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清徐尧城村(尧庙)、徐沟(城隍庙)游

(2016-09-25 13:16:05)
标签:

旅游

情感

文化

杂谈

盼望的周末又到了,周末的时间对自己来说是自由的天空,可以任意驰骋。看着同学朋友滇藏川藏新藏一走就是二十几天,领略了中国西部最美的风景,甚是羡慕。对于眼前的自己,太原周围的文物古迹自然风光,就是最美的景色,不求什么高大上,就喜欢身边的这些看似平凡沧桑,却拥有悠久历史的文化遗迹。也许自嘲有点阿Q精神。

我的出行,也忘不了带上母亲。既满足自己又能体现一点点孝心,一举双得。现在的老人,尤其缺少的是精神慰藉,子女在金钱上比较大方,但在时间上却比较吝啬。老人不求子女大富大贵,但求老了身边有人陪着说话。出门游玩的心情是最放松的,自己能感受,母亲何尝不是如此,一路有说有笑,景点看看领略自然风光以及人文古迹的历史典故,敬香拜佛,放松心情。沿途和老乡的交流又能回顾年轻时期的美好,看着车上母亲踏实的睡眠,也是一种满足。

一入秋,太原的天空总是阴沉沉,不够晴朗通透。今天的目标就是清徐。本打算到后窑村去寻找罗贯中祖茔,一查网上,坟茔在山上,不易爬上(因为带着母亲)放弃。在东湖上稍加游转,找了一家小饭店,专门去吃沾片子,母亲虽是平遥人,晋中各地的沾片子方式不同,平遥的沾片子主要是宽面皮煮熟,沾蒜醋调和,而清徐沾片子是蔬菜裹面煮熟,再沾西红柿等,母亲吃了也不少,就当蔬菜吃。闹市街头有卖柿子的11斤,不贵喜欢吃就买,5元一堆。

第一个目标点前往尧城村,因为这里曾是距今4000年前帝尧时的陶唐城堡。后世人为祭祀尧的功德,在当时尧帝居住的茅屋基地上修建了帝尧庙,作为揽胜之地。古代便为清源八景之一,谓之陶唐古迹。沿208国道可直达尧城村。距县城东南45里。

尧城村是尧帝最早立国建都的地方,后因水患迁都至平阳(临汾)。尧庙南向,呈方形布局,顶部由木构藻井筑砌,无梁无架,也称无梁殿。整座建筑构思精巧,匠心独运。该庙始建无考,元至正年间重建,明正统年间重修。这些史料都说明,尧城曾是帝尧第一个建都的地方。相传,尧在此地时,令当时的天文官羲仲、羲叔与和仲、和叔两对兄弟分驻尧城东西南北四方,昼夜观察日月星辰。在观察中发现村南有一种草异常奇特,叶子像荚,他们称它蓂荚草。此草初一至十五每日生一叶,以后每日落一叶。他们据此制定出大朔望(即农历大月三十日,小月二十九日),后又根据天气凉热的变化制定出四季八节。四季为春、夏、秋、冬;八节为立春、立夏、立秋、立冬、春分、夏至、秋分、冬至。四季八节直到夏朝才逐步完善为四季二十四节。四季八节的制定,充分体现了我国劳动人民的卓越才智。

尧城是后人为纪念帝尧而兴建的城堡。始于何时,史无记载。清道光四年《重修南北门并建桥记》中载:城池不知创自何时。只叙明代初年曾修葺过一次。近年发掘出的一通清雍正四年的《圣师寺重建碑记》中叙,寺始建于金天会三年(1125),是在帝尧故墟中才有圣师寺基焉的记载。据此可知,在北宋宣和七年(1125)之前已有尧城的存在,直到清末、民国年间,尧城依然是一座规模完整的城堡集镇。据现存城址实测,城南北长540米。残存土夯城200米,底部宽15米,高度2——6.2米不等。现存北城门墩残垣遗址为明代遗存。城垣、城门都是板筑夯土,夯层厚0.21米。据看门马大爷介绍,估计北门也是沾尧庙的光才保留下来这些遗迹。

