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孙武《孙子兵法》与冯梦龙《兵智》的关联 ----孙重贵
(2017-05-06 18:24:09)
标签:
文化 |
分类: 孙子兵法 |
《孙子兵法》是兵圣孙武的著作,成书于春秋末期,是我国古代流传下来最早、最完整、最著名的军事著作,是中国古代最伟大的军事理论著作,也是在世界影响最大、最为广泛的著作之一。《孙子兵法》的军事、哲学思想体系,内容博大精深,思想精邃富赡,逻辑缜密严谨,其深远的哲理、变化无穷的战略战术,常读常新的智慧思维,在世界各个领域拥有广泛的影响。作为华夏文明乃至世界文明中璀璨的瑰宝,《孙子兵法》的意义,不仅仅是一部军事著作,它更代表着炎黄子孙的智慧、思想、文化,是几千年华夏文明的结晶,是中华文明的智慧根基和源泉。
《孙子兵法》是中华民族文化遗产中的智慧宝典,是中国优秀文化传统的重要组成部分。曾被誉为“前孙子者,孙子不遗;后孙子者,不遗孙子”,它所阐述的谋略思想和哲学思想,是大战略、大智慧,其思想对历代军事家、政治家、思想家产生了非常深远的影响。《孙子兵法》可以为王者之师、将者之师,也可以为商者之师、文者之师,被广泛地运用于军事、政治、经济、文化等各领域中。该书被翻译成英、俄、德、日等20多种语言文字,全世界有数千种关于《孙子兵法》的刊印本,在世界各地广为流传。
就在兵圣孙武逝世二千年后,又一位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在苏州相城区诞生了,他就是冯梦龙。冯梦龙(1574一1646),字犹龙,出生于明万历二年。这时世界西方正是文艺复兴时期,而在我们这个有着五千年文明史的东方大国,也出现了许多杰出的思想家、文学家。在这一批人中,冯梦龙以其对小说、故事、戏曲、民歌、笑话等通俗文学的创作、搜集、整理、编辑,为我国文学做出了独特的巨大贡献。
有一个现象值得我们关注,冯梦龙不是一位军事家,也从来未领兵打过仗,他却编写了一本包含《兵智》在内的《智囊》的书。《智囊》初编成于明天启六年(1625),这年冯梦龙已届天命之年,正在各地做馆塾先生,兼为书商编书。以后此书又经冯梦龙增补,重刊时改名《智囊补》,其他刊本也称《智囊全集》。
全书共收上起先秦,下迄明代的历代智慧故事1238则,依内容分为十部二十八卷。 共分上智、明智、察智、胆智、术智、捷智、语智、兵智、闺智、杂智十部,是最具社会政治特色和实用价值的故事集,是一部中国人民智慧的创造史和实践史,书中所表现的人物运用智慧和谋略创造历史。它既是一部反映古人巧妙运用聪明才智来排忧解难、克敌制胜的处世奇书,也是中国文化史上一部篇幅庞大的智谋锦囊。
我对书中的《兵智》部,特别感兴趣。《兵智》集各种出奇制胜的军事谋略的故事,精彩纷呈。在古今中国,凡是谈兵者,都离不开《孙子兵法》,都是参照《孙子兵法》来阐述自己的军事思维的。我认为,冯梦龙的《兵智》,也是如此,是和《孙子兵法》一脉相承的,通过故事(战争案例)的形式,把《孙子兵法》的兵学思想更加具体化、形象化、通俗化、大众化了,可以说在某种程度上印证、传承和宏扬了《孙子兵法》。
在《兵智部》总序中,冯梦龙强调指出:“岳忠武论兵曰:仁、智、信、勇、严,缺一不可。”此处和《孙子兵法·始计篇》:“将者,智、信、仁、勇、严也。”如出一辙,完全是借鉴了《孙子兵法》的内容。
冯梦龙特别重视“智”,他指出:“愚以为“智”尤甚焉。智者,知也。知者,知仁、知信、知勇、知严也。为将者,患不知耳。诚知,差之暴骨,不如践之问孤;楚之坑降,不如晋之释原;偃之迁延,不如罂之斩嬖;季之负载,不如孟之焚舟。虽欲不仁、不信、不严、不勇,而不可得也。又况夫泓水之襄败于仁,鄢陵之共败于信,阆中之飞败于严,邲河之縠败于勇。越公委千人以尝敌,马服须后令以济功,李广罢刁斗之警,淮阴忍胯下之羞。以仁、信、勇、严而若彼,以不仁、不信、不严、不勇而若此。其故何哉?智与不智之异耳!愚遇智,智胜;智遇尤智,尤智胜。故或不战而胜,或百战百胜,或正胜,或谲胜,或出新意而胜,或仿古兵法而胜。天异时,地异利,敌异情,我亦异势。用势者,因之以取胜焉。”
