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兴村(白龙庙、六郎寨)、史家庄(帖木儿古塔)、小直峪(不二寺塔)杨家掌(双人石、灾难碑)


标签:
旅游 |
杨兴村(白龙庙、六郎寨遗址)、史家庄(三古塔)、水头村(古戏台)、鄯都村(老爷庙)、大直峪村、小直峪村(不二寺塔)、下安村(清凉寺)、阳曲烈士陵园、北家庄(能仁寺)、杨家掌村等
今天杨兴沟是我前些日子就想好了的目标,这一目标一直以来都想着哪天来实现。一听到到骑友前往,就加重我的想法。本周终于决定前往。看着骑友们的博客,稍微做了地图标记。我的行程是从二电厂权新线到泥屯,再向东拐入东黄线,东黄线我前段时间已走过,也不太陌生,本次决定走此线是由于首先要去下安村以及大直峪、小直峪村,小直峪村有座不二寺塔,这是我第一个目标,途径下安村时看到清凉寺,有些古朴随走近一看,现在的村子本来就人少,清凉寺就显得更加宁静。清凉寺被称为“清凉禅院”,座北向南由东西两条中轴线院落组成,我们第一眼看到的是她的西院,旁边还有一座东院。两院均为二进院落,在关帝殿内的左右山墙上,保存了完整的清代壁画。
下安村出来往北紧邻阳曲县烈士陵园,阳曲县烈士陵园始建于1960年春,原陵园位于县城西南处,安葬着在解放太原战役中牺牲的、来自全国十七个省、市的革命烈士1213名,其中有名烈士675名,无名烈士538名。1988年3月徐向前元帅为陵园题词:“为解放太原而牺牲的烈士永垂不朽”。同年12月被太原市人民政府确定为“太原市革命烈士纪念建筑重点保护单位”。主要是安葬着解放太原战役中牺牲在太原市境内风格梁、虎儿梁等地的烈士,从而形成了主题突出、专一性强的革命烈士纪念地的特色。
继续往北很快就到了大直峪村,村口有座像村门楼的,也像一座什么庙。因没标牌。从东南方向下大坡通往小直峪村,道路随不宽,两边田野倒也宽广。突然在路的西侧发现一塔,敢确定那就是自己的一个目标不二寺塔。不二寺由于不可抗拒的客观因素,1989年将大雄宝殿迁至县城首邑西路74号。留一座八角五级砖塔,高6米。古塔好像维修过。
小直峪村出来,沿路返回往南到达县城,沿108国道往北,到贾城线拐入,太原很多企业进驻阳曲,这里的道路修的非常好,也叫现代大道。在一家大型化工企业门口看见一小饭店,正值中午,进去要了碗面。饭后沿贾城线往北,路径东南洼村(前段时间来过有郭氏宗祠)。北家庄村,看到一古色古香的建筑,随进去,古建筑为能仁寺。建筑时间不详。
骑行这条路感觉不错,始终沿着一条沟杨兴沟,杨兴沟内杨兴河没有一滴水,沟很大,可以想象过去这里的河流状况,快到阴山看到一座大坝阴山水库,可惜水库没水。这条河沟两边分布着很多村庄,他们过去依山傍水,绝美的田园生活。整条沟内村庄很多养牛户。牛儿很自由闲散地吃着草,也经常上柏油路。到水头村,村口有座古戏台。木雕花还是很精湛的。水头村离杨兴村不远了,杨兴乡得名据传说是杨家将休整再度兴盛之地,所以称做“杨兴”,流经整个阳曲的杨兴河就发源于此。杨兴村是此次的最主要的目的地,往村南是南寨的村子,据老乡讲六郎寨就是今南寨,寨门过去有还有门洞上刻字六郎寨,现在早已不存在,就留下一些残垣断壁。继续往南有条小路一直通往山里,当进入大山里时,里面的景色是不曾想到的,青松的浓绿和杨树的发灰互相印衬这一幅壮美的图画。白龙庙就坐落在着景色如画的山坳里。不知为什么今天庙里没看见一个人。白龙庙,就坐落在杨兴村东南3公里处,松柏苍翠的玉泉山环抱。寺庙创建于金代以前,占地1240平方米,有天王殿,尧殿,阎王殿、罗汉殿、白龙圣母殿、钟鼓二楼等古建筑共计15间,庙舍28间,戏台一座,还现存完好石碑20通,其中金碑1通,明碑2通,清碑17通。
