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沙漫漫骑行东黄水两岭山千年古道
标签:
旅游情感文化佛学娱乐 |
我的骑行,多以自然美景为目标,最好自然风光中再有一处人文古迹遗址,心里就堪称完美了。俗话说“山不在高有仙则灵,水不在深有龙则灵”。山水再秀丽,没有人文景观的衬托,总觉得缺少些什么,文以载道,山水的灵秀,有了殿堂庙宇石窟石刻的支撑,才有文化的传承,才有韵味。
在最近小石窟的探寻中,知道阳曲东黄水两岭山有石窟。查阅地图和网络,大体知道路况和距离,从城区前往到东黄水镇三十多公里,爬山走两岭山古道10公里到尧沟村,从凌井店东汉湖返回,全程往返大致100多公里。周末约骑友准备前往。本人胆小不敢约骑更多的群友,一来是第一次探寻路况不明,难度不清,二来就是对风险把控不够。小禹和我结伴多年,从体能和爱好比较完美的结合,探寻结果都比较完美。周六阴天,也许就是老天最好的安排。夏天的炎热骑行的确难受,最近的骑行总能碰上凉爽天气,也算老天的恩惠。不过今天就是风沙较大,天色昏黄,估计全身骑完风尘仆仆,灰头土脸。凉爽对骑行是舒适的,黄沙更增添探寻古道的那种意境。
对于两岭山古道,有着十分动人心魄的故事在流传。古道位于阳曲县凌井店乡尧沟村村西。仇犹本是长期生活于太行山北部地区的游牧民族,善骑射,马上功夫很好。仇犹国的建立距今已经有两千六百年的历史了。新中国成立后,一条从省城太原直达河北省的省道就是顺着这条千年古道建设的。在县志里,这条线路叫做阳东线。在周襄王时代的东周时期,这支民族逐渐强大,之后又分为赤狄、白狄、长狄、众狄四支。其中白狄发展很快,然后建立了仇犹国,都城位于今天的盂县城东古城坪。其它几支狄人也都先后建立自己的国家,不管大与小,都有自己的国号、土地,他们并没有忘记自己的民族属性,自然就结为联盟国,共同抵御强大的晋国。眼看着仇犹国逐渐强盛,晋国便不安起来,其时,秦晋二国正在进行激烈的争霸赛,谁也想当大哥。夹在二国间的仇犹国,只好脚踩两只船,见秦打了胜仗,就帮着秦打晋,见晋占了上风,又帮着晋打秦。这种在鸡蛋上跳舞的做法,确实很让人讨厌,但是,站在仇犹国的角度上看待当时的情况,实属无奈之举。中国历史上著名的“赵氏孤儿案”,晋国大夫屠岸贾灭赵氏九族,程婴舍孤救孤,他最后潜出国界,就是逃入仇犹国,在藏山洞中隐匿十四年。
据说仇犹国这个地方,林深山陡,路途非常险恶,仇犹国的将士常是身穿白银服饰,挥舞着厚重的大刀,素有“雪旋风”之称。晋国虽然明知仇犹国国小人少,但也只好采取绥靖政策,并娶仇犹国公主为妻,然后生育二子,也即以后的晋文公和晋惠公。到了战国时期。仇犹国的国力大增,人民生活也更富裕。这时,一些实力强大的国家便有了各自的统一霸业的想法。晋国六卿之一的智伯在今天的定襄集结重兵,准备灭掉仇犹国,以解后顾之忧。
如果与仇犹国面对面地打,晋军虽然人数上占优势,但仇犹国的马上功夫委实厉害。于是,智伯决定智取仇犹国。他派人到仇犹国送给仇犹国君一封信,信上说,晋国臣民久仰大王威名,决定送一大钟给国君。仇犹国的大王看完信后,哈哈大笑,对众大臣说,自古只有小国讨好大国之事,哪有大国巴结小国之礼?钟声一响,八方皆知我仇犹国威。这时有个叫赤章蔓枝的大臣对智伯送钟一事颇有怀疑,他对殿堂上的大王说,晋国智伯送巨钟与我,大王不可不防啊!仇犹国大王总认为自己与晋国乃舅甥之亲,用不着如此多疑。
