商者之师、文者之师,被广泛地运用于军事、政治、经济、文化等各领域中。该书被翻译成英、俄、德、日等100多种语言文字,全世界有上万种关于《孙子兵法》的刊印本,在世界各地广为流传。

 

 

(二)

 

     兵圣孙武逝世约三百年后的西汉朝代,一位杰出的思想家、文学家诞生了,他就是刘安。刘安(公元前179-前122),汉高祖刘邦之孙,淮南厉王刘长之子,孝文帝十六年(公元前164年),封为淮南王。

    刘安好读书鼓琴,辩博善为文辞,不喜欢嬉戏游猎,却关心抚慰百姓,从而流誉天下。曾招致宾客方术之士数千人,其中有苏非、李尚、左吴、陈由、雷被、毛周、伍被、晋昌及大山、小山等人,在其主持下编写《鸿烈》(后来称《淮南鸿烈》,也称《淮南子》)

《淮南子》原有内书21篇、外书33篇和中书8卷,内篇论道,中篇养生,外篇杂说。该书是以道家思想为指导,吸收诸子百家学说,融会贯通而成,是战国至汉初黄老之学理论体系的代表作,也是汉代道家学说最重要的一部代表作。内容涉及到政治学、哲学、伦理学、史学、文学、经济学、 军事、物理、化学、天文、地理、农业、水利、医学、养生等众多领域。值得庆幸的是,流传至今的《淮南子》尚有内书21篇。

    刘安在《淮南子·要略》开宗明义指出:夫作为书论者,所以纪纲道德,经纬人事,上考之天,下揆之地,中通诸理。”他在文末又表明:“若刘氏之书,观天地之象,通古今之事,权事而立制,度形而施宜。原道之心,合三王之风,以储与扈冶,玄眇之中,精摇览靡,弃其畛契,斟其淑静,以统天下,理万物,应变化,通殊类,非循一迹之路,守一隅之指,拘系牵连之物,而不与世推移也,故置之寻常而不塞,布之天下而不窕。”可见他是有抱负有志向的王者。

    笔者是位《孙子兵法》的研究者,故我对《淮南子·兵略训》很感兴趣。而刘安在《要略》中也谈到:“《兵略》者,所以明战胜攻取之数,形机之势,诈谲之变,体因循之道,操持后之论也。所以知战阵分争之非道不行也,知攻取坚守之非德不强也。诚明其意,进退左右无所失击危,乘势以为资,清静以为常,避实就虚,若驱群羊,此所以言兵者也。

    在古今中国,凡是谈兵者,大都离不开《孙子兵法》,也大都是参照《孙子兵法》来阐述自己的军事理论、思维和理念的。我认为,刘安的淮南子·兵略训,也是如此,它是和《孙子兵法》息息相关、一脉相承的,而且把《孙子兵法》的兵学思想丰富和发展了,传承和弘扬了《孙子兵法》。

 

                               (三)

 

    自夏朝开始,国家凡遇战事,都要告于祖庙,议于庙堂,成为一种固定的仪式。帝王在庙堂占卜吉凶,祈求神灵护佑,以巫术假托神的旨意,引导人们进行战争,这是庙算”的原始形态。

   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国古代军事理论的大发展时期,战略理论也比较系统地形成了,其重要标志就是《孙子兵法》的问世,它提出了我国古代最早的战略概念“庙算”。这里的庙算即指战役之前的战略筹划。“庙算”作为先秦时期对军事决策实践活动的概括和总结,体现了这一时期军事决策的特点。

秦汉以后,“庙算”已发生了革命性的变革。“庙算”只存在了古老的形式,实际上成为在庙堂召开研究克敌制胜战争方略的代名词了。曹操在注《孙子》时说:“选将、量敌、度地、料卒、远近、险易。计于庙堂也”,便是如实写照,故再以“庙算”表达战略概念已不合时宜。这个时期成书的兵书,寻求更恰当的表达词语,开始以“兵略”来代替“庙算”,这个变化抛弃了“庙”这个形式,又以“略”取代“算”,之前冠以“兵”,使概念与内容趋向统一,《淮南子·兵略训》便是如此。