冯梦龙提到的“智”,正是《孙子兵法》的核心,《孙子兵法》之所以被称为智慧宝典,便是全书充满了智慧思想,是治国理军平天下的大智慧。也正如冯梦龙所言:“其故何哉?智与不智之异耳!愚遇智,智胜;智遇尤智,尤智胜。故或不战而胜,或百战百胜,或正胜,或谲胜,或出新意而胜,或仿古兵法而胜。”
冯梦龙在其中所说的“天异时,地异利,敌异情,我亦异势。用势者,因之以取胜焉。”这也是《孙子兵法》中多处提及的。如《孙子兵法·虚实篇》:“夫兵形象水,水之行避高而趋下,兵之形避实而击虚;水因地而制流,兵因敌
冯梦龙把兵智分成四个类别,即四篇。他指出:“往志之论兵者备矣,其成败列在简编,的的可据。吾于其成而无败者,择著于篇,首“不战”,次“制胜”,次“诡道”,次“武案”。
他在“兵智·未战先胜”中谈到:形逊声,策绌力;胜于庙堂,不于疆场;胜于疆场,不于矢石。庶可方行天下而无敌,集“不战”。
冯梦龙的“不战”篇,观点来自《孙子兵法·谋攻篇》:“夫用兵之法,全国为上,破国次之;全军为上,破军次之;全旅为上,破旅次之;全卒为上,破卒次之;全伍为上,破伍次之。是故百战百胜,非善之善者也;不战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
他在“兵智·制胜有道”中谈到:“危事无恒,方随病设。躁或胜寒,静或胜热。动于九天,入于九渊。风雨在手,百战无前。集“制胜”。
冯梦龙的“制胜”篇,观点来自《孙子兵法·军形篇》:“昔之善战者,先为不可胜,以待敌之可胜。不可胜在己,可胜在敌。故善战者,能为不可胜,不能使敌之必可胜。故曰:胜可知,而不可为。不可胜者,守也;可胜者,攻也。守则不足,攻则有余。善守者,藏于九地之下,善攻者,动于九天之上,故能自保而全胜也。”
冯梦龙在“兵智·兵不厌诈” 中谈到:道取其平,兵不厌诡。实虚虚实,疑神疑鬼。彼暗我明,我生彼死。出奇无穷,莫知所以。集“诡道”。
冯梦龙的“诡道”篇,观点来自《孙子兵法·始计篇》:兵者,诡道也。故能而示之不能,用而示之不用,近而示之远,远而示之近;利而诱之,乱而取之,实而备之,强而避之,怒而挠之,卑而骄之,佚而劳之,亲而离之。攻其无备,出其不意。此兵家之胜,不可先传也。
冯梦龙为此叙述了孙膑减灶、 虞诩增灶而大获全胜的故事,并特地在此写下评语:“孙膑强而示之弱,虞诩弱而示之强。”
冯梦龙在“兵智·运筹帷幄” 中谈到:学医废人,学将废兵。匪学无获,学之贵精。鉴彼覆车,借其前旌。青山绿水,画本分明。集“武案”。
冯梦龙的“武案”篇,在《孙子兵法》的启示下,总结前人的军事成功案例,并提出了自己的观点:“鉴彼覆车,借其前旌。青山绿水,画本分明。”就是说,应该学习古人的前车之鉴,汲取他人的经验,就像学习画画一样,最好的模拟对象不是画本,而是大自然中的青山绿水。
冯梦龙在《兵智部》总序中还指出:岳忠武曰:“运用之妙,在乎一心”,武案则运用之迹也。他十分坦诚地告诉大家,他编写的这些故事便是战争中巧妙运用真实案例的总结,或许可以供作印证启发之用。
综上所述,苏州相城历史上的两位伟大人物,隔着两千年的时空,完成了一次重大意义的对接。兵圣孙武在春秋时代写下的《孙子兵法》,被明代的文学泰斗冯梦龙以《兵智》中编写的历代战事成功案例的故事,做了大量生动真实可靠性的印证,并做到了薪火相传和发扬光大。这种关联,看似偶然,却是必然,这是一种文化自信,也是一种文化自觉。我相信,孙武的《孙子兵法》和梦龙的《兵智》,作为中华民族文化遗产的兵学典范,作为中国文化史的智谋锦囊,将永远流传,光耀千秋。同时从中给我们以智慧的启发,让我们成为新时代的智慧之人,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作出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