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谷范村镇(东阁、园智寺)、石亩水库、西仉、上安村


标签:
旅游 |
第一站世外桃源石亩水库。有的人或景,偶尔一见,就难于割舍,时时惦念,我是前年10月份来过一次,时间仓促,但深秋的湖水,静的让人窒息,那份寂静,甜美的感觉,久久不能忘怀。今天又是相同时段,还想重温旧感。太谷县范村镇石亩村位于太谷县范村镇东北7.5公里处,地处榆次、榆社、太谷三县区交界处,津水河从村南蜿蜒流过,石亩水库沿河道而建,静静地守在村庄南畔。
进入石亩村
沿途
造型奇特的土林土峰
实木水闸河道
静静的湖水
倒影
芦花飘曳
水鸭
石亩古戏台
戏台额扁
悠闲的垂钓
榆次徒步的队伍,从庄子-上黄彩-山里到石亩
羊肠小道
铁路弯弯
第二站范村(东阁、园智寺)。早在唐代,地处太谷东山谷口的范村古镇已初具规模,明清步入兴盛,成为连接晋中平川与东山各县的重要商业贸易集镇和战略要地,也是太谷、榆次、乃至省府太原与东山。范村原名康乐庄,村民以“康党戴周庞”姓氏为主。明洪武二年,范从善从洪洞迁移康乐庄(范氏先人由山东范县迁移山西洪洞县)商人们不辞劳苦,跋涉几百里山路,来到山川交界的范村便打尖歇脚,打问买卖行情,然后再将货物运往各地,于是范村便逐步繁盛起来。后来,一些行商干脆就在范村盖起商铺,做起了坐商生意,他们收购山货,批发川货,古镇很快便成为了繁荣的贸易集散地,被人们称为“山川码头”。
圆智寺在明代,经古镇富商范朝引的主持修葺和扩建,规模愈加宏敞,香火愈加旺盛,成为一方名刹。特别是圆智寺的戏台别具风格,全国罕见。戏台为歇山二重顶,木铆鞘结构,拱楦,挑檐长伸达6米,工艺十分精湛。戏台左右建有高大的回音壁,唱戏时,声音能传出很远。范村古镇的公共建筑除东阁、西阁、北阁外,到清末已建有魁星阁、文昌阁、东岳楼、西岳楼、南岳楼、北岳楼、大牌楼、财神庙(有戏台)、白衣庵(有戏台)、龙王庙、五岳庙、姑姑庵、大钟楼、范家大祠堂以及72座三官庙,范村即设南北两寨,镇周筑土为城,设六门,门上建哨楼。
范村观音庙
东阁附近东岳楼
东阁
东阁重修碑记
站在东阁二层俯视全镇
可爱的孩子们希望能留个影
三教阁
三教阁洞南街道
古槐
东阁南侧
园智寺
进入园智寺
新修的接引殿
这里的天真好
园智寺内的古楸树
一进院韦驮殿
第三站孟母故里西仉村。仉村距离太谷县城大约70华里。它位于太谷县范村镇的北边。102省道有路标可拐入。因为对孟母的崇拜,她是古代“亚圣”孟子的母亲、因为她教子有方名垂千古。孟子是战国时期,著名的思想家。他继承并发展了孔子的思想。其思想一个是“仁政”学说、性善说、义利观、他提出:“民贵君轻”、“养浩然之气、先义后利、舍生取义”、“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人格精神。进入村子,村子主街北端是新修的三官庙,对应街道一端是古戏台,在戏台附近有两位老人在嗮太阳,看我这样一位外人咨询,也就打开话匣子,滔滔不绝地讲诉其这里的历史,抗日期间,八路军要木料,村民们拆掉古庙和附近的老槐树,反正老人没牙,耳朵背,再加上方言,我几乎听不懂,但出于礼貌还是认真在听。古戏台清顺治年代修建,历经数百年。古老的槐树虽然有断肢,但依然又高又大。这就是孟母仉氏的出生地。相信在历史的年轮里,已经几千年,它的悠雅,它的美名将和孟母一样千秋万代!从西仉村沿柏油路可到上安村。
第四站文尚古韵上安村。村子呈南北走向,北靠土崖,南临津水河,是典型的黄土丘陵地貌。从现存的古老建筑和村中古树推断,上安村的历史至少在千年以上。古时的上安,全村人基本上都姓牛。明末清初,上安村发展到1000余户,5000多口人。牛氏家族可谓人丁兴旺,人才辈出。根据村中的老人口传和遗存的残碑考证:其中著名的有帝王师牛先年(人称先年公)、有清康熙年间任都察御史并主持重修永宁寺和清雍正年间被封为“扼威大夫”(其夫人被雍正皇帝封为“诰命夫人”)的高官以及“一门三阁老”等显赫门第。特别是清乾隆七年的武进士牛天畀,当地无人不知。另外,清代上安的牛氏族人在外任知州、知府、知县者更是众多。这些有着大大小小功名的牛氏族人,往往在他们去世后,都要魂归故里。