自春秋末期到西汉初期的约三百年间,是中国历史上大变革的时期,历经了战国七雄争霸、秦始皇一统天下和楚汉相争等无数次的战争实践,让中国的军事理论变得更加丰富。刘安作为淮南王,为了巩固自己的统治地位,自然会对军事特别关注。《淮南子·兵略训》,便是一篇完整的军事专论,代表了西汉初期的军事理论水平。

 

 

                          (四)

 

当我反复研读《淮南子·兵略训》时,我发现该书《孙子兵法》有诸多关联,其内容和《孙子兵法》有许多相似之处,有的词句更是完全相同。刘安必定是在熟读《孙子兵法》的基础上,以《孙子兵法》为参照,博采先秦各家兵书,加上自己的战争观和战略战术观综合撰写而成,其军事理论、思维和理念,是和《孙子兵法》息息相关、一脉相承的,而且把《孙子兵法》的兵学思想丰富和发展了,传承和弘扬了《孙子兵法》。

 

下面我从八个方面论述《淮南子·兵略训》与《孙子兵法》的关联:

 

第一,《兵略训》《孙子兵法》中庙算战略思想的关联。

《孙子兵法·计篇》指出:“夫未战而庙算胜者,得算多也;未战而庙算不胜者,得算少也。多算胜少算,而况于无算乎!吾以此观之,胜负见矣。

兵略训》认为:故庙战者帝,神化者王。所谓庙战者,法天道也;神化者,法四时也。修政于境内而远方慕其德,制胜于未战而诸侯服其威,内政治也。”并认为:“凡用兵者,必先自庙战:主孰贤?将孰能?民孰附?国孰治?蓄积孰多?士卒孰精?甲兵孰利?器备孰便?故运筹于庙堂之上,而决胜乎千里之外矣。比较中可以得出,《兵略训》的“庙战”,出自《孙子兵法》的“庙算”,完全是由《孙子兵法》脱胎而来。

 

     第二,《兵略训》《孙子兵法》中修道而保法”和“上下同欲者胜”思想的关联。

《孙子兵法·军形篇》指出: “善用兵者,修道而保法,故能为胜败之政。《孙子兵法·谋攻篇》指出: “故知胜有五:知可以战与不可以战者胜,识众寡之用者胜,上下同欲者胜,以虞待不虞者胜,将能而君不御者胜。此五者,知胜之道也。

《兵略训》认为:兵之胜败,本在于政。政胜其民,下附其上,则兵强矣。民胜其政,下畔其上,则兵弱矣。故德义足以怀天下之民,事业足以当天下之急,选举足以得贤士之心,谋虑足以知强弱之势,此必胜之本也。又认为:“兵有三诋:治国家,理境内,行仁义,布德惠,立正法,塞邪隧,群臣亲附,百姓和辑,上下一心,君臣同力,诸侯服其威而四方怀其德,修政庙堂之上前折冲千里之外,拱揖指抽而天下响应,此用兵之上也。

 

    第三,《兵略训》《孙子兵法》中不战而屈人之兵的全胜战略思想的关联。

《孙子兵法·军形篇》指出:昔之善战者,先为不可胜,以待敌之可胜。不可胜在己,可胜在敌。故善战者,能为不可胜,不能使敌之必可胜。故曰:胜可知,而不可为。不可胜者,守也;可胜者,攻也。守则不足,攻则有余。善守者,藏于九地之下,善攻者,动于九天之上,故能自保而全胜也。又指出:古之所谓善战者,胜于易胜者也。故善战者之胜也,无智名,无勇功,故其战胜不忒。不忒者,其所措胜,胜已败者也。故善战者,立于不败之地,而不失敌之败也。是故胜兵先胜而后求战,败兵先战而后求胜

