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曲八景之一蒲淤桥之行

下午4时,一觉醒来,太阳热度稍稍变缓,便决定骑行前往尖草坪区西高庄。沿大同路北上,过西留路,二电厂附件大车多,路况差,尘土飞扬,到兰岗村时,大车少了,空气好些。一路向北过高速西北环桥,到达目的西高庄。村南有座蒲淤石桥,始建于明万历年间,清乾隆五十三年(1788年)重修,中孔上楔龟头,有石碣,刻“蒲淤桥”及题记。它是阳兴河一条支流( 系季节河)上的一座石拱桥,为南北走向的三孔拱桥,高约4米,宽约5.7米,长约23米,桥身中洞上顶处东侧凸出一个龟头,桥西侧中部露出龟尾,龟盖在桥的中央处,自古称为“一鳖担三孔”。龟头下有石刻牌匾,上面写着“蒲淤桥”三个大字,前有修建时落款题记,因年久雨淋日晒模糊不清。就这样一座普通的古桥,却有着许多美丽的传说和故事。
传说在古时因兰岗村卧龙岗土梁挡住流水,这里曾经是一片汪洋的海子。四周蒲草和其它杂草十分茂盛,西岸多为淤泥,途径的百姓在泥水滩上行走时偶尔会发生因为深陷淤泥而不能自拔,真是哭黄天也没用。尽管附近的百姓千方百计、想方设法造桥补路,但没见一点成效。因当地是红土胶泥,经过水浸基础变软,挖上一天都不见底,真有挖不败的泥湖湖,今天挖一尺,明天长二尺。有一天,大家又在深挖桥的基础,天空突然阴云密布,一股旋风吹来,出现一位身穿白衣的长胡子老人,他弯腰作仪感谢大家:“你们辛苦了”。百姓有些不解:“辛苦顶啥用,再辛苦也建不起桥。”老人便斩钉截铁的说:“只要你们有信心,有决心,没有办不成的事,困难是暂时的,一定能建成,我虽然老了还有志气!还有句话叫做心想事成,我来助你们一臂之力”。边说边解开衣扣脱去上衣,将衣服铺到挖下的根基上,地基立刻就变硬了,大家看的神乎其神,都伸出大拇指说:“不简单,真是了不起!”,老人告诉大家,“因此地盛产蒲草,又是泥河水挡道,要建就建一座一龟三孔的蒲淤桥 ... ”,大家正出神地听老者讲话,却又刮来一阵黄土漫天的旋风,老人不见了,一座青石见线的龟盖桥却腾空建成。
就在当晚,乾隆皇帝在宫中做了个梦,梦见我省的晋阳湖水势浩大,湖北面有一座桥,十分壮观。桥上刻着“蒲淤桥”三个金光闪闪的大字,近前一数,竟有一百零三孔。乾隆不由赞道:“山西晋阳湖,竟有如此大桥,罕见也”。一觉醒来,却是南柯一梦。上早朝时,乾隆和群臣说起此事,大臣们都趋附说是瑞祥之兆。其中一位山西籍的大臣随机奏道,晋阳湖北卧龙岗下,果有此桥,确是“一鳖担三孔”。他巧妙地利用土话谐音,说成了“一百单三孔”。乾隆听了,自是欢喜,还说要亲自去看看。这时,大臣孙家淦忙掩饰奏道:“
眼下国事繁忙,到晋阳湖路途遥远,不若让臣去绘图一张”,万岁应允。过些时日,孙便根据梦中所见的样子将图绘上。乾隆见了,龙心大悦,并颁旨将蒲淤桥载入清史
为了抱答老人的恩意,村民在此还建了一座庙,立了一个碑,而石碑慢慢地变成了透明的晶体石碑,碑上还能映照到在河里自在游动的鱼。不知何时,此碑失盗。亦说此处曾有泉喷涌,险成泽国。村民们合力铸了一口大铁锅,方才扣住。于是筑桥时便在大孔上雕刻了一个鳖头,拱形桥便似铁锅扣着水。民间还流传着与唐僧西天取经有关的传说。古桥因年久失修,破坏严重,特别是由于电厂灰糊倾倒,致使灰泥淤积两米多深。西高庄村委在1994年进行了一次较为彻底的维修,还再桥的两侧修建了栏板,整修了桥面,石桥基本恢复了原貌。这座小桥被列入古阳曲八景之一,称为“蒲淤石桥” ,也是草坪区首批重点文物之一。
西高庄出来,继续往北到泥屯,本打算从泥屯要到东关,从东关沿康西路返回。在泥屯往东关路段正在修路,故原路返回。途中在游了泥屯白社村惠庵寺和中兵村徘徊寺。从宇文村下薛村绕道新兰路,再从金沙滩插入到滨河东路,回家全程74公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