仇犹国大王决意要迎接智伯的大钟,原来的小道根本无法通行,只好在原来的山路上拓宽改造。这条路,就是两岭山古道。事后证明仇犹国赤章蔓枝的担心是对的。而仇犹国好不容易把道修到了两岭山,没想到等待他们的,却是一场亡国亡军的恶仗。然后智伯就顺着两岭山古道,最终把仇犹国给灭了。明朝诗人陈颢曾路过两岭山,感其历史,挥笔写下了《过仇犹有感》一诗:“凿道曾迎智伯钟,雄藩从此霸图空。孤臣雪涕随流水,双鹤闲谭话故宫。”
曾几何时,两岭山古道几乎被人忘记了。除了放牧的人把牛羊赶到这里外,已经少有人走过了。到了新世纪,两条“西气东输”的管道打破了古道的冷落,两岭山再次热闹了起来。两岭山的传说和久远的故事,再次进入人们的视野。阳曲境内最早的摩崖石刻,也早已成为文物,见证着两岭山曾经的辉煌,以及迷雾般的曲折历史。
我们8点半集合出发,沿阳兴大道,在卧虎山路拐入阳曲村208国道,在侯村进入阳曲往东盘威的新道,道路平坦宽阔,沿途都是新建的新型企业,有现代工业的感觉,不过我还是觉得,虽然企业能给阳曲带来利税财政收入,但占了大片的农田的确可惜,阳曲过去落后,但毕竟是太原的上风,是太原城的后花园,农业的丢失会不会影响太原城的空气,本人就会多虑,杞人忧天。政府肯定考虑的更加完善。
这条新道可通到板寺山,我们从东盘威向东直到河上咀,河上咀村的教堂曾给我曾经留下美丽的印象,几年前午后暴风雨前的河上咀村教堂,光线那么闪亮辉煌,今天走近果然,镶嵌装饰的彩金边遇有独特的光线,一定会是灿烂辉煌的感觉。从河上咀村一路下坡先到西殿村,西殿村出村口就是东黄水。路过村庄,就喜欢瞎转一圈,偶然看到一座庙,额匾“轩辕庙”,这一带曾经有轩辕黄帝大战蚩尤的故事传说,很多沿山村庄都建有轩辕庙。大门紧锁,围着一圈,终于找到突破口,从侧面攀上2米围墙,细细品味吧。
轩辕庙座北向南,二进院落,山门为一座砖砌基座木构楼身的倒座戏台, “卷棚歇山顶”,年代不详。基座下开山门,拾阶而上就是过殿,单檐悬山顶,过殿左右两侧有二道山门,进入第二进院落中,青砖墁地,比较舒展。左右配殿尚在,右侧跺殿已毁;正殿为单檐悬山顶,面阔三间,进深六椽,建于高约50cm的台基之上,殿前附建宽敞月台,在轩辕庙正殿内,除了这些奇形怪状的梁架以外,最引人瞩目的就算是左右山墙上的壁画了。壁画虽稍有残损,但是清新靓丽,壁画内容都是悬壶济世、妙手回春的一流高手。他们是:商代的伊尹、周代的扁鹊、汉代的华佗和张仲景、北魏的皇甫谧、晋代的王叔和、唐代的孙思邈、宋代的刘守真、金代的张洁古、元代的李东垣、明代的李时珍和张景岳。正殿外残留一些石刻,有碑碣、经幢和其他石刻构件,这些东西大部分保存的比较不错。
从西殿村出去下坡就是东黄水,时间已经中午12点半,正好有家大碗面,垫垫饥吧。一瓶啤酒一瓶果啤,一份凉拼,两大河捞面,吃的简单,但却很香。走进东黄水,街道粉刷的黄色正应村名,倒是比较干净,我想阳曲县最近几年的乡村游战略要求吧,村中心有岔道向南拐出,旁经郑家寨堡子(以前进去过)。沿着树林道很安静凉爽。一路的土道也比较平整,觉得也挺好走,不过想想后面一路爬山路肯定艰难。沿着土梁慢慢爬升,两侧的土地上很多人还在耕作,想着翻过两岭山真不知多高,心里也在担心着着10几公里的路。我们几乎不能骑行了,道路能看出过去也是汽路,有石子路基,路面长期无人护管,逐渐被雨水冲蚀破坏,有段路有大石条上磨出的车辙印痕很深,的确是条古道,历史悠久的感觉。后在尧沟村和村民聊天,知道过去是前往盂县的必经之路,七十年代后修了314省道,平坦宽敞省道方便的行驶,有些老司机当时还喜欢走古道,毕竟捷径。