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价格歧视”经济学现象
(2018-02-06 08:32:26)
标签:
财经收藏时评文化it |
2018年2月6日 潍坊 分享
关键词:价格歧视;生活应用
一、价格歧视的理论知识背景
价格歧视是一个经济学概念,最早由英国经济学家庇古提出来,指的是厂商对同一种商品制定不同的价格。经营者没有正当理由,就同一种商品或者服务,对若干买主实行不同的售价,则构成价格歧视行为。价格歧视经济现象根据价格歧视的程度高低,可以分成一级、二级和三级价格歧视。一级价格歧视是垄断厂商以消费者所能够付出的最大货币量确定价格,从而可以获得消费者的全部消费剩余。二级价格歧视是垄断厂商根据消费群体消费量的不同区别定价,从而获得消费者更多消费剩余。三级价格歧视是垄断厂商针对不同的消费群体或不同的消费市场区别定价,从而获得消费者的部分消费剩余。
厂商实行价格歧视是需要一定的前提条件的。首先,厂商对其销售的商品具有一定的垄断性,可以控制商品的价格。厂商对商品的垄断性越强其对商品的价格的控制力也就越强,也就是不存在其他的竞争厂商可以替代或者分割垄断厂商对商品的市场供应。当市场不存在竞争,信息不畅通,或者由於种种原因被分割时,垄断者就可以利用这一点实行价格歧视。
二、生活中的价格歧视经济现象
生活中的一级价格歧视经济现象。一级价格歧视要求垄断厂商完全洞察消费市场的消费需求,完全了解消费者所能支付的最高价格,具有相当高的条件限制,是一种比较理想化的价格歧视,生活中很难实现。比如,某一个偏远交通不便的县城就只有一个妇产医院,并且妇产医院收费部门非常了解当地居民的收入和消费水平,他们以患者心里预期的最高价格确定项目收费标准,从而达到获得患者全部的消费剩余的目的。一级价格歧视和消费者的收入水平和消费水平密切相关,偏好消费水平较高的消费者。
生活中的二级价格歧视经济现象。判断二级价格歧视的一个关键点是对同一商品不同消费量或者消费时段的区别价格。二级价格歧视普遍存在于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垄断厂商不能完全确定消费者的完全消费剩余,但是可以依据不同消费群体的对同一商品的不同消费量和消费区段划分不同的消费类型,针对确定消费价格,达到获取较多消费者消费剩余的目的。我们日常生活比不可少的基础资源――水的定价就是标准的二级价格歧视。公共事业管理部门利用对水这一特殊商品的垄断控制,针对不同的消费群体实行阶梯水费。对于用水量较少的消费群体实行较低的价格,对水量耗用比较多的消费群体实行较高的价格。移动通讯业中的电话费消费也是二级价格歧视的比较典型的应用。移动通讯商对于一定数额通话时长内确定一个较高通讯资费,对超出这个额度的通话时长收取较低通话资费。商场卖家促销时候推出的捆绑销售和“第二件半价”对于买一件同一商品的消费者和买两件的消费者收取不同的价格,满足同一商品因消费量不同价不同的条件同样是二级价格歧视。
生活中的三级价格歧视经济现象。商品价格因消费群体不同而价格不同是判断三级价格歧视的关键点。三级价格是日常生活中最常见的一类价格歧视。比如,品牌专卖店在推出季节新款服饰时总是按照商品原价销售,一段时间之后开始打折消费。这是因为商家将消费群体进行了划分,一部分收入和消费水平较高的消费者,追求时尚,愿意支付较高价格以期满足时尚需求,这部分消费者的消费需求弹性较小。另外部分是消费水平较低的消费群体或者对于时尚没有那么强烈追求的消费者,这类消费者的消费需求弹性较大,商家针对不同需求弹性的消费者区别价格。这一做法既满足了商家获得更多消费者消费剩余又满足不同需求消费消费者的需求,相比“歧视”、“倾销”,
参考文献:
[1]
[2]
转载请注明来源。原文地址:http://www.xzbu.com/2/view-7101418.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