另一种文化的葬礼
(2012-03-27 12:05:58)
标签:
牙克石葬礼基督教文化悼念 |
分类: 随心随笔 |
我参加了一个葬礼,一个基督教徒的葬礼。
逝者是一位远房亲属,晚年成为基督教徒。今年79岁的她于前天去了天国。
我不知道正统的基督教是如何处理丧葬的,只是在只言片语的电影和电视里看过。我们这里是边远山区的小城市,虽有基督教,但给我的感觉也是在很大程度上本土化了的基督教,所以其葬礼我也觉得带有浓厚的本土气息,也许随着发展,这里的基督教可能会越来越接近于本来的基督教。
今天参加的基督葬礼在殡仪馆举行,如果用基督教的说法应该叫“追思礼”。灵堂布置的庄严肃穆,简朴而不是哀伤。棺椁的正面墙上,上方写着“沉痛悼念***”;左右是相对的挽联,右侧“为辞世间劳苦岁月”,左侧为“享天堂快乐恩光”;中间悬挂着一块天蓝地的方布,中间是红色的十字架,十字架下面写着“基督爱我”,两侧是基督的语录,下面是圣经描写生与死的文字片段;棺椁上安放这红色十字架;棺椁前的供桌上摆放着逝者遗像,前面摆放着骨灰盒,骨灰盒两侧是装饰花瓶和绢花,供桌前摆放着一个大大的鲜花篮。这就是灵堂的全部。
教会的相关人士提前到来,教堂唱诗班也早早的整齐的排列在棺椁的右侧,亲属和教徒们则三面围着棺椁肃立,主持站在棺椁的正前方。
出殡的时间定于上午9点整。大约8:20,教会葬礼的主持宣布“追思礼”开始,我没能记全多达十来项的仪式,大约是有教会致的似悼词的仪式,有赞颂基督耶稣的词句,朗诵《圣经》,唱诗班就唱了三次关于生死方面可能叫“赞美诗”的歌。特别是赞美基督耶稣的词句,由一名中年女性朗诵,朗诵频率之快、声音之高、内容之娴熟,情绪之高亢,让人叹为观止。唱诗班由大约50人组成,有6、70岁的老人,也有30来岁的年轻人,但绝大多数是妇女。他(她)们身着脖子周围镶有红边的白色教袍,手持用文件夹夹着的赞美诗歌篇。他(她)们的教袍形制相同,但镶的红边却不同,有两种,一种是围着脖子到前胸成一个倒三角,为全红色,中间是黄色十字架。另一种是围着脖子到前胸成一个心形,但只镶了一个红边。这两种服饰男女都穿。只有唱诗班的指挥在教袍胸前多出了一排似拼音字母的字,没记错的话应该是“Angee”,教袍正中在两条通到袍底的红线间有一个五线谱的标识,让人一看就知道是唱诗班的领者。
追思礼在一遍遍、一片片的“阿门”声中进行,赞美者差不多每说完一句话,唱诗班和参加追思礼的教徒都要高声同说“阿门”!大约半个小时后,追思礼在教徒整齐与凝重的“阿门”声中结束。教徒们抬着棺椁,把他(她)们的姊妹放到了灵车上,大家乘车来到8千米外的火葬场,然后人们绕逝者一周做最后的告别。随着熊熊烈火的燃烧,一个灵魂去了天国,一个肉身回归了自然。
基督教徒有自己的心灵家园,逝去后又得到了教会的无私帮助,承担了丧葬全部礼节仪式的重任。在教会的努力下、在众多教徒朋友的关系支持下,又成就了一个完美的基督教徒葬礼。
这逝者是我连襟的母亲,家中只有她一人在晚年走到主的身边。她生前身体除有糖尿病外,一切都好。年前儿子将她接到在渤海湾边的家里,与第四代相见,四世同堂尽享了两个多月的天伦之乐。半个月之前儿子把他带回这里,先在女儿家住了几天,那天她一定要回儿子在这里的家,一大早女儿女婿将她送回哥哥家。中午晚上儿子为老妈做了可口的饭菜,准备明天一早去做礼拜。第二天清晨3点来钟儿子召唤她起床,然而,她已经走了。也许是在梦中被天使领走,也许是她自己走进了通向天国的时光隧道。她走的毫无痛苦,教徒们说这是主赐予给她的福分。