道路的破损逐渐不能行驶车辆。也不知何时我们爬上最高处,开始下坡,本想着高瞻远瞩一目了然,不得不慢慢下到沟里,在一处转弯处突然发现了一座桥,我顿时心里激动起来,刚才我还在怀疑自己的路子是不是错了,这一桥肯定是建国桥,石窟就在桥附近。走近桥,侧面扁上刻有建国桥,1955年6月1日,石桥虽经历六十多年,桥体非常完好,可想当时的建筑质量。就在桥的东侧崖壁上看到了第一个石窟,也可叫佛龛吧,在距地面高1.5米或者更高处,有一佛龛,拱形龛楣,内镌弥勒佛像一尊,通肩披袈裟、袒胸、双手合十,结迦跌坐。龛右侧凿有“大业年八月廿日”及功德人题记。据说是隋唐时期雕刻,破坏严重,题刻也不是很清晰,沿着道路在骑行不到1公里的左侧沟底对面山壁上发现了第二,第三处石窟,放倒车子,沿沟下到沟底,扒开荆棘,艰难走到石窟近处,细细拍照。第二处,第三处各有三个石窟。这些小石窟虽经历千年沧桑,依然在记叙着曾经的古道的历史,保佑着过往的行人车辆。找到了石窟我们的主要任务也就基本完成,心理当然很兴奋的。继续沿着公路走3公里下山就到了尧沟村了。
尧沟村口有烽火台,正遇村民耕作,闲聊确认,他们称(堆土),反正历史悠久,村民们也对我们骑行感兴趣,也觉得太辛苦,不过好奇。他们说74年林彪坠毁那年开始,这条路慢慢就不再走了,她们年轻的时候早晨四五点带上东西就沿古道下到太原,卖完货返回,想想现在都不敢想了。这些年也偶尔有骑行的游人也来,不过比较稀罕。
从尧沟村有柏油路途径西汉湖和东汉湖村可直通314省道,314道大车不少,两侧山上植被茂密,风光不错,一路下大坡到达阳曲县城,再从阳兴大道返回。回到家路程120公里,晚上九点。母亲早就做好了我的最爱,辣椒炒茄子,西红柿酱,老咸菜,红面擦尖。

骑行前看看路边的花儿



阳兴大道弥漫着黄沙




西盘威村

明泰大师墓塔 俗称飞来塔。东黄水西盘威村东,原为宝岩寺院附属建筑建于元至元31年(1294年



通往东盘威






进入东盘威村





河上咀村教堂




进桃林解解馋


进入西殿村


轩辕庙




柱基


山门通往过殿

碑座

戏台(山门)

过殿




过殿农家大风箱


二进院们

大殿




墙上石件功能?






















大殿壁画





有村民手写记载










侧殿壁画































走出西殿村

午餐

进入东黄水


往南岔道


通往两岭山












车辙


山上的石子路






难走的路面


建国桥的出现

第一处小石窟




大业年八月廿日







转弯处还有石刻,字迹不清,是建国桥修建刻写?还是年代更久远








又有一座旧桥,据村民说是日本人修的,另一座被炸掉修的建国桥







发现第二处石窟

第三处石窟,距第二处三十米




下到沟底走近石窟



大隋大业年岁次丁卯五月已酉朔十二日













画好线没开凿












也许是有盗窃行为





大唐仪凤二年






下山即为尧沟村



左侧为烽火台






远处的两岭山















回到314省道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