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试论孙武《孙子兵法》与冯梦龙《兵智》的关联 ----孙重贵

(2017-05-06 18:24:09)
标签:

文化

分类: 孙子兵法

       试论孙武《孙子兵法》与冯梦龙《兵智》的关联

                     香港国际孙子兵法应用协会首席会长   孙重贵

 

     “上有天堂,下有苏杭”,苏州物华天宝,人杰地灵,风物雄丽为东南之冠,以历史悠久文化厚重名闻天下,“人间天堂”的品牌声名远播。苏州人才辈出,在中国历史的天空中,闪烁着灿烂的光芒。其中,有两颗耀眼的星辰,他们和苏州,特别是和相城区,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他俩就是孙武和冯梦龙。

 

       孙武(约公元前545-前470),字长卿,中国春秋时期齐国乐安人,吴国将领,著名军事家、政治家,思想家,被后人尊称其为兵圣、百世兵家之师、东方兵学鼻祖。曾以《兵法》十三篇晋见吴王阖闾,受任为将,领兵打仗,战无不胜。与伍子胥率吴军破楚,五战五捷,攻入楚国郢都,西破强楚,北威齐晋,南服越人,显名诸侯。功成名就后的孙武,急流勇退,归隐在相城,并终老于此。

 

《孙子兵法》是兵圣孙武的著作,成书于春秋末期,是我国古代流传下来最早、最完整、最著名的军事著作,是中国古代最伟大的军事理论著作,也是在世界影响最大、最为广泛的著作之一。《孙子兵法》的军事、哲学思想体系,内容博大精深,思想精邃富赡,逻辑缜密严谨,其深远的哲理、变化无穷的战略战术,常读常新的智慧思维,在世界各个领域拥有广泛的影响。作为华夏文明乃至世界文明中璀璨的瑰宝,《孙子兵法》的意义,不仅仅是一部军事著作,它更代表着炎黄子孙的智慧、思想、文化,是几千年华夏文明的结晶,是中华文明的智慧根基和源泉。

 

《孙子兵法》是中华民族文化遗产中的智慧宝典,是中国优秀文化传统的重要组成部分。曾被誉为前孙子者,孙子不遗;后孙子者,不遗孙子,它所阐述的谋略思想和哲学思想,是大战略、大智慧,其思想对历代军事家、政治家、思想家产生了非常深远的影响。《孙子兵法》可以为王者之师、将者之师,也可以为商者之师、文者之师,被广泛地运用于军事、政治、经济、文化等各领域中。该书被翻译成英、俄、德、日等20多种语言文字,全世界有数千种关于《孙子兵法》的刊印本,在世界各地广为流传。

 

就在兵圣孙武逝世二千年后,又一位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在苏州相城区诞生了,他就是冯梦龙。冯梦龙(15741646),字犹龙,出生于明万历二年。这时世界西方正是文艺复兴时期,而在我们这个有着五千年文明史的东方大国,也出现了许多杰出的思想家、文学家。在这一批人中,冯梦龙以其对小说、故事、戏曲、民歌、笑话等通俗文学的创作、搜集、整理、编辑,为我国文学做出了独特的巨大贡献。

 

       冯梦龙是南直隶苏州府吴县长洲(苏州相城区黄埭镇冯梦龙村)人,出身名门世家,他的科举道路十分坎坷,崇祯三年(1630),他57岁时,才补为贡生,次年破例授丹徒训导,崇祯七年(1634) 61岁时升任福建寿宁知县。冯梦龙到寿宁后,为了实现“为官一任,造福一方”的理想,抱着“大事小事,俱用全力;有事无事,俱抱苦心”的态度,制定了一系列施政纲领。在他短暂的官宦生涯中,为民、务实、清廉的作风深得百姓爱戴。四年后回到家乡,清顺治三年(1646年),面对清军入关山河破碎而忧愤去世,终年73岁。

 

 值得庆幸的是,冯梦龙编纂的三十种著作(作品有近3000万字)得以传世。其中有“三言”(《喻世明言》《警世通言》和《醒世恒言》)、《智囊》、《新列国志》、《古今谈概》、《太平广记钞》、《情史》,以及许多解经、纪史、采风、修志的著作。如果没有他的辛勤劳作和超出同时代人眼光百倍的见识,那些到明代已快散佚殆尽的宋元话本以及在民间流传的故事、歌谣、笑话、戏曲,都将失传,中国文学史上将留下一大段空白。正是他的远见卓识,为我国文化宝库留下了一批不朽的珍宝,奠定了他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崇高地位。

