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瑜伽經》第一篇第33句經 — 每個瑜伽修行人都應該瞭解、奉行的一句經

(2012-06-23 01:04:38)
标签:

瑜伽經

瑜伽

四無量心

慈悲喜捨

禪定

成就法蔓

八肢瑜伽

杂谈

清明愉悅心

CHITTA-PRASADANAM

 

印度古哲派坦迦利(Patanjali)所撰寫的《瑜伽經》,第二篇是「修行篇」,其中最重要的部分是第28句經以下被公認為瑜伽之學精華所在的「八肢瑜伽[1] 」,也就是八個循序漸進的修行步驟,從「夜摩」(yamas,禁制的戒)、「尼夜摩」(niyamas,奉行的德)等下手。可是我們要留意一點,八肢瑜伽是給「鈍根人」(mrdu-samvega,字面意思是進展和氣勢柔弱)修行之用。「鈍根」的定義請見《瑜伽經》第一篇21 22 句經,以及古德所作的闡釋。

第一篇名為「三摩地篇」,是為「利根人」(teevra-samdega)修行之用。其中載述了許多瑜伽的名相和解釋,不過對於行法就較少提及。問題是,「三摩地篇」之中不論明示還是暗示,有無包含像「夜摩」和「尼夜摩」之類的行法?

我們的回答是,有的,就是第一篇的第33句經:

Maîtree-karuNaa-muditopekShaaNaam sukha-duHkha-puNyaapuNya-viShayaaNaam bhaavanaatash chitta-prasaadanam.

(述義)對在樂境之人以慈,對在苦境之人以悲,對有德之人以喜,對無德之人以捨,能如是修行者,其心地將愉悅而清明。

 

經文讀來似乎淺易,可是真實的意涵卻十分幽遠。古代闡釋《瑜伽經》的大宗師威亞薩(Vyasa)對此補充說明道:

如是修練之行者得生「光明德性」(shukla dharma,或稱為「光明屬性」)。心地因而變得愉悅而清明;以愉悅清明故,彼能得定得止(sthiti-pada)。

依現代的語法,梵文pra-sanna 這個字通常用來表示「感到高興」。在古典文學中,它的意思是「愉人」,因為它是清澄的。例如蟻蛭(Valmiki)的名著《羅摩衍那》(Ramayana)中,聖人帕若瓦加(Bharadwaja)指著一條秀麗的山澗對羅摩(Rama)說,它多麼愉人pra-sanna),

san-manuShya-mano yathaa

有如德行高尚之人的心念

把這比喻的相似詞以及相似形容詞反過來,得到的意思是,德行高尚之人,他的心念清澄令人愉悅,有如山澗。這就是經文中「愉悅而清明」(pra-saadana)這個字所要表達的意念。

只有這種狀態下的心,在靜坐時才能穩定,才能得正止。

這就回答了修行人常提出的一個問題:為什麼在靜坐的時候心不能定下來?為什麼它老是遊蕩不已?經文中所暗示的答案是:修行人啊,心會漂移,不能得定得止,因為你沒有讓心清明愉悅(chitta-prasaadana),這就要借助於修練那正行的四個心態。

我把它稱為情緒的淨化。不能於日常生活中做到情緒淨化,心就不會「清明愉悅」,因此在靜坐的時候心就不能得定,就不能得止。

注釋《瑜伽經》的古德進一步從心理的角度談這項修練的效果。瓦洽斯帕提(Vachaspati Mishra)說(述義):

這一句經所述記的是種方法手段,讓心地清明愉悅,以化解負面的屬性例如惡意(asooya)等等。因為心如果沒有淨化,就會被惡意之類的屬性所佔據,因此不能進入三摩地。

這些修練就是淨化心地的方法和手段,稱為「淨業」(pari-karman)。

它的功效是如是產生的:

