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重访赤桥村、兰若寺

(2013-11-30 17:29:05)

    去年我就去过赤桥村和兰若寺,记得是夏季,我骑行公路车,本想去晋祠,但路边的指路牌,引起我的关注,第一次走进赤桥村和兰若寺。当时给我的感觉就是古村中古树多,兰若寺修建的规模很大。最近电视台古城寻宝节目播放了赤桥古村,再次勾起了我的想法,今天我要再访。

    早上9点我才跨上自行车,因为冬季穿的比较厚,骑行不快。沿滨河东路直达晋祠全程约29公里,路上雾霾不是很清晰,1个多小时后到达赤桥村。最先进入眼帘的就是参天大树,经晋阳文化民间研究会专家确认,赤桥村六株古槐被确定为传承了数百年的"社树",有的树龄已达千年以上。赤桥村是一座有千年历史的古村,著名的豫让刺赵等历史故事就发生在这里。住房可能经过几十年上百年就得翻新,所以能保留下来的老宅院老建筑很少,但古树没变,依然屹立,见证历史变迁。

    赤桥的来历:豫让刺赵襄子《史记》卷八十六《刺客列传》第二十六记载着的士为知己者死的典故。豫让是晋国人,他最先投奔的是范氏,又改投中行氏,可是都不受重视,
后找到了晋国当时实力最强大的家族--智氏的掌门人,智伯。智伯很尊敬他,重用他,一个可以为之效命的主人。智伯是很有能力,在他联合韩氏,魏氏,讨伐赵襄子的战争中,被出卖,付出了生命,乃至家族的代价。韩赵魏瓜分了智伯的土地,晋国只剩下了三个卿。赵襄子和智伯仇恨最深,他把智伯的头盖骨漆成了酒杯,每次宴请宾客都拿出来,表示对智伯仇恨和羞辱。豫让,逃到了山里,他发誓要为自己的知己的主人报仇雪恨。他说出了那句流传千古的名言:士为知己者死,女为阅己者容。 他化装成了一个服刑的人到赵襄子家去清理厕所,怀里藏着匕首准备在赵襄子如厕时候刺杀他。赵襄子眼光狠毒,一眼就觉得这个人很可疑,于是就叫人把豫让抓起来,豫让坦白的对赵襄子说我就是为智伯报仇来了。赵襄子说了:这个人是一个义士,我只好避开他好了,况且,智伯没有后代了,他作为一个家臣想给主人报仇,真是天下的贤人啊,于是就把豫让释放了。赵襄子这么做一来是感动于豫让的忠义,执著的豫让,为了继续报仇,他残忍的用漆涂满子的身体,改变自己的容貌,吞下火炭使自己的嗓子变哑,还来到街头行乞,连他的妻子都没认出他来。只是他的一个好友认出了他,好友吃惊的问:你不是豫让吗? 豫让说我是。好友非常伤心地哭着对他说:以你的才华,如果投靠赵襄子的话,他一定会重用你,而靠近了他,再杀他,不是很容易的吗,不正是你想要得吗? 。可是忠义的豫让说既然已经作了别人的臣下,却是为了杀了他,是怀着二心来侍奉主公的。让我这么做,非常难以做这种事!(极难耳),我之所以这么做,是为了让后世那些怀着二心侍奉主公的人感到羞愧。不久,赵襄子外出,豫让藏在了必经的一座桥下。马车到了桥上,马就惊了,赵襄子一见马受惊,就说一定是豫让来了,于是赵襄子责备豫让说:你不也是也曾经做过范家,中行家的臣子吗?智伯把他们都消灭了你不为他们报仇,反而投靠了智伯。现在智伯也已经死了,您唯独这么执著的为他报仇是为了什么呢?智伯,用对待国士的心来对我,我所以要用国士的行动来剥报答他。赵襄子被深深的感动了,他长长叹息继而哭了,豫子啊!您对于智伯,已经尽到责任了,您的名也成就了,我赦免了你,也足够了。您既然按照自己的意愿行事,我不会再释放你了。于是命令兵士围住了豫让。豫让说:臣听说明主不会掩人之美,而忠臣有为了名节去死的道义,上次君已经赦免了我,天下没有人不称赞君的贤德。臣您允许您让我刺您的衣服,表示我报仇的意愿,则死而无恨。我不敢有别的奢望,我可以破开我的心腹来发誓。赵襄子为他的大义感动了,让人拿着自己的外套给豫让,起身刺了衣服三剑,然后平静得说:我可以到底下去见智伯了!说完,伏剑自尽。豫让死那一天,赵国的志士为他痛苦的哭泣!

