权益类交易所“一哥”熊焰的新试验田--青岛国富金融资产交易中心
(2018-12-03 10:38:06)
2015年3月宣布从北京金融资产交易所(下称“北金所”)辞职时,58岁的熊焰的这一举动,着实令业内外大吃一惊。在写给员工的告别信里,熊焰写道:“五十八,再出发”。
在三十多年的职业生涯中,熊焰一直在不停地跨界,从学界跨到政界,再跨到企业界,然后又进入交易所领域,一干就是13年,成就了个人职业的华彩乐章。
本想把北金所作为其交易所生涯的最后一站,这位“交易所一哥”却发现,辞职创业后,自己依然脱离不了与交易所的关联。这一次,他的名字和青岛国富金融资产交易中心(下称“青金所”)连在了一起。
如他在告别信里所说,一切仿佛又回到了十三年前,重新站到了起点。只是这一次,新的起点是一家新的交易所——青金所。
去年6月,熊焰受多年好友、青岛市委书记李群邀请出席青岛财富管理论坛时,并不仅仅作为论坛嘉宾,而是接到了一项新使命:发起组建青金所。
熊焰接受笔者专访时回忆说,当初他没有想要再做交易所,因为从北金所辞职,如果再做相同性质的交易所,有同业竞争之嫌。如果非要让他负责组建青金所,最好在2017年开始筹建,会相对好一些。
然而青金所作为青岛财富管理多层次市场建设的重点项目之一,被视为在金融领域实现突破的较好切入点,青岛市领导要求2015年就要开业。
于是,在那次会谈一个月后,熊焰以其创立的北京国富资本有限公司,联合青岛城投金融控股集团有限公司和青岛全球财富中心开发建设有限公司,共同发起筹建青金所。仅用了不到5个月,青金所便于当年12月正式运营。
熊焰执掌北京产权交易所(下称“北交所”)和北金所的时期,把北交所从一个交易所发展成为“一拖十二”的交易所集团格局,交易规模达上万亿元,并把北交所舰队中的旗舰——北金所带入“国家队”序列,成为中国金融市场的重要基础设施。骄绩在前,青金所能否复制这样的成功?
作为交易所市场的新人,成立才半年的青金所
“野心”不小,要力争在三年内资产交易规模达到5000亿元。如何实现这个目标呢?一直保持自信、兴奋、快乐的“正能量”状态,看起来远比实际年龄年轻得多的熊焰,对青金所这块新“试验田”有新的构想。
Q:国内目前已有很多金融资产交易所,青金所的定位是什么?
熊焰:交易所作为现代市场的高端形态,是现代市场经济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国内越来越多的地方和机构认识到交易平台的功效,但金融资产交易目前仍是一个创新性课题,还没有统一、标准化的业务模式,所以交易所的发展,与股东对交易平台功能的定位以及管理团队对交易平台功能的理解,有很大的关联度。
青金所的服务主要体现为,通过产品设计能力、交易平台系统服务能力,为参与交易的各方服务。换句话说,青金所的业务机会在于,要能找到机构现有交易中上存在的痛点和症结,比如有一些交易环节和服务存在着某种缺陷,我们的产品要能解决现存体系的痛点和空白。青金所提供的金融资产交易服务要么能帮助参与交易的各方提高交易效率,要么能降低其交易成本,要么能够优化风控机制,或者能够借助市场功能促成交易。明白了这一点,就找到了产品和业务设计的定位。
Q:众所周知,您一手打造了北交所和北金所,那么青金所是否会复制它们的成功模式?准备在哪些方面切入交易所市场?
熊焰:不可否认,在建设青金所的过程中,对于金融资产交易所这个行业规律的理解,是源自我以往的从业经验。但北金所作为中国银行间市场交易商协会的指定交易平台,现在主要作为标准化产品的发行平台。我们会借鉴优质平台的产品创设思路,但从业务定位上,青金所和北金所已经有很大的区别。青交所目前的一个主要突破方向就是非标、类标金融资产的流转。
金融资产的概念很大,加上其衍生的概念,包括金融产品、金融合约等跨时空的价值交换关系,理论上的总体量甚至可能已超过了实体经济。虽然中国没有统一测算,但估计体量规模在100万亿元以上。
我画过一张九宫格图,纵向是从专业金融机构到泛公众理财业务,横向是以金融产品标准化程度为基准,从非标资产向标准化产品延伸。在这个版图上,首先划三条底线:完全标准化的金融产品不碰,泛公众的理财业务不碰,没有标的的资金池业务不碰。在这三条底线之上,青金所选取了非标和类标中部分面向机构的业务来做。从便于上手开展业务的角度来说,我们切出了非标——类标这类资产,在此基础上进行产品设计和业务开发。
Q:基于青金所的定位,青金所主要开展哪些业务?
