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论文浅谈家园沟通有效途径和方法的研究

(2018-12-24 18:38:18)

浅谈家园沟通有效途径和方法的研究

未央区佳乐幼儿园   作者:杨佳

内容摘要《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指出:"家庭是幼儿园重要的合作伙伴,应本着尊重、平等、合作的原则,争取家长的理解、支持和主动参与,并积极支持、帮助家长提高教育能力。"可见,家园合作是幼儿园搞好各项工作,促进幼儿全面发展的有效途径。但是由于教师与家长角色地位不同,文化修养不同,教育观念与方法不同,在教育幼儿的问题上存在很多不一致,因此探索家园有效沟通的途径和方法十分重要和必要。

【关键词】沟通 平等合作 真诚友善

【正文】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没有家庭教育的学校教育和没有学校教育的家庭教育都不可能完成培养人的这一极其细微而复杂的任务”。良好的家园关系表现为教师和家长之间关系和谐、平等、理解、合作,也意味着家庭和幼儿园在教育孩子的问题上步伐一致、达成共识。家园有效沟通,是教师和家长在日常互动的过程中一点一滴积累的结果,其核心环节是家园教育观念达成一致后真正地落实到指导孩子的教育行动上。但从当前幼儿教育的现状来看,家园沟通过程中还存在着一定的问题,需要进行深入的研究和探讨,并找到有效途径和方法,为孩子们的健康成长奠定基础。

一.理解信任家长,用心建立家园交流的基础。

家长都很爱自己的孩子,对孩子的未来充满了憧憬,相信他的孩子会越来越能干。因为有爱,即使孩子长得丑,他也认为很可爱。孩子成长过程中的一丁点儿进步,都会被爱心倍加的家长无限放大——那是孩子越来越聪明的表现。家长的期望在起著美化孩子的作用(有时也难免会把孩子的缺点掩盖掉)。

家长与他人交流的一个永恒话题就是孩子,而且很爱把孩子的优点、可爱之处向他人玄耀。 可见,孩子的优点才是老师与家长交流的基础。教师要善于建立这个交流基础,要向家长那样从内心深处相信他的孩子会越来越能干。与家长交流的时候把他孩子的优点(那怕是一点点)放大了说,缺点要少说,即使说了也要表明相信(首先要自己相信,其次让孩子相信、让家长相信)孩子一定会改掉缺点的。这样家长才容易接纳教师的建议或意见。

二.依据不同群体的孩子家长工作的的难易程度,有针对性地多进行沟通。

家长工作难度与孩子发展成正相关。孩子发展全面、进步快、能力强,家长满意程度高,家长工作自然好做;反之,难矣。

第一类是孩子聪明好学、又懂事,这类孩子家长一般都有较好的个人素养、知书达理、以身作则,其孩子易于教育,孩子进步自然快,家长满意度就高,这类孩子的家长工作可以说是不费吹灰之力;

第二类孩子是聪明淘气,学习上不费劲、一学就会,也很可爱但不太守纪律,经常犯错误,常被叫到老师跟前挨批,但孩子可以感觉到老师不烦他,所以对老师很亲近,这类孩子的家长工作也比较好做;

第三类孩子淘气、好动,对学习不感兴趣,经常扰乱正常秩序,易引起教师反感,老师不喜欢他,他更是故意与老师作对,从而形成恶性循环。孩子不喜欢老师,自然家长也不会喜欢老师,家长工作当然不易见效;

第四类是默默无闻的孩子,这类孩子有的不怎么聪明,但从来不惹事生非,不给教师找麻烦、来和没来一个样,没给老师留下什么深刻印象。经常容易被教师所忽视,孩子遭受冷遇,家长工作也就可想而知。

因此,教师要真心关爱每个孩子,尤其要关注问题儿童,也就是第三类、第四类孩子,对他们多一些关爱和帮助,放大他的优点,以点带面,以期建立起良好的师生互动关系;同时要针对性地、有重点的多与问题儿童的家长多沟通。有沟通就有理解。多交流、多沟通,家长自然会感觉到教师对孩子的关注之情,了解教师在孩子身上所付出的心血,家长就会认同教师、接受教师,使沟通顺利地进行下去。

三.在与家长沟通过程中,要有一定的方法和策略

一个家长对一个教师的信任或不信任很多时候只来自一两次谈话和交往。因此,教师在与家长沟通的过程中,一定要讲究沟通的方法和策略:

(一)做好家园沟通前的准备工作

要及早告知家长约谈的时间、地点与内容,征得家长的同意。在约谈前,幼儿教师要汇集、查阅这个孩子各方面发展情况的材料,进行分析,提取有用的事例。实际上,这项准备工作在孩子人园后就已开始。每个孩子都有一个材料盒,用于存放幼儿教师平时观察记录的材料及孩子的作品等,可供约谈前挑选、查看与使用。

(二)为家园沟通营造宽松和谐的气氛

有些家长,对约谈会感到拘束、不自在,所以,幼儿教师要注意营造轻松的气氛,比如:先倒一杯咖啡,说一些孩子和班上有趣的事。在交谈时也要自然一些,显得亲切,像开始时可先问一句:"小约翰近来在家怎么样?"这样的问题家长好回答,从而能自然地进入交谈。

