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太原骑游乐
太原骑游乐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20,976
  • 关注人气:657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带着母亲走古城——崞阳镇

(2017-12-20 16:27:48)
标签:

旅游

情感

文化

娱乐

杂谈

    本定于探明仙沟石窟的计划因为一场突来的雪,出于安全暂时放下。闲着也不能抚平我的内心。早晨起床想起带母亲走一走。母亲以为我带她去阳曲古村落,从阳兴大道到黄寨,上高速,母亲才知道我今天要走的稍微远些。我也想过去原平五峰山,在即将到原平市,我也怕盘山道有雪,临时决定前往原平崞阳镇。原平代县这一带游玩的地方还真不少,曾经去过天涯山、白人岩、杨家祠堂以及浮沱河景区等。

带着母亲走古城——崞阳镇
进入崞阳镇
带着母亲走古城——崞阳镇
街道上商铺林立
带着母亲走古城——崞阳镇
精致的农家院子
带着母亲走古城——崞阳镇

带着母亲走古城——崞阳镇
街道上石碑铺路
带着母亲走古城——崞阳镇

    崞阳镇,为崞县古城,1958年迁至原平,现位于原平市北面18公里,地势平坦。最新开发的大营温泉度假村,以环境优雅、水温高成为华北地区首屈一指的渡假胜地可惜此次没在计划内。东临滹沱河,南接大林乡,北邻沿沟乡,西北是段家堡乡,西南是大牛店镇。是原崞县县城所在地。存古建筑主要有古城墙、古城门、教堂、文庙、吉祥寺、千佛寺、观音阁和普济桥,有经历千年的乾隆泉、崞县八景之一的崞山叠翠等,旅游资源非常丰富。崞阳历史文化遗存景点。 崞阳明代古城门及城墙。最早记载为,西晋永嘉四年(公元310年),并州刘琨迁徙陉北五县之地民于陉南,部分分布于今崞阳城,立城城邑但当时未称县名。至北魏时置石城县,隋大业二年始称崞县。明万历二十七年(公元1599年),崞阳始建城池,用砖石砌筑。明崇祯七年(公元1634年),崞阳修筑四座城门,东为保和门,西为临沱门,北为定远门(后改为宁远门),南为景明门。有资料记载,崞县在明朝就修建三重城墙,城内店铺40余家。文庙始建于元代,占地面积近两万平方米,构设精巧,场面壮观,气势恢宏,是原平历史上一座极具魅力的儒学圣地,现在的崞阳城,清雍正二年(1724)直隶代州,仍称崞县。民国属雁门道,亦称崞县。抗战时期,崞县曾按太同(太原——大同)公路分为东西崞县,1946年合并崞县,崞阳城曾治县整整长达1700多年。但在元末时遭遇了一场战乱,致使崞县古城全城覆灭。对这场战乱,在民间一直有两个传说“盔挖崞州城”和“火烧万家庄”。他们几乎发生在同一时间,元末至正二十八年(1368)秋,朱元璋遣副将常遇春和傅友德为正负元帅,由太原步骑入境,分东西两路进兵,元兵不敌撤入崞州城内固守。因城池坚固,易守难攻,久战不决。常遇春下令东路退于楼烦城内(今大阳村),西路退驻万家庄(今大林乡一带)。因战事紧急,常遇春焦虑不安,卧床难眠。一日凌晨时分,常遇春好不容易昏昏入睡,睡梦中竟高喊一句“火烧万家庄”!守候的军兵误将常的梦话当作发号军令,立即执行。顿时千家火起,万民遭殃。待常遇春醒来,悔之晚矣。后常、傅两路兵马从城外用头盔掘土暗挖地道,城池方破。由于历史久远,两个传说自然无从考证,但最起码说明一点,崞县古城坚固雄伟!