熊焰:非标金融资产交易体量很大,犹如一座大冰山,在青金所起步阶段,我们从冰山上切下三个便于上手的业务来做,建立三个业务中心:一是担保资产交易业务中心,主要围绕银行信贷业务提供的贷前、贷中、存续期及形成不良资产后的各类服务;二是直接融资业务中心,主要为企业提供直接融资平台,为机构提供债权投资工具。其中,低等级债产品有很大市场空间;三是应收资产交易业务中心,主要为市场提供基于特定商务流程及商务过程数据的融资服务。由此形成一些基于动产融资的业务模式,并建立此类资产的转让平台。
基于三大业务中心的规划,作为立足于青岛财富管理金融综合改革试验区而筹建的基础金融要素市场,青金所还关注青岛以及山东当地的投融资需求,比如针对青岛和山东省内的农业养殖业特殊融资需求,设计相应的业务流程和交易结构,希望建立一些符合青岛定位及业务发展的金融资产交易业务。
熊焰:首先还是强调创设产品的能力。金融资产交易所的核心是产品设计,产品设计首先要弄清楚谁会成为这款产品的受益者,要能贴近这个群体的诉求,用这个产品润滑现有的业务体系,提供产品本身存在的合理性。
其次是风控,金融的本质还是在于风控。青金所不仅在产品设计阶段重视风控,还依托金融机构的成熟的风控体系来把关,由青金所和金融机构一起把关风控。
从交易环境上来说,青金所主要运用信息技术解决交易效率、信用体系和交易场景服务等问题。线上交易系统是涵盖业务流和资金流的标准化流程,每一笔交易都能为交易主体打上完整的数据标记,这是建立信用数据的基础。随着交易规模的提升,青金所的信用评估体系也会随之建立和完善起来。
Q:在当前的资产荒之下,优质非标资产领域的竞争非常激烈,青金所有什么样的优势?
熊焰:在经济转型阶段,资产质量优劣的问题确实存在,但国内非标资产流动性很低,在交易平台层面还不存在太多的“正面竞争”。交易平台的职能更应该体现在充分挖掘资产的交易属性,使其产生交易价值。现在所谓的优质非标资产,其实“优质”的标准不够全面。因为目前更多的机构、平台以主体信用、强担保等标准,作为“优质资产”的唯一标准。当然,青金所也会基于这类资产开展业务。
除此之外,青金所将还将从两个方向寻求突破,挖掘更多的优质资产。一是通过介入流程管控和把控过程数据,设计基于“动产融资”的交易结构,其中包括打通供应链金融服务。二是进一步下沉业务,联合地区金融机构为优质的企业提供直接融资服务。从国外经验来看,低等级债市场空间很大,从国内需求来看,直接融资的比重在逐步提升。这需要我们对细分领域的业务有更深刻的理解,才能有机会撬动潜在的优质资产。
Q:根据青金所规划,力争三年内资产交易规模达到5000亿元,在青岛这样一个金融相对不够发达的市场,怎么来实现这样的目标?
熊焰:就青岛本地而言,青岛孵化出了十条千亿级产业链,经济体量还是比较大的。青岛只是看上去“金融相对不够发达”,但金融资产交易的潜在需求并不小。无论是依靠核心企业串联产业链条,还是依托于产业集群,产业链中的金融需求处处存在。金融机构通常遵循不动产抵押和考察主体信用的原则提供融资服务,这不能满足产业集群中各种特性的融资需求。而民间的融资渠道体量小,规模效益差,风控水平也参差不齐。在这种情况下,金融资产交易平台和交易机制就能发挥很好的补充作用。对于本地化的产融需求,我们正在加紧调研和规划。
除了上面说的大的时代背景,青金所还遇到了好的政策机遇:青岛成为财富管理综合改革试验区。我们感受到山东省和青岛市政府高层对金融的重视和对创新的鼓励,近年来青岛吸引了越来越多的金融机构和财富管理机构进驻。在财富管理综合改革试验区的政策红利之下,青金所只需要在交易环节上发力,通过提升机构的交易效率、或者降低机构的交易成本、或者与机构合法合规地创新交易模式,就有足够的业务空间。
此外,借助于信息技术和互联网平台,青金所还可以将业务向外延伸。现在互联网系统和中央数据处理技术已经在交易环节替代了柜台的功能,交易平台地域限制已经被打破。从这个层面来说,青金所已不仅仅是一个区域性的要素市场。
今年以来,青金所团队通过全国和本地化两条线进行业务调研。可以把青金所理解为一个网络状体系,青岛未来作为旗舰店,在互联网条件下,把业务铺开,立足青岛、辐射全国。
Q:金融机构不良资产业务最近很受关注,北金所在这方面有丰富的经验和技术,青金所是否以及如何开拓这一块业务?是否会考虑与北交所开展相关的合作?