尧庙。位于北城门西侧,该庙原为四合院建筑。山门外原有一四柱三门三楼的木结构琉璃牌楼。正北为大殿,称帝尧殿,二重檐歇山顶单体建筑。大殿下承台基,高1米,边长各14米。大殿通高12米,砖木结构,面阔、进深各五间,四周共设廊柱20根,翘角飞檐,高峻挺拔,简洁庄重。殿内中塑帝尧,羲叔、羲仲、和叔、和仲四大臣分列两旁。马大爷说这些塑像文革时期破四旧都毁了,现都是近些年后塑的,原有的壁画也都毁了,大殿曾经作为全村的储存粮食的地方,墙壁一米厚,冬暖夏凉。帝尧殿又称无梁殿,因其殿顶没有梁架,全部用从大到小的斗拱由四周向中心迭涩而成,不用梁架,故称无梁殿。其构思之精巧,匠心之独运,在元明时期的建筑中独领风骚。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和科学价值。民间至今还流传着一种传说:清康熙年间翻修尧庙时,一位五台籍高手艺的木匠应聘修缮大殿,拆除殿内斗拱时,发现梁架上挂着一块木牌,上写如我都剩一块,不如我者剩一堆,此木匠不服,施展平身本领,将殿内斗拱全部拆卸下来,重新安装,结果,剩下一大堆斗拱,无法装上。时至今日,也无人能揭示它的奥妙。

尧城作为陶唐古都,经历了数千年的风雨变迁,已经失去了往日的风采。但独具匠心、构造奇特的帝尧殿依然风采依旧。近年来,县文物管理部门在尧城村发动民众集资集物,相继修复了尧庙西侧的九莲洞、圣母庙、狐仙庙、乐台及其他建筑。马大爷如数珍宝般,一个个给我们打开大门,并简单介绍,可惜老人的话不太听得懂,一知半解。在圣母庙供奉着尧舜禹的母亲塑像,四周有送子爷爷奶奶,有求双胞胎的,有求儿子的,有求下奶的等,专职分管,有求必应。还愿的锦旗还真不少,母亲是有神就拜,真不知她在希望着什么,莫不是我这个五十多岁的儿子,也能多子多孙。

    走出尧庙,村里很多枣树虽然已经打过,但树上依然挂着不少红红的大枣,我捡了个细竹棍,母亲指挥,我挥杆,一颗颗枣儿掉落下来,母亲在不停地捡着,小布袋一会就捡了不少,快八十岁的老人不停地弯腰,也算锻炼吧。很有意思的事,最近一段时间母亲有点眩晕,打枣掉下一颗大枣,正落在母亲头上,过后母亲说头不晕了,真奇怪。 

第二个目标点徐沟镇。太原人熟悉徐沟的大多数是因为徐沟灌肠有名,而且近几年徐沟中学教学质量也不错,很多家长也把孩子送来就读。古徐沟为县治,从金大定年间设县算起,已有800多年的历史。徐沟城墙内外,除土地等小庙不计的庙宇建筑,就多达90多处,是庙会之乡。城隍作为汉民族宗教文化中普遍崇祀的重要神祇,大多由有功于地方民众的名臣英雄充当,是汉族民间和道教信奉守护城池之神。 文革期间,千年的城墙被拆毁、多数庙宇神像被打碎,建筑物被拆除,但徐沟城隍庙这个建筑群,却奇迹般残存了下来。据有关资料记载,清徐徐沟城隍庙古建筑群始建于金代大定年间,现存建筑大多为清代结构,东西宽99米,南北长100米,占地面积9900平方米,包括大成牌坊、道观古今牌坊等。前年骑行来过城隍庙,庙门前黄绿相间的盘龙琉璃照壁虽经数百年风雨沧桑,龙口、龙身部分已被损害,就连照壁的根基也出现风化现象,只有龙头神采依旧。院内凄惨荒凉,杂草丛生,屋内四面白墙,城隍庙东西廊房早已没有了精美的壁画,东廊房的墙角出现了严重坍塌。在城隍庙后殿外边,宽约两厘米的裂缝到处都是,有的甚至从屋顶通到地上。在城隍庙建筑群中,最为著名的当数城隍庙前的栖霞楼。如今,栖霞楼的楼顶长满了两尺高的蒿草,檐顶的琉璃瓦全部掉落,木头暴露在外,无人修缮。今正在修缮,建筑修缮队搭建了很多架子,拆卸了不少瓦砖。