 带着母亲走古城——崞阳镇

中南门

带着母亲走古城——崞阳镇

带着母亲走古城——崞阳镇

带着母亲走古城——崞阳镇
城墙砖砌
带着母亲走古城——崞阳镇

带着母亲走古城——崞阳镇
古街道上小店铺
带着母亲走古城——崞阳镇

带着母亲走古城——崞阳镇
北门
带着母亲走古城——崞阳镇

带着母亲走古城——崞阳镇
古城北外
带着母亲走古城——崞阳镇
北城墙的残垣
带着母亲走古城——崞阳镇

带着母亲走古城——崞阳镇
北城门
带着母亲走古城——崞阳镇
北城门下还有城洞联通
带着母亲走古城——崞阳镇
大青石铺底
带着母亲走古城——崞阳镇
门洞两侧石碑护墙
带着母亲走古城——崞阳镇

带着母亲走古城——崞阳镇
石碑上的小广告牛皮癣
带着母亲走古城——崞阳镇



带着母亲走古城——崞阳镇
额匾
带着母亲走古城——崞阳镇

北门外

带着母亲走古城——崞阳镇
东门墙遗址
带着母亲走古城——崞阳镇

 被誉为“小赵州桥”的崞阳普济桥俗名南桥,崞阳镇南门外河流上。创建于金泰和三年(公元1203年),以后历代曾予补修。至今仍保持了宋、金时期的石桥雄姿和瑰丽艺术。桥用行錾石和雕刻石砌成,主桥全长30米,跨度8米,券高7米。两端各有一引桥,二小券,以分洪水。券口之边均有造型精美的石刻浮雕。大券口的两边,中间雕有石狮头,余者均匀分布雕有故事人物的浮雕组画16幅;小券口边上雕有皎龙出水及九针图案。浮雕均典雅古朴,寓意深远,造型优美,精巧别致。

带着母亲走古城——崞阳镇
普济桥引桥
带着母亲走古城——崞阳镇

带着母亲走古城——崞阳镇

带着母亲走古城——崞阳镇
桥西侧
带着母亲走古城——崞阳镇

带着母亲走古城——崞阳镇

带着母亲走古城——崞阳镇

带着母亲走古城——崞阳镇

带着母亲走古城——崞阳镇

带着母亲走古城——崞阳镇

带着母亲走古城——崞阳镇
普济桥似乎是三道
带着母亲走古城——崞阳镇

带着母亲走古城——崞阳镇

带着母亲走古城——崞阳镇

带着母亲走古城——崞阳镇

带着母亲走古城——崞阳镇
佛手
带着母亲走古城——崞阳镇

带着母亲走古城——崞阳镇
南瓜
带着母亲走古城——崞阳镇

带着母亲走古城——崞阳镇

带着母亲走古城——崞阳镇
村民每天通过
带着母亲走古城——崞阳镇
普济桥南侧的新门洞
带着母亲走古城——崞阳镇

带着母亲走古城——崞阳镇

带着母亲走古城——崞阳镇

 

崞阳文庙始建于元大德年间,原占地面积近两万平方米。历经明清两朝多次修葺,建筑庞大、气势恢弘、规制完备。可惜大门紧闭不好意思从门缝进入拍摄只能从外围一览。

 带着母亲走古城——崞阳镇

大成殿背影

带着母亲走古城——崞阳镇


带着母亲走古城——崞阳镇
棂星门
带着母亲走古城——崞阳镇

    崞阳关帝庙位于崞阳镇东关。据碑记载,关帝庙始建于明代,清代重修。山门有台阶十四阶,逐级而上,又有台阶八级,并有砖铺平台,四周有砖砌花栏。山门门额上书“关帝庙”,门前有照壁一座,石狮一座。 现存建筑具有古建筑及艺术价值,是县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带着母亲走古城——崞阳镇

