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曲泥屯骑游-杨家井(白云寺、古井)、傅家窑(武侯祠、戏台)、西沟(白云寺)、松树(关帝庙)、伽


阳曲泥屯骑游-杨家井(白云寺、古井)、傅家窑(武侯祠、戏台)、西沟(白云寺)、松树(关帝庙)、伽东(汉龙寺)、西思(古堡遗址、白银翠故居)、南路(天王寺)、北路(龙王庙)
磨水山白云寺
站在白云寺下望杨家井
白云寺主殿
重修碑记
往东沿沟的小道
沟对面的关帝庙
坐落在土梁之上
豁口登上关帝庙的小道
站在关帝庙远眺白云寺
关帝庙东侧沟底杨家老井
延绵的沟壑
出村沿新修的道路通往泥屯,途径傅家窑村,在村主街突然一座很古老的建筑呈现眼前,临近一看是武侯祠(卧龙庙),在太原好像供奉诸葛亮的庙还真很少,这对我来说是第一次,成都武侯祠是全国有名的,毕竟当时蜀国建在那,几千公里的太原杨家井也这么一座庙很是惊叹。此祠临街石砌台,戏台背靠主街,两侧为钟鼓楼,地面卵石规则铺地,很多柱基,俨然以前是一座规模不小的寺庙。在村主街南段保留一座关帝庙戏台,据村中老人说原建在戏台的北侧,下面是石砌洞门,二层为关帝庙,后因为戏台扩大,拆掉关帝庙,把大石块搬迁到戏台,戏台附近也有些老院落,老人们误以为我们是考古的,希望我们能对自家的院子给予推测年代,并在门口留下倩影。傅家窑的老人们很热心,对古迹也很感兴趣,也许是对历史文化的喜好,或者对故土的眷恋,渴望了解村中古迹或者说对阳曲甚至中国五千年历史文化的求知,一位王怀仁老人(我猜测是位教师)对古庙宇很感兴趣,不断希望我们能帮他查一下中国寺庙的始建年代(洪水滔天是什么时代),我不敢说能完成重任,但我会努力帮这个忙,也是增长自己历史文化知识的一次学习。
武侯祠
鼓楼
戏台背后印有文革时期的口号
主殿
重修碑记
算是戏台
卵石铺地
石砌台基
好像是一只啄木鸟
村南一座关帝庙戏台
继续往东很快就到了西沟村。在村东头一座看起来不一般,不像住户的院落,走近确是一庙,主殿刚重修好,偏殿还比较破烂,据村民说,是白云寺(网上又有叫龙王庙)西山半腰有个白云洞和这个庙对应,地图上好像山里确有白云洞的。村里还有比较小的关帝庙和五道庙,进村前看到村里有棵巨大的古树,可惜没能找到。村里一老人对山地车很感兴趣,骑了一下感觉很好,一个劲地夸。
西沟继续往东到了松树村,村中一座关帝庙,感觉村子由企业入驻,靠近泥屯镇。村中央有座关帝庙,大门紧锁,有几个孩子骑着车子绕圈子玩,村中也有老院落,但特点不明显。
西沟向东一出村子紧邻泥屯镇,一上午的骑行似乎有点饿,在镇上,饭店真还不多。在一家小饭店坐定,点了一盘凉菜,一个过油肉,浇面。和老板攀谈,老板很健谈,过去在企业跑业务走遍全国。据老板说现在饭店不好干,流动人少,过去附近有企业,现在好像也倒闭了。他因为是在自己家开饭店,没房租,不会亏,隔壁自家一部分门面也租出去了,生活没问题。说起农民,他说农民尤其北方或者说太原北面的农民真可怜,虽然政策好,他们能吃饱,他们不用像过去逼着下地繁重农活,生活好像温饱,实际上他们满足的标注很低。早晨吃上小米焖饭就很满足,因为是绿色食品,实际上这反映北方农民善于满足,不愿奋斗,故土难离的一种秉性。在太原,南郊就比北面发展好,一来地势平坦,二来政策发展方向,三来是不是农民发展思想活跃。我在想只要政策导向,一个政策就可以发展起来,不过说句自私的话,北面的发展我希望能慢点,因为发展快的模式大多数是搞企业,弄的农村不农村,相反会丢失掉肥沃的土地,有的破坏严重,污染严重,使我们这些骑游者很难找到一片净土。
饭后我们很快前往伽东村,伽东村东侧是小伽东村,伽东村我是第二次前来,第一次无功而返,这一次我发现了古堡遗址和汉龙寺,这一带的古堡基本上是石砌门洞和墙,汉龙寺也是青砖和石券窑洞。汉龙寺为一进院,过去可能做过学校,现学校已搬至对面。
伽东过去也有村堡这是石砌堡门洞
洞口石狮子的风化可看出年代的久远
门洞额扁中和门
门洞石刻记载
汉龙寺内壁画
主殿有教育的文字
主殿梁上依稀可见画工
废弃的柱基
偏殿
汉龙寺外景