 

有一个现象值得我们关注,冯梦龙不是一位军事家,也从来未领兵打过仗,他却编写了一本包含《兵智》在内的《智囊》的书。《智囊》初编成于明天启六年(1625),这年冯梦龙已届天命之年,正在各地做馆塾先生,兼为书商编书。以后此书又经冯梦龙增补,重刊时改名《智囊补》,其他刊本也称《智囊全集》。

 

全书共收上起先秦,下迄明代的历代智慧故事1238则,依内容分为十部二十八卷。 共分上智、明智、察智、胆智、术智、捷智、语智、兵智、闺智、杂智十部,是最具社会政治特色和实用价值的故事集,是一部中国人民智慧的创造史和实践史,书中所表现的人物运用智慧和谋略创造历史。它既是一部反映古人巧妙运用聪明才智来排忧解难、克敌制胜的处世奇书,也是中国文化史上一部篇幅庞大的智谋锦囊。

 

我对书中的《兵智》部,特别感兴趣。《兵智》集各种出奇制胜的军事谋略的故事,精彩纷呈。在古今中国,凡是谈兵者,都离不开《孙子兵法》,都是参照《孙子兵法》来阐述自己的军事思维的。我认为,冯梦龙的《兵智》,也是如此,是和《孙子兵法》一脉相承的,通过故事(战争案例)的形式,把《孙子兵法》的兵学思想更加具体化、形象化、通俗化、大众化了,可以说在某种程度上印证、传承和宏扬了《孙子兵法》。

 

在《兵智部》总序中,冯梦龙强调指出:“岳忠武论兵曰:仁、智、信、勇、严,缺一不可。”此处和孙子兵法·始计篇》:“将者,智、信、仁、勇、严也。”如出一辙,完全是借鉴了《孙子兵法》的内容。

 

冯梦龙特别重视“智”,他指出:“愚以为“智”尤甚焉。智者,知也。知者,知仁、知信、知勇、知严也。为将者,患不知耳。诚知,差之暴骨,不如践之问孤;楚之坑降,不如晋之释原;偃之迁延,不如罂之斩嬖;季之负载,不如孟之焚舟。虽欲不仁、不信、不严、不勇,而不可得也。又况夫泓水之襄败于仁,鄢陵之共败于信,阆中之飞败于严,邲河之縠败于勇。越公委千人以尝敌,马服须后令以济功,李广罢刁斗之警,淮阴忍胯下之羞。以仁、信、勇、严而若彼,以不仁、不信、不严、不勇而若此。其故何哉?智与不智之异耳!愚遇智,智胜;智遇尤智,尤智胜。故或不战而胜,或百战百胜,或正胜,或谲胜,或出新意而胜,或仿古兵法而胜。天异时,地异利,敌异情,我亦异势。用势者,因之以取胜焉。”

 

冯梦龙提到的“智”,正是《孙子兵法》的核心,《孙子兵法》之所以被称为智慧宝典,便是全书充满了智慧思想,是治国理军平天下的大智慧。也正如冯梦龙所言:“其故何哉?智与不智之异耳!愚遇智,智胜;智遇尤智,尤智胜。故或不战而胜,或百战百胜,或正胜,或谲胜,或出新意而胜,或仿古兵法而胜。”

 

冯梦龙在其中所说的“天异时,地异利,敌异情,我亦异势。用势者,因之以取胜焉。”这也是《孙子兵法》中多处提及的。如《孙子兵法·虚实篇》:“夫兵形象水,水之行避高而趋下,兵之形避实而击虚;水因地而制流,兵因敌   而制胜。故兵无常势,水无常形。能因敌变化而取胜者,谓之神。”可见冯梦龙的观点乃来源于《孙子兵法》,受到《孙子兵法》的深刻影响。

 

冯梦龙把兵智分成四个类别,即四篇。他指出:“往志之论兵者备矣,其成败列在简编,的的可据。吾于其成而无败者,择著于篇,首不战,次制胜,次诡道,次武案

 

