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太原县城(凤凰城)城墙游
标签:
旅游情感文化杂谈 |
明太原县城(晋原镇)位于今太原市西南晋源镇、古城营村周围,面积大约20平方公里。县城城区全部叠压在晋阳古城遗址之上,基本保存了明、清太原县城的建制特色。因其整体格局如同头北尾南、振翅高翔的凤凰,俗称“凤凰城”。我来过多次。上个世纪七八十年代,因为去晋祠,就路经晋源,九十年代有熟人结婚,也到过。给我的感觉就是一个大村子。直到2011年后我开始骑行,我才真正第一次比较认真骑行到晋原镇,并沿主街道观察一番。镇中心辐射东南西北大街,通向四个个城门。西门和北门算是保留下部分,城内民居和各个庙宇保留的还好。我突然就感觉这座小城不错,主街道上商铺林立,商业气息很浓,挺繁华的感觉。有老城的感觉。这两三年小城开始变化啦,说实在我还担心小城的改造。居民的迁移,古城的复原,工程声势浩大,不敢想象。但每次前来,变化都很巨大。今天城墙基本完工,可以登墙环城游。尽管今天雾霾,城墙上冷风不断,但我还是决定环城墙一圈。
沿城墙一圈走下来,大约3公里多,不大的古县城内一砖一瓦,一座座荒废的古院落,都记录着古城的历史,见证着古城的沧桑。古城内采用的是“迷宫格”构建。九街十八巷,72条小街;十字街构成县城十字形的城内骨架,成为城内中心地段。有财神庙、基督教堂、道台府等建筑;北后街、东横街片区,包括文庙、县衙、察院等,还有一些民居。
北宋初年,晋阳城毁灭之后,在晋阳遗址西北的唐明镇重建了太原府城。400年之后,明朝建立以后,在晋阳古城遗址上新建了一座县城,取名太原县。当时太原府和太原县并存,类似于现在既有大同市又有大同县,既有长治市又有长治县。今天的老城区被称为太原府城,今天的晋源镇则被称为太原县城。晋阳古城是太原文明史的发轫与晋阳文化的起源,明清太原县城成为晋阳古城的重生与延续,今天的晋源镇则传承着晋阳古城和明清太原县城的历史与文脉。
明太原县城城墙修缮保护工程包括明太原县城东、南、西、北四面城墙,总长度3700余米。所有城墙均在原址上复建,气势恢弘,保持了明代敌台箭楼、城垛马面,不失当年防御功能。城楼上关帝、文昌、药王、财神、魁星、五神灵仍旧守候,护佑四方。县城的北城墙、北城门“奉宣”以及瓮城“古原屏翰”,西城墙、西城门“望翠”以及瓮城“西兑金汤”。以往明太原县城内最不缺的就是亭、台、楼、阁、寺、庙、观、坛和各种独具特点的老民居,它们目前大多都处于修缮状态中。
四面城墙上,都修建有专门的观望楼,每个楼台高十米左右。全部城墙建成后,总共有37个观望台。在古城的北城门内,有一匾额上书“德化”二字。汉文帝刘恒,青少年时期他在晋阳古城任代王长达16年之久,实行轻徭薄赋、与民同息的政策,“以德化民”,以农为先,把晋阳治理得民富国强,成为阻挡匈奴南下的屏障。李世民由此兴兵,缔造了“万国衣冠拜冕旒”的大唐王朝。 虽然明清太原县城只有晋阳古城的1/20,但它在晋阳古城毁灭400年之后创建于晋阳古城遗址之上,因而被看做是晋阳古城的历史延续。其古老建筑遗存和浓郁风俗民情,继承积淀晋阳古城文化,处处体现农耕与游牧文化的融合。
古城以十字街为传统商业街,因在开发,过去的繁荣现在变得很冷清没人气。明年开建护城河及金牛湖公园。金牛湖目前还是一滩臭水坑。不久的将来,明太原城一定是太原的又一个独特的旅游胜地。会吸引全国乃至海外的大量游客。我期待着这一天。

西城墙

西门

西门瓮城

门洞额扁


老街道老商铺

北城门

北城门额扁

北城门瓮城内小庙宇



北城门外额扁

站在北城门南望北大街


远眺关帝庙






东北角碉楼


东城墙

文庙正在修建



西北角楼




南门附近的教堂






东南角的魁星阁







东北角的碉楼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