《兵略训》认为:“故善用兵者,先弱敌而后战者也,故费不半而功自倍也。汤之地方七十里而王者,修德也;智伯有千里之地而亡者,穷武也。故千乘之国行文德者王,万乘之国好用兵者亡。故全兵先胜而后战,败兵先战而后求胜。德均则众者胜寡,力敌则智者胜愚,势侔则有数者禽无数。”善用兵者,必先修诸己,而后求诸人;先为不可胜,而后求胜。“故得道之兵,车不发初,骑不被鞍,鼓不振尘,旗不解卷,甲不离矢,刃不尝血,朝不易位,贾不去肆,农不离野,招义而责之,大国必朝,小城必小。”

 

第四,《兵略训》《孙子兵法》中“势的战术思想的关联。

《孙子兵法·兵势篇》指出:“故善战者,求之于势,不责于人故能择人而任势。任势者,其战人也,如转木石。木石之性,安则静,危则动,方则止,圆则行。故善战人之势,如转圆石于千仞之山者,势也。

《兵略训》认为:“兵有三势,有二权。有气势,有地势,有因势。将充勇而轻敌,卒果敢而乐战,三军之众,百万之师,志厉青云,气如飘风,声如雷霆,诚积逾而威加敌人,此谓气势。硖路津关,大山名塞,龙蛇幡,却笠居,羊肠道,发苟门,一人守隘,而千人弗敢过也,此谓地势。因其劳倦怠乱,饥渴摿冻喝,推其国国,挤其揭揭,此谓因势。”《兵略训》十分重视兵势的作用。它认为在天时、地利、人和齐备的情况下,若兵无势,仍不会取得任何战果。“是故善用兵者,势如决积水于干仞之堤,若转员石于万丈之豁,天下见吾兵之必用也,则孰敢与我战者!故百人之必死也,贤于万人之必北也,况以三军之众、赴水火而不还踵乎!虽誂合刃于天下,谁敢在于上者!

 

第五,《兵略训》《孙子兵法》中“兵贵神速思想的关联。

《孙子兵法·作战篇》指出:故兵贵胜,不贵久。《孙子兵法·军争篇》指出:“故兵以诈立,以利动,以分合为变者也。故其疾如风, 其徐如林,侵掠如火,不动如山,难知如阴,动如雷震。掠乡分众,廓地分利,悬权而动。先知迂直之计者胜,此军争之法也。

《兵略训》认为善者之动也,神出而鬼行,星耀而玄逐;进退拙伸,不见朕掇:骛举麟振,凤飞龙腾;发叶秋风,疾如骇龙。当以生击死,以盛乘衰,以疾掩迟,以饱制饥;若以水灭火,若以汤沃雪,何往而不遂?何之而不用达?在中虚神,在外漠志,运于无形,出于不意:与飘飘往,与忽忽来,莫知其所之。与条出,与间入,莫知其所集。卒如雷霆,疾如风雨,若从地出,若从天下,独出独人,莫能应圉。疾如镞矢,何可胜偶,一晦一明,孰知其端绪?未见其发,固已至矣。故善用兵者,见敌之虚,乘而勿假也,追而勿舍也,迫而勿去也。击其犹犹,陵其与与,疾雷不及塞耳,疾霆不暇掩目,善用兵,若声之与响,若镗之与翰,眯不给抚,呼不给吸。当此之时,仰不见天,俯不见地,手不麾戈,兵不尽拔,击之若雷,薄之若风,炎之若火,凌之若波,敌之静不知其所守,动不知其所为。故鼓鸣旗麾,当者莫不废滞崩阤,天下孰敢厉威抗节而当其前者! 