熊焰:金融机构不良资产问题确实在当下受到很多关注,这一块业务与资产属性以及金融机构的相关性很大,但还没有能够大规模复制的业务模式。我们会根据之前在北金所积累的一些经验,结合青岛金融机构的现实需求,看看能否建立一些解决方案。我们正在考虑与本地的资产管理公司进行合作,目前这块业务还在规划中。
另外,青金所和北交所在前置委托交易的资产处置渠道方面开展了一些合作。此外与全国产权联盟、金马甲以及一些地方产权交易所也都存在合作的需求,也都在陆续接洽之中。
Q:您如何看待财富管理市场供给侧的问题?
熊焰:我作为中国财富管理50人论坛总干事,一直非常关注财富管理方面的问题,我对财富管理是这么看的:财富管理是经济市场化的过程中居民财富迅速增加而产生出的金融服务的门类,它没有一个清晰的边界。中国的财富管理市场的增长率目前是全球首位,但整体上还处在起步阶段。
目前中国的财富管理市场有这么几个矛盾:一是软硬不均衡,房子这类“硬”资产太多,证券化资产严重不足。二是金融产品供需不平衡,核心问题是金融产品和金融服务供给不足的问题。
国际上的发展趋势是金融产品按由低到高、由基础资产逐步到金融衍生产品的排序发展,基于不同的合约期限、成本、风险和收益相互匹配和组合衍生出数千种产品,产品体系很丰富。但中国的问题是由低到高的衍生过程严重不足,国内产品品种不过几十种,很难满足迅速崛起的财富管理市场的需要。尤其是对于基于不同的期限、空间、利益和风险担当的需求,没有相应的产品来满足,这是财富管理供给侧的一个重要矛盾。
这个问题上至监管层面,下至资产交易环节、专业机构的产品创新等方面,还有很多工作需要去做。
Q:在目前的监管体系下,地方金融办与一行三会等现有的金融监管机构还没有形成统一的监管规则和监管口径,金融资产交易所如何在产品和业务创新的同时防范监管和法律风险?
熊焰:金融监管是最难的,中外的金融业都属于“严监管”。从青岛作为财富管理综合改革试验区的角度来说,是啃了一根“硬骨头”。最好的办法是授权青岛试验区一定的事权,在特定范围内进行先行先试,这才是试验区的应有之义。
我建议监管可以分层级,针对不同的产品和服务制定不同的监管标准,比如,标准化金融产品有其监管标准,非标业务就要用符合其业务特征的另一个标准,而不能都用一种办法、一个标准来监管。
有时候,创新与监管是一对矛盾,创新要有原则,用一句话概括就是“创新无边界,风险有底线”。金融的核心是风险控制,那么在互联网上进行金融价值的交换和创新,也必须守住这条底线。我从业交易所工作13年,从来没有被监管部门约谈过。一定要清楚什么事不能做,这种风险意识也会在青金所得到很好的贯彻。
既然是新型财富管理模式,也要能体现金融创新,如果一点突破没有,也谈不到创新。中国的智慧在民间,突破和改革的动力与力量也在民间。我们也在想,青金所能不能在一些方面领跑一下。
熊焰简介:
现任国富资本董事长、青金所董事长。前北京金融资产交易所董事长、总裁、中国银行间市场交易商协会副秘书长。
兼任中国并购公会副会长、中国股权投资基金协会副会长、财富管理50人论坛总干事、中关村亚杰商会会长,以及北京大学、中央党校、哈尔滨工业大学和中央财经大学兼职教授,此外,还担任上海保交所独立董事。
曾任哈尔滨工业大学团委书记、副教授,团中央高新技术产业中心主任,中关村百校信息园有限公司总裁、中关村技术产权交易所总裁,北京产权交易所总裁、北京产权交易所党委书记、董事长,北京环境交易所董事长、中国技术交易所董事长。
(2016青岛·中国财富论坛专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