太原周边的很多庙平时不开放,可能是残破危建,管理人也比较胆小或者收入不高,不愿开门。有时候碰巧在修缮,大门敞开,可以进入一览无余。城隍庙坐北朝南,分前后两院,均为琉璃瓦盖顶,建筑精致,结构坚固。前面是乐楼,高约十五米,又名栖霞楼,重檐歇山顶。再加上楼前的滴水檐,似三层楼阁,层层四角翘起,斗拱密密麻麻,纵横交错,上下重叠,整个楼用千余条大小不同的构件串连吻合,彼此扶持,相互制约,构成一座造型优美的楼阁,完全不用一钉一铆,恰似一座精雕细刻的大工艺术品,故此楼有"天下第一楼的美誉。两侧配有十字歇山顶的钟、鼓楼,使这座乐楼更加绚丽多姿。古代乐楼是演戏的场所,并有固定的戏台。可是这座乐楼在楼内只见有八根顶天立地的圆柱,并无戏台。每逢唱戏时,利用这些圆柱现搭戏台,台下留有通道,以便来往行人。唱戏毕,戏台立即拆除,使其又恢复原来的空间。这种独具匠心,设计新颖的乐楼,既大胆又有创造性,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和科学价值。我国建筑学家们认为这种设计是"成功地耍了一通非常漂亮利索的结构绝招,在古今中外的建筑史上都是罕见的。体现了古代汉族劳动人民的聪明智慧和高超的建筑技艺,不愧是天下第一楼 
  城隍庙东邻,清徐县土产日杂公司徐沟收购站,原是:"真武庙遗址。真武,即玄武,中国古代神话中的北方之神,后为道教所信奉。

城隍庙西舍,是文庙(即孔庙),建于金大定年间(1161--1189),明洪武三年(1370)重修,现为清代遗构,大部分建筑保存完好。庙前照壁上的黄绿相间的琉璃团龙,色泽如新;架在砖券门洞上的魁星楼,雄姿不减当年。魁星楼内的魁星塑像于解放前夕毁于国民党军队。据说,魁星塑像,头部像鬼,一脚向后翘起,左手扶斗,右手握笔,全身漆金。神话中说它主宰文运兴衰,点选科举考试的名次,民间流传有"魁星点状元的说法。 

庙内大成殿是文庙的主殿,瑰丽庄重,结构规整。过去考秀才的考场,就设在文庙的忠谏阁。阁址在今文庙围墙外北面约三、四百米处。考中的秀才,才能参加每隔三年一次的乡试,乡试考中者称举人。以后还有会试和殿试。殿试合格者统称进士,但第一名称状元。 
  文庙西,还有一座节孝寺,当地人称它为姑姑庵。

城隍庙的西侧现为一潭水池,四周长满芦苇野草,望着夕阳下沧桑的城隍庙围墙,也许不久的将来会是另外一番景色。

 清徐尧城村(尧庙)、徐沟(城隍庙)游

清徐东湖景色(天气阴沉)
清徐尧城村(尧庙)、徐沟(城隍庙)游

清徐尧城村(尧庙)、徐沟(城隍庙)游
湖边游乐
清徐尧城村(尧庙)、徐沟(城隍庙)游

清徐尧城村(尧庙)、徐沟(城隍庙)游

清徐尧城村(尧庙)、徐沟(城隍庙)游
罗贯中塑像
清徐尧城村(尧庙)、徐沟(城隍庙)游

清徐尧城村(尧庙)、徐沟(城隍庙)游

清徐尧城村(尧庙)、徐沟(城隍庙)游
尧城村尧庙北侧外景
清徐尧城村(尧庙)、徐沟(城隍庙)游
残留的北门墙
清徐尧城村(尧庙)、徐沟(城隍庙)游
尧庙大门
清徐尧城村(尧庙)、徐沟(城隍庙)游
2013年确定国保清徐尧城村(尧庙)、徐沟(城隍庙)游