最北的思西村,据说是泥屯最大的村子有三千人之多。一条主街贯穿东西,在东侧有座过去的堡子,堡子基本上是石砌围墙和堡门洞,可惜现在只留下一个门洞,不过附近也有一些石砌的院落也很有特点,在主街剧场附近有座院落据说是白银翠故居,这位大娘曾经在解放前留养过洪学智之女,解放后才返回北京。今天这个院子是他媳妇所住,村民说媳妇正在商店,我们也不好打搅,故没前往。
村中老院
思西的古堡门洞
主街道沿途石砌墙
残破的石窑
温顺的大白狗
一览村子
两只小毛驴
石堡内景
出北门石洞
门洞碑刻
白银翠故居
在返回的路上在白家社村拐入,前往南路村,这是我第二次前来。途中路径一四合水库,现在也干涸无水,可见现在山西的缺水现象。南路村一进村就是红墙碧瓦,走近看出是天王寺,外面广场塑一观音石像。庙的院落不小,可惜门锁不能进入。沿村中街道出北口,翻过几道土沟土梁,终于来到北路村,站在梁上,极目全村,无不感慨,阳曲人民基本上就居住在着千沟万壑之中,不畏千辛建起一座座温馨的小院。在村东侧梁上有座庙据村民说叫大寺庙,庙中几乎全毁,庙跟前立一碑,但字迹不清。有几个孩子感兴趣自行车,紧跟我们,还为我们做向导,奔跑在沟壑山坡之中,看着他们天真浪漫的情景,真感觉就像我们的童年时期,无忧无虑,感慨现在城市孩子的辛苦,这样一种教育制度,失去孩子应有的童真。
南路村口天王寺
北路出来一路往北,沿土路翻过两道沟就可看到北路村。
站在梁上一望北路全景
即将日落西山
梁上的村庄
大寺庙的出现
残破的大殿
远眺龙王庙
大寺庙的石碑
碑记不清
三个可爱的孩子
龙王庙坐落在一土基上
孩子们就想一骑
重修碑记
龙王庙内壁画
好奇的孩子们
在村西有座龙王庙,庙虽破,但主殿还保留的不错,爬上高高的土基,庙宇的古朴和沧桑尽现。据说日本人曾经住过庙里,站在高处望着下面村庄以及这几个孩子门围绕自行车的喜悦,一种难于表达的心情,离开村子时,我告诉孩子们他们的照片我会放到网上,只要上网就能看到。等我们骑上车时,他们异口同声地喊出,再见,并向沟里投出数枚石块,似乎像是告别的礼炮,表达致敬。
资料故事传说:(1)
北宋年间,“北地人”连年进犯中原。杨六郎奉命镇守三关口,天门关正是三关中的一关。
这年,天大旱,天门关方圆几十里,河道干涸,寸草不长。镇守边关的宋军将士想吃水,还得到百里以外的太山里挑,即使挑回一点点水,也远远不够成千上万的将士吃。这就为镇守边关带来了很大困难。杨六郎每日在大帐里愁得团团转。忽然,他的战马嘶鸣,扯疆弹蹄不停地在圈内转圈儿。他以为马饿,便叫马弁给马添草料,谁知马依然不安身。六郎一想,兴许多日不打仗,马想出去溜溜。于是他披挂上马,出了大营。一出营门马长啸一声,向东北方向飞奔而去。跑出五里多,来到一个小村旁才停了下来。那么低着头,扇动着鼻孔,不停的在闻寻,当升到一个乱石堆旁时,马猛的停下来。前蹄不停的向下刨。忽听“哧”地一声,冒出一股清粼粼的泉水。杨六郎十分高兴,拍着马头说:“好家伙,你可救活了我一军人呀!”
后来人们把这泉叫“马刨泉”,附近这个小山村叫杨家井。
太原府北有座磨水山,山上有个白云洞,缕缕白云笑抽不尽的玉帛从洞中飘出,周山环绕。白云洞侧有座观音庙。相传观音菩萨很灵,能保佑人们逢凶化吉,遇难呈祥。磨水山因此而知名。前来求神拜佛的人络绎不绝。
磨水山下,有个村子叫杨家井,当年北宋名将杨六郎在此处镇守天门关时,他的马在村边上刨出一口井来,杨家井就由此而得名。当年杨家井有一户人家,家中只有母子二人。儿子宋旺,憨厚踏实,对母亲十分孝顺。十八岁了,虽长的身小力薄,却聪明精干。宋旺每天在磨水山中打柴,然后挑到集市上去卖,再买米回家下锅,天天如此。母子俩相依为命,与世无争,生活倒也过得去。
一个盛夏的中午,宋旺打了柴正准备回家,忽然天空乌云密布,雷声大作,铜钱大的雨点儿顿时从天而降。宋旺担着柴,很快来到观音堂里避雨。宋旺心想,“这一场雨,大山里的,刚才全给淋湿了,明天可拿什么去卖呀?”想着想着,一阵倦意向他袭来,他便倚着门框打起了盹儿。不知过了多久,他忽然听到有人喊他的名字,睁眼看时,雨还在下着,是处理一个人的影子也不见。他刚合上眼,喊他的声音又来了:“宋旺!宋旺!你莫睁眼……”这次他可确实听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