 

第六,《兵略训》《孙子兵法》中制胜之形思想的关联。

《孙子兵法·虚实篇》指出:“故形兵之极,至于无形。无形则深间不能窥,智者不能谋。因形而措胜于众,众不能知。人皆知我所以胜之形,而莫知吾所以制胜之形。故其战胜不复,而应形于无穷。

《兵略训》认为:“静以合躁,治以持乱,无形而制有形,无为而应变,虽未能得胜于敌,敌不可得胜之道也。敌先我动,则是见其形也;彼躁我静,则是罢其力也。形见则胜可制也,力罢则威可立也。视其所为,因与之化;观其邪正,以制其命.......诸有象者,莫不可胜也;诸有形者,莫不可应也;是以圣人藏形于无,而游心于虚。风雨可障蔽,而寒暑不可开闭,以其无形故也夫能滑淖精微,贯金石,穷至远,放乎九天之上,蟠乎黄卢之下,唯无形者也。”

 

第七,《兵略训》《孙子兵法》中兵者诡道思想的关联。

《孙子兵法·计篇》指出:兵者,诡道也。故能而示之不能,用而示之不用,近而示之远,远而示之近。利而诱之,乱而取之,实而备之,强而避之,怒而挠之,卑而骄之,佚而劳之,亲而离之,攻其无备,出其不意。此兵家之胜,不可先传也。

《兵略训》认为:故用兵之道,示之以柔而迎之以刚,示之以弱而乘之以强,为之以敦而应之以张,将欲西而示之以东,先忤而后合,前冥而后明,若鬼之无迹,若水之无创。故所乡非所之也,所见非所谋也,举措动静,莫能识也,若雷之击,不可为备。所用不复,故胜可百全。与玄明通,莫知其门,是谓至神。

 

 第八,《兵略训》《孙子兵法》中视卒如爱子思想的关联。

《孙子兵法·地形篇》指出:“视卒如婴儿,故可以与之赴深溪;视卒如爱子,故可与之俱死。

《兵略训》认为: 是故上视下如子,则下视上如父;上视下如弟,则下视上如兄。上视下如子,则必王四海;下视上如父,则必正天下。上亲下如弟,则不难为之死;下视上如兄,则不难为之亡。是故父子兄弟之寇,不可与斗者,积恩先施也。故四马不调,造父不能以致远;弓矢不调,弄不能以必中;君臣乖心,则孙子不能以应敌。是故内修其政以积其德,外塞其丑以服其威,察其劳佚以知其饱饥,故战日有期,视死若归。

 

                            

(五)

 

综上所述,中国历史上的两位杰出人物,春秋时代的兵圣孙武与西汉淮南王刘安,隔着300年的时空,完成了一次重大意义的对接。刘安编著的《淮南子·兵略训》,丰富和发展了《孙子兵法》的兵学思想,《淮南子·兵略训《孙子兵法》息息相关、一脉相承,并做到了薪火相传并发扬光大。彼此之间这种关联,看似偶然,却是必然,这是一种文化自信,也是一种文化自觉,更是一种文化自强。孙武的《孙子兵法》和刘安的《淮南子·兵略训》,作为中华民族文化遗产的兵学典范将泽被后人。

 

2018-8-18修改

 

作者简介:孙重贵,男,兵圣孙武七十九代后裔。香港中华文化总会”副理事长、“香港国际孙子兵法应用协会”首席会长,《世界兵圣》杂志顾问,“贵州省策划创意协会”专家顾问,“苏州孙武子研究会”顾问。贵州师范大学、贵州民族大学、沈阳师范大学,淮北师院等校客座教授。致力于以《孙子兵法》等领域的研究和应用,多次率团和代表孙武后裔出席北京召开的《中国孙子兵法国际研讨会》、人民大会堂《孙武文化》新闻发布会、孙子兵法国际网络论坛高端峰会以及山东、江苏、广东、贵州、河北、台湾等地的孙武文化与《孙子兵法》论坛活动。撰写多篇关于孙子兵法研究和应用的论文和各类文章,《孙武后裔破解孙子兵法》一书正修订待出 版,在各地广泛宣讲《孙子兵法》及其应用,获得“孙子兵法全球征文大赛”一等奖等若干奖项,出版各类专著30余部。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