(三)要以平等的身份与家长交谈

幼儿教师切勿以专家自居,采取居高临下的态度教训家长,不要发号施令似的老是说"必须"、"应该"怎样,更不能责怪家长,要尊重家长,多倾听家长的话。幼儿教师提出共同促进孩子发展的措施时,宜采用商量的口吻,征求家长的意见。

(四)避免使用专用术语

采用日常使用的普通语言与家长交谈,家长听得懂。在介绍孩子发展情况时,不要说得过于笼统,而要具体一些。比如:不要光说小约翰的小肌肉发展水平低于正常标准,要补充实例或换一种说法,像小约翰还要继续学习串珠子,用手剪剪东西,我们在教他。

(五)根据家长需求,找准沟通的切入点。

不同类型的家长对孩子关心的方式不同。老人关注孩子的生活、饮食,父母关注孩子学习方面多些;母亲在孩子成长的问题上过问的多些,而父亲则很少过问;小班孩子的家长关心生活事多些,大班家长关注孩子学习方面的事多些;体弱儿家长关心孩子的健康方面多些,而新入园的家长则每天都想从教师那里了解到孩子在园的一切表现,这时的家长对教师还不够了解,还没有建立起对教师的信任感,担心孩子在园受委屈,担心教师对自己的孩子不够尽心,教师与家长、孩子之间正处于磨合期。教师要关注家长所担心的问题,以家长最为关心的话题为由头,展开沟通,进而再引导家长关心孩子其它方面的教育问题,以保障孩子全面和谐地发展。

(六)充分发挥语言艺术魅力

“多报喜、巧报忧,先表扬,后批评”。在与家长的交流中,教师要能生动地描述出其孩子在幼儿园某一环节的可爱表现,家长会从你的言谈中自然感受到你对他孩子的关爱、对他的孩子特别重视,并留下了教师工作细致、认真负责的好印象。这样从情感上双方就很容易沟通。正所谓“亲其师,信其道”。而面对孩子的缺点,一次只说一个方面,只解决一个问题,而不要把孩子所有的缺点错误都罗列一遍,这样只会让家长更沮丧,甚至对教师的能力表示怀疑。教师也不要指责因孩子的问题,给教师教学工作、管理工作带来多少不便,找来多少麻烦,给其他孩子造成伤害或有不好的影响等等,而是要强调孩子的缺点对他自身未来的发展有什么负面影响,让家长感觉到教师的目的是为了他孩子著想,而非为了教师工作上的便利。

(七)要善于倾听家长的意见

教师谦虚诚恳、专心倾听家长的意见,会让家长感到自己很受重视。即使是一个牢骚满腹、怨气冲天,甚至最不容易对付的家长,在一个具有耐心具有同情心的善于倾听的教师面前,也常会被“软化”得通情达理。

(八)交谈完了要肯定约谈收获

幼儿教师要指出谈话对家园双方都有益,强调对自己的工作有帮助,如进一步了解了孩子,有利于今后的教育工作。同时,对家长来参加约谈表示谢意,欢迎家长以后继续支持园里的工作,自己愿意竭诚与家长密切合作,共同促进孩子的发展。

(九)约谈完毕后,教师要做小结

小结的内容包括:谁提出约谈;谁参加了约谈;提出了哪些问题及解决的方案和措施;约定了什么时间继续沟通;有关措施实施情况。

四、重视工作细节,及时进行反馈。

细节决定成败。面对一日生活中的“小事”,教师要学会放大细节,以把握沟通中的主动权。

1)留心一天中发生的小事,如,身体不适的幼儿进餐、午睡情况如何,自控力差的幼儿是否有进步,内向的幼儿情绪怎么样,等等。基于对这些细节的观察,利用幼儿入园和离园时段跟家长作个别交流,让家长感受到教师对孩子的呵护。

2) 觉察家长的情绪变化,敏锐捕捉家长对孩子、对教师在表情、言语等方面的异常情况,主动询问,让家长感受到教师的热情,从而愿意敞开心扉与教师交流。

3)牢记家长交待的护理要求,努力做好,并及时反馈。家长有时会有一些特殊的关照,也许只是让孩子“多喝水”“少运动”“添加衣物”之类的小事,但完成和反馈的情况却是家长判断教师是否认真负责、是否尊重自己的直接依据。

五、如若遇有特殊情况,需积极主动和家长进行沟通

幼儿在园出现状况更要及早主动与家长沟通。孩子在园难免会出现这样或那样的意外事故;还有个别孩子在一段时期内多次出现小状况,如尿裤子、玩水打湿衣袖、被其他小朋友欺负等,如果教师不及时主动地与家长沟通,让家长自己胡乱揣摩,很可能会因家长的误会导致教师所做的成绩被这一点点小问题所淹没;教师自己在工作中有过失导致幼儿受伤害,是要主动承担责任的。

家长工作是一个学问,更是一门艺术,是一种超越知识的智慧。需要我们在实践中不断揣摩、感悟。家长的支持是形成教育合力的重要途径,也是学校赢得家长信任、赢得市场的关键。需要我们给家长以足够的尊重,用心、用真诚、用智慧来与家长沟通,使我们的教育更添色彩,为学校工作注入一份坚实的力量。

参考文献

1.《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

2.刘佩娟;幼儿教师与家长沟通存在的障碍及其化解[J];教育导刊(下半月);2016年02期

3.刘娟娟;幼儿教师与家长沟通感悟[J];考试周刊;2014年70期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后一篇:结题报告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