若培養慈心、友愛心對待處於順境幸福之人,可以對治嫉妒心染污自己的心地。

若培養悲心、同情心對待受苦之人,意欲為人拔除苦痛有如意欲為自己除苦一般之心切,可以對治殘害眾生心染污自己的心地。

若見有德行之人,則培養喜心待之,可以對治惡心染污自己的心地。

若培養捨心,亦即不偏不倚,處於「正中」(madhya-stah),以對待無德之人,可以對治無包容心染污自己的心地。

若能如此變化氣質,則躁動(rajas)和陰暗(tamas)的屬性就會停歇,「光明德性」(shukla dharma)就會生起茁長。這意謂行者因和諧(sattva)的屬性揚升而得昌盛。

心地的愉悅和清明就會成為行者的自然狀態,心地的波瀾就容易止息。心地因為上述的行法成為清明愉悅,就能得定得止。

如果這四種正確的心態不能到位,其後經文所囑咐的修行法門就都不會見效。

我們必須留心的是,《瑜伽經》第一篇第33句經是屬於一種「統領經句」(adhikara-sutra),也就是說它不僅僅起始一個新的題目,也「控制」了其後的經句。「心地愉悅清明」這個複合詞,暗藏在其後的每一句經之中,是屬於「不顯的重複」(anu-vrtti),一直到第39句經。而如此修練的果,是載於第40句經。

這四重「淨業」所能夠對治的不善特質不只限於上面所列出來的幾種。《瑜伽經》較晚期的另一位釋經大家智比丘(Vijnana-bhikshu)說:

所有其他不合乎瑜伽之道的特質,例如欣戀(raaga)和厭斥(dveSha)(見《瑜伽經》第二篇第三經以下),都暗示包括在內……

如是變得清明而愉悅的心地,能成就定和止,也就是說,心(在靜坐時)不會逃逸。

在佛教,修練這些心態是禪定的心要法門,他們稱之為「四梵住[2] 」(brahma-vihaara)。在佛教的密門修練中,有一部重要的經典叫作《成就法鬘》(Saadhana-maalaa),第56篇中解釋了四梵住的理,也對於該如何下手修做了很詳盡的指示。我們在此把它「序分」的部分翻譯出來。其餘的部分最好不要從書上學,而應該是請精通某種法門的師父傳法得之。下面就是第56篇的第一品(此地將整段原文分成好幾個小段以方便述義):

首先,已得咒語引者應該擇一順心之處「舒適地端坐」(shukha-asana),思心輪中一字內顯現一輪明月。

在月輪中,觀想「dheeh」一字(讀「諦」,是智慧之佛文殊室利的種子字)。

以該字以及月輪之光芒清除心中陰暗之故,行者依下列順序,思惟諦觀(vi-bhaavayet,浮現於一己之內)四重梵住。

何者為maitree)?感覺愛眾生如同愛一己之子。

何者為karuNaa)?意欲拔眾生出離三苦之世海。

何者為muditaa)?若人深植善根(kushala)因而成就喜樂、安逸、自在力(aishvarya),[ 行者見之 ] 自心亦感快慰。

何者為upekShaa)?自性傾向於(1)以卑微懇求之態度感化異己者(2)仁愛利益眾生。

若能思惟諦觀(bhaavanaa)此四重梵住,[ 下一步禪定為 ]......

 

我們由此可見,這四重修習不僅能深深改變行者的心態,更是大乘佛教徒修習禪定的重要法門之一。

由前面引述威亞薩、瓦洽斯帕提、智比丘等大德的釋論亦可見,若不能夠先成就清明愉悅心,也就是純化心地、淨化情緒,瑜伽修行就不可能有成就。

為何當今的瑜伽老師們不把這個道理大聲清楚地交代給世上千百萬的瑜伽學生和行者?這實在是讓人感到困惑,也是急須更正的現象。

 

斯瓦米  韋達  帕若

寫於

斯瓦米拉瑪修行學院

瑞詩克詩城

www.swamiveda.org; www. ahymsin.org.



[1] 譯注:亦有音譯為「阿斯檀迦瑜伽」

[2] 譯注:或稱之為「四無量心」。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前一篇:對母性的禮拜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