他在“兵智·未战先胜”中谈到:形逊声,策绌力;胜于庙堂,不于疆场;胜于疆场,不于矢石。庶可方行天下而无敌,集不战

冯梦龙的“不战”篇,观点来自《孙子兵法·谋攻篇》:“夫用兵之法,全国为上,破国次之;全军为上,破军次之;全旅为上,破旅次之;全卒为上,破卒次之;全伍为上,破伍次之。是故百战百胜,非善之善者也;不战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

 

他在“兵智·制胜有道”中谈到:“危事无恒,方随病设。躁或胜寒,静或胜热。动于九天,入于九渊。风雨在手,百战无前。集制胜

冯梦龙的“制胜”篇,观点来自《孙子兵法·军形篇》:“昔之善战者,先为不可胜,以待敌之可胜。不可胜在己,可胜在敌。故善战者,能为不可胜,不能使敌之必可胜。故曰:胜可知,而不可为。不可胜者,守也;可胜者,攻也。守则不足,攻则有余。善守者,藏于九地之下,善攻者,动于九天之上,故能自保而全胜也。”

冯梦龙在“兵智·兵不厌诈” 中谈到:道取其平,兵不厌诡。实虚虚实,疑神疑鬼。彼暗我明,我生彼死。出奇无穷,莫知所以。集诡道

 

冯梦龙的“诡道”篇,观点来自《孙子兵法·始计篇》:兵者,诡道也。故能而示之不能,用而示之不用,近而示之远,远而示之近;利而诱之,乱而取之,实而备之,强而避之,怒而挠之,卑而骄之,佚而劳之,亲而离之。攻其无备,出其不意。此兵家之胜,不可先传也。

冯梦龙为此叙述了孙膑减灶、 虞诩增灶而大获全胜的故事,并特地在此写下评语:“孙膑强而示之弱,虞诩弱而示之强。”

 

冯梦龙在“兵智·运筹帷幄” 中谈到:学医废人,学将废兵。匪学无获,学之贵精。鉴彼覆车,借其前旌。青山绿水,画本分明。集武案

冯梦龙的“武案”篇,在《孙子兵法》的启示下,总结前人的军事成功案例,并提出了自己的观点:“鉴彼覆车,借其前旌。青山绿水,画本分明。”就是说,应该学习古人的前车之鉴,汲取他人的经验,就像学习画画一样,最好的模拟对象不是画本,而是大自然中的青山绿水。

 

冯梦龙在《兵智部》总序中还指出:岳忠武曰:“运用之妙,在乎一心”,武案则运用之迹也。他十分坦诚地告诉大家,他编写的这些故事便是战争中巧妙运用真实案例的总结,或许可以供作印证启发之用。

 

综上所述,苏州相城历史上的两位伟大人物,隔着两千年的时空,完成了一次重大意义的对接。兵圣孙武在春秋时代写下的《孙子兵法》,被明代的文学泰斗冯梦龙以《兵智》中编写的历代战事成功案例的故事,做了大量生动真实可靠性的印证,并做到了薪火相传和发扬光大。这种关联,看似偶然,却是必然,这是一种文化自信,也是一种文化自觉。我相信,孙武的《孙子兵法》和梦龙的《兵智》,作为中华民族文化遗产的兵学典范,作为中国文化史的智谋锦囊,将永远流传,光耀千秋。同时从中给我们以智慧的启发,让我们成为新时代的智慧之人,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作出贡献。

 

    作者孙重贵,兵圣孙武七十九代后裔,“香港国际孙子兵法应用协会”首席会长,“香港孙子兵法智库”主席,《世界兵圣》杂志顾问,“贵州省策划创意协会”专家顾问,“苏州孙武子研究会”顾问,多间大学客座教授。致力于以《孙子兵法》推动经济文化发展的开拓创新人物,多次率团和代表孙武后裔出席北京召开的《中国孙子兵法国际研讨会》、人民大会堂《孙武文化节》新闻发布会、孙子兵法国际网络论坛高端峰会以及山东、江苏、广东、贵州、河北、台湾等地的孙武文化与《孙子兵法》论坛活动。撰写多篇关于孙子兵法研究和应用的作品、论文和各类文章,在他任总编的《华夏经济文化》杂志上和在各地广泛宣讲《孙子兵法》及其应用,获得孙子兵法全球征文大赛一等奖等若干奖项,出版各类专著30余部。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