冬日的夕阳5点半就下去了,望着即将漆黑的山里,我有些恐惧,赶紧回吧。大亮灯光,加快步伐,如果没灯,绝对的漆黑。两边的树林以及路边的沟底,真是有点担心,路上来时还有些散放的牛,别突然跑出来,撞到怎么办。心里就一个目标灯火辉煌时就到了县城了,就离太原不远了。
下安村
一些老院门
远处红墙碧瓦就是清凉寺
清凉寺的山门及照壁
陵园内
大直峪村口
一座像庙的村门洞建筑
大直峪村街道
去往小直峪村的路上土梁像城堡
不二寺塔
精美的砖刻
小直峪村残破的戏台
戏台对面曾经村党校
北家庄
能仁寺
寺内破旧的房子
寺内
通往卷子村的路
村子上面的土墙
路上
阴山水库大坝
坝内无水
道路始终在杨兴沟旁
路边村子石头砌门洞
水头村戏台
木雕花
杨兴村通往山里白龙庙
松树还是那样的青绿
沙棘的馋人
山顶俯视深沟
很美的自然森林
路边到处是奶牛
白龙庙的出现
庙前戏台
白龙庙还在维修中
很多重建石碑记
二进院
杨兴村南南寨(六郎寨寨墙遗址)
这个地方曾经有寨门
这里依然能看到很多古建筑
庙内
鄯都村街景
通往史家庄
进村
帖木耳塔
发现盗洞
砖雕和碑记
史家庄门洞
杨家掌村口
村广场
山顶像一睡人头(我的想象)
像一乌龟
不知道这是不是双人石
2014年元月3日专程杨家掌村
上次杨兴河之行,由于时间关系,没能完成杨家掌的任务,今天目标就是杨家掌村。在杨家掌村口看见放牛的两人,都很惊奇地问你咋知道的,不过听说我是游玩,很热心给我指点位置。大路上有一块地面很像水泥地,近前才看出,不是水泥地,是青石坂,石坂路靠山崖处,先是看见刻着手形和脚形,然后就看见了一首完完整整的诗,作于八十多年前的1924年。石坂上有刻手形和脚形,然后就看见了一首完完整整的诗,作于八十多年前的1924年。全文如下:
民国十三年五月,熙熙赶会来,攘攘赶会去,我一赶会人,鸿爪空留记,人生如赶会,会散各西东,剩有不朽日,返照满山红,社会成万恶,举国竟若狂,可叹五社主,社会还改良,单丝不成线,孤树难为林,结我大国体,始慰济同心,杨兴镇延墩(墩字是耳字旁)坡王志昂题石。
双人石从路边(漫水道)视线开阔就可以看到,远山峰顶上有"两块石若人"。从杨家掌村可以走到双人石位置,在路北侧沟底靠山崖处,一堆大青石犹如从山上滚下来。走近细看才能看到石刻-刻难石,其实我上次也到过此,只不过天晚看不清。近前读后颇为惊心,原来,石上刻的是清朝发生的大旱和大疫。当地人称为之"刻难石"。开辟至清有道年,君正臣忠民自安,光绪三年天下旱,次年米贵价三千,平蒲汾南人相食,到处饿尸无人埯,好女卖□三两吊,平常不值一文□,灾异:□年山西人大疫,死者十中有二三,太后发□数十万,赈济廉臣曾国藩,四年雨多不愿□,处处□□□□□,九月九日三尺雪,禾埋十八见晴天,人行好事多忠孝,否去泰来好世间 多种五谷要修积。此文字整理来源前人博客。
远处山峰上两个小人就为双人石
刻难石
远看像滚下来的山石,临近细看才可看出
双人石远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