完美的基督教葬礼让她走的体面遂愿,完美的基督教葬礼给了她家人以莫大的安慰。家人尊重老人家的信仰,一切听从教会的安排,一切按照基督教的要求进行。然而,失去亲人是痛苦的。当家人从火葬场大厅走出来后,几天来压抑在心中那失去亲人的痛苦和对逝去母亲怀念的情感,像火山一样迸发出来,孩子们哭了,女儿们哭得惊天动地。他(她)们只能在这个时候,在老人家的遗体还没有化作金星的时候,用这唯一可用的中华民族传统的丧礼方式对逝去的老母亲做最后一次的悼念。
近15年来,这是我第四次参加基督徒的葬礼,每次的葬礼在形式、程序上等方面都不尽相同。但给我的感觉还是与中国传统的葬礼有非常大的差别,充分体现出了两种文化在本质上的不同。基督教的葬礼上,没有花圈、没有供果、没有烧纸、没有供品,也没有哭声,一切显得是那样的平静安详,只是人们的表情多了一份凝重,人们的行为多了一份庄严,为丧礼场所平添了一种神圣肃穆的气氛。
基督教很早就传入了大兴安岭,主要是东正教和天主教,以东正教为盛。东正教1902年就在此建立教堂开始正式活动,天主教据我所知只是个别信徒,记得上世纪70年代末我初到公安局工作时在林区里还有几名老教徒。如今东正教只在俄罗斯和华俄后裔中传信,现在群众信仰基督耶稣的,我曾问过一些教徒,他们自己也弄不清到底是什么教派,只知道我们信仰基督、信仰耶稣,我觉得应该更接近天主教。也正是有着这样的宗教底蕴,所以这些宗教活动对于我们来说都不陌生,也能接受。我参加过基督教的葬礼也参加过基督教的婚礼,虽然是带有浓厚本土气息的基督教活动,但其不同文化带来的不同观念、行为和方式,还是给大山带来了文化上的丰富多彩。
我是炎黄子孙,我崇拜祖先留下的传统文化,包括丧礼文化,但参加了几次基督教丧礼后,我在感到文化差异的同时,也感到不同文化各自所具有的优点和陋习。文化是人类进化发展中创造出来的,不论什么文化,都是人类的共同财产,不论是什么不同的文化,都各具特点,都有互补性,如果一个文化善意吸收另一个文化的优点并对自身的陋习加以摒弃,这个文化就会更有生命力。春天已经来到了,从新闻媒体中我们已经嗅到了清明节的气息,但愿有一天在清明节时不再看到满天的青烟和满地烧纸的痕迹,不再看到大街小巷那望不见头的祭祀礼品摊床,不再感到人们在丧礼方面的迷信愚昧和无知。
清明节快到了,我也要去看望我的父亲,在这传统的祭祀节日里带去全家对老人家的怀念。但我做的只会是把他的家打扫干净,旧的东西换成新的,再给他老人家送去一束鲜花,也许还会送一本书或一些报纸,也许是一支笔或是一本稿纸,因为这是他老人家生前最喜欢的东西。
斯人已去,基督教说可以复活,佛教说可以托生,不论是去了天国还是上了西天,总之完成了一个轮回。我们活着的人,为那些在天之灵祷告、诵经吧,愿他(她)们在那里也幸福快乐!更为我们活着的人祷告、诵经吧,好好活着,幸福快乐的活着,尽享那短暂人生的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