遗憾的是,他们的墓碑和墓志铭在“文革”期间大都遭到损坏或用来拦河造地,淤在了津水河深处。上安村的历史人物已经成为过去,但却留下了富丽堂皇的民居建筑。值得我们赞叹的是,上安村的院落基本上都是楼院,说明当初的上安村住户基本上都很富足,再加上人口众多,所以人们就建造了气势恢宏的楼院。而且,由于上安牛氏先人大都在外为官,见多识广,他们荟萃了全国各地的建筑风格并结合北方气候特点,建起了一座座各具特色,绝无雷同深宅大院。老人们说,上安的楼没有相同样式的,一楼一个样。楼有闷楼、秀楼、窑楼等等,不一而足。如牛天畀提督府东二院,上下二层均是窑洞式,二层窑楼足有现在五层楼之高。如果说该楼是靠土崖而建采取了窑式结构,巧妙地利用了地形的话,那么“转角梯”院的主楼则是平地而建,一层仍是砖砌窑洞(电视剧《刘少奇在延安》在该院拍摄)。该楼一层为三眼砖窑,二层是五间房子,但前墙不用砖砌,使用的是木隔栅,整座楼宏伟高大,坚固耐用,砖雕精美,堪称古建筑艺术珍品。在村东南角的地方,有个院子叫洞儿院,不说它的偏院、院外院,单说它的主院,其规模之大,房屋之多,在全村可排第一号。这个院坐北朝南,正北是五间二层楼,也是下窑上房,样式与“转角梯”院的主楼又有不同,东西房各有九间,三进院,院门的门楼砖雕和木雕异常精美。人们走进该院,犹如走进宫殿一样,让你不知庭院深几许。另外,上安的大院都有“堂号”,如晋圆堂、圣仙堂以及碑楼院、旗杆院等。我们知道,在中国封建朝代,如果没有相当一级的高官,是没有资格建旗杆院的。上安村古时的院落大都为四合院,为二进院,正面是楼房,有的院里还建有两座楼。据村里上年纪的人回忆,那时每家都有主院、偏院、房房院(子女读书的院子)、下人院、场院、祠堂院等,个个规模宏大,功能齐全。每座楼、每个院都有门楼,二进院则还有牌楼,至于大牌楼、廊檐、照壁、月门、花墙比比皆是。在上安的历史上,提督牛天畀的官职并不算最高,所以他家的提督府只能建在半山坡上。
其中建于雍正三年的“三益楼”,也称过街戏台,至今已有285年的历史了。过街戏台设计精巧,前有四根木柱,中间是四根木柱与隔栅,后面砌有砖墙,内也有四根顶柱。整个戏台房顶就是由这12根木柱支撑着。唱戏时,搭起台板,不唱戏时,拿掉台板就是大路,堪称古戏台之精品。
上安村的“瞭兵台”,坐落在村北的一个土疙瘩上,上面曾建有瞭兵台一座,台高三十多米,内用夯土填充,外用砖墙加固。台顶东西方各建有三间房子,南北是围墙垛口,十分坚固,乃是一处军事设施。今天,瞭兵台只剩下土夯的基座了。除“瞭兵台”外,上安村还曾建有六道村门。村东是东门,砖砌结构,门上是三官庙;村南有两道门,第一道门有吊桥。
出村北有三道门,第一道、第二道门都是砖砌结构。第一道门上建有佛爷庙,佛爷庙的西侧是尼姑庵;第二道门上是垛口。据村里的老人们讲:古时村门都有专人看守,每到夜晚村门一关闭,任何人无法进出。可以设想,当兵荒马乱、土匪出没时,上安村是防御功能极强的堡垒。
上安古村落的两处水利工程——翻井。翻井的结构和原理是:在雨水冲刷后形成的沟边,用石头、白灰砌一井桶,井桶直伸沟底,井桶底还要低于沟底平面,并用石头、白灰硬化,当雨水从井口直泻而下时,硬化了的井底既不会被雨水冲坏,还能缓冲雨水的冲击力,保护
沟底的黄土不被冲走。井桶外用黄土、白灰混合后夯实,做成了外包装,乍一看有如天然形成一般。现今仍然在使用的翻井是清代顺治十一年重修的,井深50米,井桶直径约3米,井桶上面用条石砌成平台,上立一大石碑,记载着修建翻井的情况。重修后的翻井距今已有
373年了,除井口处人为损坏外,依旧十分坚固。373年前重修,它最初的建筑年代应该更早。第二处是在村中南门的第二道门旁边,该翻井的顶部建有娘娘庙,也称白衣庵。村中现保存着一座石碑,此碑上镌刻着《重修白衣庵序》,时间是“大清乾隆元年岁次丙辰四月即旦”。当初修建翻井的目的,主要是防止雨水冲毁村庄,遏制水土流失,再加上村中用大鹅卵石硬化的道路和排水系统,使地处黄土丘陵的上安村免受雨水洪涝的冲刷,巍然屹立千百年。
山沟沟
翻井碑
站在翻井俯视身下万丈
进入上安村
瞭兵台
二门洞
卵石铺地
进入村庄
残破的院落
依稀的辉煌
大门
古戏台
村广场
休闲的村民
出村的道路
门洞碑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