    村中的道路正是在古驿道上建起来的。古驿道,也称官道。最早是赵襄子由晋阳城通往西郊、晋水之源头与天龙山区的必经之道,历代沿用。而今,已成为赤桥村的主要街道。官道由东向西,全长1000余米,宽处约4米。官道两旁,仍保留着明清时代鳞次栉比的许多建筑,有米面店、肉店、饭店、旅馆、贸易货栈与民宅。有人驻足山颠发现,赤桥村中有用两条历史遗迹清晰地勾勒出来的经纬线:其经线者,古官道也。官道由东北进得村来,纵贯全村后在西南角出得村去;其纬线者,古智伯渠也。智伯渠由东南入得村来,横穿全村后于西北方流向村外。一经一纬交叉的地方,就是那座赤桥的位置。据说赤桥现在地下1米多深,有待挖掘开发。

重访赤桥村、兰若寺重访赤桥村、兰若寺
                                                 赤桥就在此树旁地下埋着
重访赤桥村、兰若寺
赤桥观音庙
重访赤桥村、兰若寺

重访赤桥村、兰若寺

重访赤桥村、兰若寺
观音庙精美的雕花
重访赤桥村、兰若寺

重访赤桥村、兰若寺
横梁上的精美图案

    村中名士——刘大鹏,字友凤,号卧虎山人,别号梦醒子,晚年又号遁世翁,山西太原县(现为太原市晋源区)赤桥村人。 刘大鹏幼年从师受业,23岁毕业于太原县桐封书院,翌年入省城崇修书院学习,为书院山长杨深秀赏识,学识大进,清光绪二十年(1894)刘大鹏同他的大儿子一起中甲午科举人,父子登科中文魁被乡人传为美谈。二十一年、二十四年、二十八年,曾三次进京会试均未中。以怀才不遇,隐居家乡。其间,他曾在山西太谷县南席村票号商人武佑卿家塾中任塾师近20年。1914年回到家乡大原县,任县立小学校长,兼营小煤窑,并种有少量土地。他一生基本上生活在晋中农村,对下层社会生活有较多的接触;在地方上办过不少好事,曾募捐集资修葺晋祠殿宇以及附近道路,兴办过晋水水利,在地方上有相当的名望。光绪三十四年,山西省咨议局成立时,任省咨议局议员,民国建立以后担任过县议会的议长、县教育会副会长、县清查财政公所经理和公款局经理等职务。

重访赤桥村、兰若寺
刘大鹏故居
重访赤桥村、兰若寺

重访赤桥村、兰若寺重访赤桥村、兰若寺
故居院门
重访赤桥村、兰若寺
官道上民居
重访赤桥村、兰若寺

重访赤桥村、兰若寺重访赤桥村、兰若寺

重访赤桥村、兰若寺

重访赤桥村、兰若寺重访赤桥村、兰若寺

重访赤桥村、兰若寺

重访赤桥村、兰若寺

重访赤桥村、兰若寺
李家老院
重访赤桥村、兰若寺重访赤桥村、兰若寺
院内
重访赤桥村、兰若寺

重访赤桥村、兰若寺

重访赤桥村、兰若寺重访赤桥村、兰若寺

重访赤桥村、兰若寺
村中庙宇
重访赤桥村、兰若寺
龙王殿
重访赤桥村、兰若寺
    兰若寺倚山面川而建,景色绝佳。背靠卧虎山,峻岭危崖,排列千仞,山上松柏苍翠,山脚槐柳摇风,雨后的山林间不时逸出轻岚薄雾,如飘带般在山腰盘旋缭绕,这就是赤桥十景之一的“卧虎浮岚”。兰若寺还有“真明禅师知因果”等传说,那些故事中的因果报应虽然神秘而无可稽考,却是告诉人们做人要本本分分行善积德。该寺规模宏大,除主寺外还另有禅院。穿过山门,左右设钟鼓楼,院内首先看到天王殿,再后为大雄宝殿,寺后有洞三穴,内供白衣大士。洞上有飞阁,阁内祀关圣帝君。寺院中配殿厢房众多,供奉许多神佛。因为原来赤桥村人以造草纸为生,配殿中还塑有造纸术的发明者东汉蔡伦神像。“兰若钟声”。每天拂晓,声声远送,韵韵相连,缭绕在晨雾里。清末民国时期的晋阳名士刘大鹏先生有诗赞道:“清声不断遏云峰,古寺冷冷响梵钟。皓月照时仙籁静,碧纱笼处紫烟浓。高僧入定惊栖鹤,闲客参禅制毒龙。敲罢天花庭乱坠,余音飘渺锁孤松。”它的创建时间却是一个谜。清道光六年编撰的《太原县志》上载:“兰若寺在赤桥官道,康熙十一年僧真明建。”距今才300多年,现在寺院里遗存有两株三人合围的古柏树,柏树是生长十分缓慢又很长寿的树种,俗话说:“千年松,万年柏”,种种联系推断,认为兰若寺与该二寺同建于北齐时期是有一定道理的。


重访赤桥村、兰若寺

重访赤桥村、兰若寺
兰若寺新修山门
重访赤桥村、兰若寺

重访赤桥村、兰若寺

重访赤桥村、兰若寺

重访赤桥村、兰若寺
大雄宝殿
重访赤桥村、兰若寺
天王殿
重访赤桥村、兰若寺

重访赤桥村、兰若寺
洞三穴供奉伽蓝重访赤桥村、兰若寺


重访赤桥村、兰若寺
兰若寺西北山上的通天宝佛斋
重访赤桥村、兰若寺重访赤桥村、兰若寺
土地娘娘庙
重访赤桥村、兰若寺重访赤桥村、兰若寺



重访赤桥村、兰若寺

重访赤桥村、兰若寺
站在山上俯瞰兰若寺全景
重访赤桥村、兰若寺
登山的小道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