关帝庙南侧照壁
带着母亲走古城——崞阳镇
关帝庙山门
带着母亲走古城——崞阳镇

带着母亲走古城——崞阳镇

带着母亲走古城——崞阳镇

带着母亲走古城——崞阳镇

带着母亲走古城——崞阳镇

带着母亲走古城——崞阳镇
关帝庙内
带着母亲走古城——崞阳镇
山门两侧的台阶两侧条石磨损
带着母亲走古城——崞阳镇

带着母亲走古城——崞阳镇


 崞阳吉祥寺原来叫岱(泰)山庙,供奉的是东岳大帝黄飞虎,解放后是镇政府的办公所在地,保存基本完好,现在又进行了大规模修整。大殿建于明成化年间,四柱三间,直曲翘角歇山顶,屋脊雕花,两端有兽首,前后厅连接紧凑,浑然一体,其造型精妙独特、洒脱灵逸。殿顶除青灰瓦盖顶外,还有绿、黄琉璃瓦拼成装饰图案。殿前筑有宽阔的月台,青砖铺地,石栏杆、石栏板相围,中间筑有石条台阶。据《崞县志》载:“岱山庙在崞县南关路东,创建于元至治三年,赵杞施地四亩募众建成,明成化中知县徐寿、县丞阎庄率耆老杜凤捐资重修,乾隆四十年、嘉庆二年、道光二十五年、咸丰二年屡次重修,各有碑记,邑人刘通泉施地五亩,每年三月二十八日祭祀,体制完备”。在整修大殿时拆出一根梁,上面记有“明成化十八年更修”字样。另外还从坍塌的山墙里挖出许多已破碎的壁画残片,依然可见色彩艳丽、线条流畅的特点,一方“天狗吠月”的图画还很完整。

 带着母亲走古城——崞阳镇


带着母亲走古城——崞阳镇

带着母亲走古城——崞阳镇

带着母亲走古城——崞阳镇

带着母亲走古城——崞阳镇

    崞阳(县)城隍庙,位于崞阳中学内,应始建于西晋末,后历经毁坏重建。《崞县志》中记载:“城隍庙在县城东北隅,创建年代久,明宏治七年知县陈志重修,关西薛敬之纪石。雍正二年、乾隆二十八年知县顾弼、嘉庆二年知县陆如冈、道光二十五年阖邑士民屡次修葺各有碑记,每年九月初九致祭。”现正大殿保存完好,东西有配房,厢房并列,大殿周围有完整石栏杆,上有精美雕图,下两侧两眼古井。

带着母亲走古城——崞阳镇

带着母亲走古城——崞阳镇

带着母亲走古城——崞阳镇

带着母亲走古城——崞阳镇

带着母亲走古城——崞阳镇

带着母亲走古城——崞阳镇

带着母亲走古城——崞阳镇

 崞阳中学大门

崞阳天主堂(位于崞阳城东文庙旁),位于崞阳城东文庙旁,为晚清时西式建筑,1924年意大利人由太原经崞县传入崞县城,意大利公教在崞县城后东街设立教堂,主教高毓谦。可惜教堂现在已经破败,而今入内,夏天凉爽宜人,建筑高大,壁刻精致,仍可领略当时之神势。

 带着母亲走古城——崞阳镇


带着母亲走古城——崞阳镇

    清崞县县衙,慈禧西逃时崞县的落脚地,位于原平二中内(残存)。续范亭纪念堂原址,位于原平二中(原范亭中学旧址)内,始建于1952年,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德育基地和国防教育基地。因没进去,也就没亲眼目睹。

 带着母亲走古城——崞阳镇


带着母亲走古城——崞阳镇

 从中南门“明景”门拍到北门“宁远”;从城南文庙看到城东武庙。城南有普济桥。与之相对应的是北来宣桥,可惜来宣桥在1952年毁于地震,虽重修,却早已失去了当年的风采。两桥建于金泰和三年(1203),是一名义士广筹钱财建造的。方正的望柱顶部有仙桃、石榴、佛手等果品石雕,栏板系整石卷边镂花。遗憾的是,早年石桥上的两座木质牌坊和百通碑刻已不知所踪,空留800载风雨沧桑!

 带着母亲走古城——崞阳镇

北来宣桥东侧,崞阳城南北两侧河流向东汇入浮沱河
带着母亲走古城——崞阳镇

带着母亲走古城——崞阳镇
走在北来宣桥上
带着母亲走古城——崞阳镇

带着母亲走古城——崞阳镇

带着母亲走古城——崞阳镇
上世纪五十六年代新修建的北来宣桥
带着母亲走古城——崞阳镇

带着母亲走古城——崞阳镇

带着母亲走古城——崞阳镇

带着母亲走古城——崞阳镇

至崇祯七年(1634),知县冯梦熊修筑四大城门城楼,古城更加完美。但在抗日战争时期与文革时期,古城惨遭破坏,面目全非。曾经也有“北范亭,南康杰”的范亭中学。崞阳古城随着历史的变迁,岁月的浸漫,往昔的40多处寺观楼阁已烟消云散了。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后一篇:徒步西禅寺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