清徐尧城村(尧庙)、徐沟(城隍庙)游

清徐尧城村(尧庙)、徐沟(城隍庙)游

清徐尧城村(尧庙)、徐沟(城隍庙)游
庙内小石狮子
清徐尧城村(尧庙)、徐沟(城隍庙)游

清徐尧城村(尧庙)、徐沟(城隍庙)游

清徐尧城村(尧庙)、徐沟(城隍庙)游
帝尧殿
清徐尧城村(尧庙)、徐沟(城隍庙)游

清徐尧城村(尧庙)、徐沟(城隍庙)游

清徐尧城村(尧庙)、徐沟(城隍庙)游
堂客
清徐尧城村(尧庙)、徐沟(城隍庙)游
观音庙和大雄宝殿
清徐尧城村(尧庙)、徐沟(城隍庙)游

清徐尧城村(尧庙)、徐沟(城隍庙)游

清徐尧城村(尧庙)、徐沟(城隍庙)游

清徐尧城村(尧庙)、徐沟(城隍庙)游
叩门砖
清徐尧城村(尧庙)、徐沟(城隍庙)游

清徐尧城村(尧庙)、徐沟(城隍庙)游
帝尧殿内无梁顶
清徐尧城村(尧庙)、徐沟(城隍庙)游

清徐尧城村(尧庙)、徐沟(城隍庙)游
观音殿
清徐尧城村(尧庙)、徐沟(城隍庙)游
尧舜禹圣母殿
清徐尧城村(尧庙)、徐沟(城隍庙)游

清徐尧城村(尧庙)、徐沟(城隍庙)游

清徐尧城村(尧庙)、徐沟(城隍庙)游
殿内梁上捐赠记载
清徐尧城村(尧庙)、徐沟(城隍庙)游
保留下的古画
清徐尧城村(尧庙)、徐沟(城隍庙)游

清徐尧城村(尧庙)、徐沟(城隍庙)游

清徐尧城村(尧庙)、徐沟(城隍庙)游

清徐尧城村(尧庙)、徐沟(城隍庙)游

清徐尧城村(尧庙)、徐沟(城隍庙)游

清徐尧城村(尧庙)、徐沟(城隍庙)游

清徐尧城村(尧庙)、徐沟(城隍庙)游
古壁画
清徐尧城村(尧庙)、徐沟(城隍庙)游

清徐尧城村(尧庙)、徐沟(城隍庙)游

清徐尧城村(尧庙)、徐沟(城隍庙)游

清徐尧城村(尧庙)、徐沟(城隍庙)游

清徐尧城村(尧庙)、徐沟(城隍庙)游

清徐尧城村(尧庙)、徐沟(城隍庙)游

清徐尧城村(尧庙)、徐沟(城隍庙)游

清徐尧城村(尧庙)、徐沟(城隍庙)游
古戏台
清徐尧城村(尧庙)、徐沟(城隍庙)游

清徐尧城村(尧庙)、徐沟(城隍庙)游

清徐尧城村(尧庙)、徐沟(城隍庙)游

清徐尧城村(尧庙)、徐沟(城隍庙)游

清徐尧城村(尧庙)、徐沟(城隍庙)游

清徐尧城村(尧庙)、徐沟(城隍庙)游

清徐尧城村(尧庙)、徐沟(城隍庙)游

清徐尧城村(尧庙)、徐沟(城隍庙)游
古戏台侧影
清徐尧城村(尧庙)、徐沟(城隍庙)游

清徐尧城村(尧庙)、徐沟(城隍庙)游

清徐尧城村(尧庙)、徐沟(城隍庙)游
庙内发现一只可怜的小猫咪
清徐尧城村(尧庙)、徐沟(城隍庙)游
徐沟的城隍庙外景
清徐尧城村(尧庙)、徐沟(城隍庙)游
照壁彩龙清徐尧城村(尧庙)、徐沟(城隍庙)游
门洞
清徐尧城村(尧庙)、徐沟(城隍庙)游
西霞楼内景
清徐尧城村(尧庙)、徐沟(城隍庙)游
文庙的部分建筑
清徐尧城村(尧庙)、徐沟(城隍庙)游

清徐尧城村(尧庙)、徐沟(城隍庙)游

清徐尧城村(尧庙)、徐沟(城隍庙)游

清徐尧城村(尧庙)、徐沟(城隍庙)游
城隍庙外西侧水潭

清徐尧城村(尧庙)、徐沟(城隍庙)游

清徐尧城村(尧庙)、徐沟(城隍庙)游

清徐尧城村(尧庙)、徐沟(城隍庙)游

清徐尧城村(尧庙)、徐沟(城隍庙)游

清徐尧城村(尧庙)、徐沟(城隍庙)游

清徐尧城村(尧庙)、徐沟(城隍庙)游

清徐尧城村(尧庙)、徐沟(城隍庙)游

清徐尧城村(尧庙)、徐沟(城隍庙)游

清徐尧城村(尧庙)、徐沟(城隍庙)游

清徐尧城村(尧庙)、徐沟(城隍庙)游

清徐尧城村(尧庙)、徐沟(城隍庙)游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前一篇:秋获的季节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