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财经旅游 |
分类: 媒体问答 |
原载《广州日报》2015年8月3日
当初洋溢在字里行间的情怀,立即退去了不少,甚至有人感叹“最后知道真相的我眼泪流下来”。不过,这一事件引发了人们对旅游的思考:一场说走就走的旅行,到底靠不靠谱?那些冒着生命危险横穿沙漠的旅游,又是否该去勇敢追逐?
文/广州日报记者唐金凤
“说走就走”反映了人们脱离庸常平淡甚至乏味生活的向往,将自由推到极致。
尽管“说走就走”是旅行的最高境界,但没做任何准备,旅游体验可能会有很糟糕,甚至会有生命危险。
解析:
“我想去看看”是社会的进步
“从一个社会人的角度来说,我可能会支持这种做法,但从经济人的视角考虑,我又不太支持。”提及最具情怀辞职信,浙江大学旅游学院院长周玲强表示,想去看世界是很多人的想法和需求,尤其有人觉得“过了这个村就没了这个店”,必须把握住大好年华,出去走走,不然时过境迁,难免遗憾。不过,站在经济人的理性思维,个人职位、收入来之不易,如轻易辞职要付出巨大代价,不应轻易做此选择。
北京旅游学会副秘书长刘思敏也认为,“我想去看看”的想法是基于对世界的好奇心,这是人区别于动物的一大特征,“不像动物,圈养在一个地方,这是人类的价值所在。”他还表示,这种现象的出现,恰恰是社会显著进步的标志,如果大家还在为温饱挣扎,不可能出现这样的辞职信。
刘思敏说,从辞职信形成的强大舆论反响来看,它恰恰是跟许多人的理想形成了情感上的共鸣。“很多人都想这样做,它反映的是这部分人的内心愿望。”不过,刘思敏也强调,“看世界”需要物质、精神和个体特质条件,受到家里的经济状况、老人负担等多重因素制约,不能轻易实行,“对于很多人来说,依然不现实。”
原因:
“说走就走”因技术成熟
时下,很多年轻人崇尚来一场说走就走的旅行,周玲强认为,“说走就走”固然潇洒,但有智慧的旅游更重要。他从两个层面剖析这种现象:一方面,出游的人从决策到行动,时间间隔很短。以往很多旅游决策,从出游者下定决心到出游,有相当长的一段预备期,很多信息准备、事先功课都要做好,现在等待期越来越短,跟现实生活变化太快有关,“我们常说计划不如变化快,就是这种旅游心理出现的原因。”
另一方面,现在关于旅游的各种服务比以往更完备,出游者有时没必要事先做很多功课,智能移动终端已经相当完备,车票旅馆都可以边走边订,用智慧旅游公共服务平台获取信息、知识和服务,技术条件决定了出游者无需做太多准备。
刘思敏认为,“说走就走”反映了人们对脱离庸常平淡甚至乏味生活的向往,将自由推到极致,之所以能做到“说走就走”,政策的放宽同样重要,“过去人们也有这样的想法,无奈束缚太多,比如签证难办等,捆绑住了出行者的手脚。”
评价:
“拿生命旅游”不应该
刘思敏称,尽管“说走就走”是旅行的最高境界,但没做任何准备,旅游体验可能会很糟糕,甚至会有生命危险。
“旅游不免有探险的成分,但探险不是冒险,不管是平常生活还是旅行,都应该力所能及。”作为旅游专家,刘思敏接触过不少旅行超越个人身体承受能力的个案,心肺、血压不好却依然要去爬珠峰,突破身体条件制约的出行是十分危险的。
近几年,驴友探险失联、遇难的情况时有发生,就在几天前,重庆5名青年在自驾游途中坠入大渡河失踪,三个月前,两名大学生穿越沙漠一死一伤的消息,也令舆论一阵哗然。两名大学生瞒着家人穿越沙漠,但其中只有一人有户外旅行经历,有网友表示,不知天高地厚的小清新,想当然的追求梦想,被网上的鸡汤文给灌醉,最终付出了昂贵的代价。
两位受访专家均表示,世界再大,也不值得拿生命去看。“不计后果陷入到危险境地,这样的教训应该吸取。”周玲强说,随着老百姓生活质量的提升,离开都市冲向野外的探险活动会越来越多,频率也会越来越高,有挑战自然的积极性不是坏事,但事先应准备充分,装备、计划、经验都要有储备。
提醒:
旅行有风险,出行须谨慎
不时出现的旅游悲剧,到底给了蠢蠢欲动的人们以怎样的教训?周玲强称,科技平台为驴友们提供了方便,但旅游的智慧不等于智慧的旅游。首先,媒体要多做宣传和警示,像提示“股市有风险入市要谨慎”那样,提醒驴友们旅行的风险,不要不计后果地挑战自然;其次,地方政府、社会公共服务组织要对危险地段设立警示,如竖起提示牌,同时要健全监控设施,如可以通过红外监控、轨迹设定,对超乎寻常的行为起到监控、报警作用。再次,救援队伍要齐全,最好配备专业的救援队,关键时刻能一步到位。
刘思敏认为,冒险出游会带来社会资源的巨大浪费,“每次出事,都要动用巨大的人力物力资源去救援,所以出行要谨慎,要了解大自然的威力,不能胡来。”
聚焦
焦点1:旅游为何总是人挤人?
之所以越来越多的人选择“说走就走”,是因为平时出游总是不能尽兴。带着看风景和探寻当地人文的目的出发,结果总是变成看人,个别地方人多得像“煮饺子”。
“究其原因,主要是假期结构不合理。”刘思敏称,我们的假期又十分集中,大多数人只能在春节、十一出行,为带孩子出去玩,父母休假也往往集中在暑期,每年的出游,基本是这三个高峰。
刘思敏说,要解决出游人挤人的问题,暂时还不现实,只能通过增加假期予以缓解。“一方面,鼓励带薪休假,给人们多元选择;另一方面,最好能恢复五一黄金周,并在八月上旬增加避暑黄金周,错开目前的出游高峰。”
焦点2:“失信记录”难治不文明
有的人潇洒地“说走就走”,却没能自由地回来,原因是旅途中做出失信或不文明行为,被记录在案。
国家旅游局此前表示,将定期发布“旅游失信行为记录”,严惩旅行中的不文明行为。对此,周玲强表示,构建和谐旅游秩序需要政府部门的重视,但“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失信行为记录”对改正不文明出游行为治标不治本。
刘思敏更是认为,当前尽管有不少不文明出游行为,但在可以接受的范围内。“这么大的旅游群体,这么集中的消费,出现个别不文明行为也很正常”。他认为,我国人口素质差异大,地区发展不平衡,旅游发展速度又快,泥沙俱下也属正常现象,需要政府规范。
“改进不文明出游行为,是一个渐进的过程。”刘思敏告诉记者,旅游中的不文明行为,是日常不文明行为的反映,只有人们在日常生活中形成了良好行为习惯,他们才能展现出良好的旅游素质。
本文来源:大洋网-广州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