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杂谈 |
鲍姑(约309-363年),名潜光,上党(今山西省长治)人。晋代著名炼丹家、医学家,葛洪之妻。她笃信道教,精究医术,与其夫葛洪共同致力医道合一的研究。她精通灸法,以艾线灸人身之赘瘤和赘疣疗效显著,闻名于时,被誉为我国医学史上第一位女灸学家。
http://ww2/large/708f631bjw1f4te4m9qayj20dw0k2ac1.jpg姑" TITLE="第一位女灸学家--—鲍
鲍姑出生于一个官宦兼道士之家。父亲鲍靓,亦名静,字玄,禀性清慧,学通经史,修身养性,学兼内外,知晓河图洛书。他历任黄门侍郎、南海太守,管辖今广东、广西两省的部分地区。鲍姑自幼在父亲的耳濡目染下,对道教教义十分有兴趣。父亲在南海任太守期间,结识了同样笃信道教的葛洪。父亲“见洪深重之,以女为妻”,鲍姑遂与葛洪结为百年之好。嫁给葛洪后,鲍姑也成为葛洪的得力助手,和葛洪的弟子黄初平一起协助葛洪研究炼丹之术,并与他一道研习医术,为附近的百姓治病。晋成帝咸和初年,葛洪欲赴扶南(今柬埔寨及越南南部)搜集丹砂,在广州被刺史邓岳劝阻,鲍姑与葛洪从此入罗浮山(今广东省博罗县长宁镇境内)修行。
http://ww3/large/708f631bjw1f4te4qu0nlj20dw0ttq5y.jpg姑" TITLE="第一位女灸学家--—鲍
葛洪在罗浮山逝世后,鲍姑与弟子来到广州越冈院,一面修行,一面行医。她继承了丈夫和父亲的医术,不断钻研和实践,医术益精,疗效日著,人们称她为“鲍仙姑”。鲍氏医术精湛,尤长于灸法。灸治法具有悠远的历史和特殊的地位,因其简、便、廉、验的特色深受群众喜爱。鲍姑擅长运用灸法治疗赘瘤与赘疣,因而被誉为我国历史上第一位女施灸家。她因地制宜,就地取材,采用越秀山脚下随处可见的红艾,制成艾绒条,用火点燃,在赘疣上熏,不久赘疣便全部脱落,“不独愈病,且兼获美艳”。鲍姑的灸术不仅享誉其时,而且代有传人,直至明清仍有人不畏艰辛乞取鲍姑艾。有诗写到:“越井岗头云作邻,枣花帘子隔嶙峋。乃翁白石空餐尽,夫婿丹砂不疗贫。蹩躄莫酬古酒客,龙钟谁济宿瘤人。我来乞取三年艾,一灼应回万古春”。
http://ww4/large/708f631bjw1f4te4v6jybj20dw06u74v.jpg姑" TITLE="第一位女灸学家--—鲍
遗憾的是,鲍姑没有为后世留下著作。然而后人认为,葛洪的《肘后备急方》中吸收了她的部分学术思想和医疗成就。例如该书有针灸医方109条,其中灸方竟占90余条,并且较为详细全面地论述了灸法的治疗效果、操作方法、注意事项,这很可能得益于鲍姑在灸法上的经验总结。鲍姑与葛洪这对情深伉俪双宿双飞,松萝共倚,共同谱写了中国历史上一段鸾凤和鸣治病救人的佳话。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