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阶段挥杆小结 写作日期: 2011.10.19
(2011-10-19 05:29:30)
标签:
杂谈 |
分类: 挥杆研究 |
第一阶段动作: 2009.7-2010.5期间,,我自己瞎练出来的习惯动作,第一阶段的特点是:不怎么转肩,举起杆往下坎,所以经常打得手疼。经常为下场的打薄打厚而苦恼,第一阶段就是用手打球的阶段。
第二阶段: 2010.5-2011.2 跟金教练学习之后,掌握部分挥杆原理的皮毛,对原来动作有所调整之后的动作称之为第二阶段,第二阶段的特点是:上杆时转体过度,眼睛都看不到球了,重心都跑到右脚外侧,下杆时靠头和上身的快速转动拖着手和杆走,头没有留住,双手没有交叉,很费力杆头速度还不快,触球不扎实,球路高低左右偏差很大。下场最痛苦的事是1号木左拉右曲,长铁打不了,其他铁杆也左右偏差很大,导致ON果岭率很低。第二阶段就是用肩膀打球的阶段。
第三阶段: 2011.3-2011.9,第三阶段的特点用腰打球,动作详细描述:
3.1上杆时: 用左肩启动,右腿能够顶住,给我的感觉是双腿保持不动(当然实际上是有一定幅度的随动),重心转到右脚内侧,始终保持眼睛盯住球,明确感觉到后背左侧的肌肉受到的拉伸。当后背肌肉不能在拉伸和眼睛已经不能盯住球时,说明已到上杆顶点,如强硬继续转体,那就过度了。
3.2上杆到顶点时: 当后背肌肉不能在拉伸和眼睛已经不能盯住球时,说明已到上杆顶点,如强硬继续转体,那就过度了。右臂和左腿应是松弛的,准备下阶段发力,左臂和右腿是紧张的,准备释放。
3.3下杆时: 先将髋部向左边水平滑移,保持下盘和头部不动,然后以右手拉动杆把,从高处向下摔打杆头,让杆头把在杆身回正的那个位置的小球撞飞,杆头会继续释放,并靠惯性带着右手跑到左手上方,完成双手交叉姿态。挥杆感觉是右手主动,左手起扶持和协助作用。触球时感觉做离心运动的杆头传递给小球的能量,至少有90%的是水平矢量。不论低飞还是高飞,球的初速度都是很快,飞得很直,飞行轨迹末端骤然下降,由于能量耗尽落地滚动很短。以前的1号木左拉以及收杆被卡住形成鸡翅膀的原因就是在下杆时左手太主动了。
3.4收杆是时: 自然收杆,没有主动收杆的感觉。收杆后重心基本上都在左脚外侧,如右脚起很大的支撑作用,证明重心转移不好。
3.5我的节奏在我自己感觉是比较慢的,上杆顶点都可以随时停止挥杆。下杆时一定不能转身太快,给杆头下来留有时间。这就是我现阶段的挥杆节奏,慢了不行,快了也不行。
3.6 感悟: 进入这个阶段,才真正感受击球力量来源于一下几个方面:卷绕身体是力量的最重要来源,杆头从高到低的势能转化为动能,动能大小决定了其杆头速度,这是力量的第二来源,双臂,尤其右臂往下挥动带来的能量,手腕从上杆顶点的弯曲到触球时的完全释放也是力量的一部分。
第四阶段:
2011.10.19起-
(一)
4.1 站位: 左脚打开22.5度,右脚打开一点但是不到22.5度(前段时间右脚垂直于目标线容易左扎球),站位同肩宽,从髋部折叠身体(前段时间只是弯腰没有折叠容易做出击打后就减速不完整收杆的情形),后臀提起,颈背平直。站位要平衡,给地面足够的压力。
4.2球位: 正对左脚,以前不自觉地会放在左脚后跟还要靠中间5cm, 影响距离弹道和杆面回正。
4.32瞄准: 先从球后举杆瞄准,找好近处中继瞄准点,然后身体各部位与目标线平行,右脚跨前半步,先对杆面正对中继瞄准点,再上左脚,维持杆面与右脚方向不变,活动双脚与身体各部位,后退一步,准备试挥
4.4试挥: 先1/4,再1/2,再3/4幅度,最后才做一遍全幅挥杆,不论多大幅度,试挥的节奏、速度、力度与正式击打保持一样。不要慢速试挥,也不要正式击打时加力加速猛击。试挥的意念不要想击球,要想着合适的力度与速度,一直平衡地完成整个动作后保持收杆姿势看球落地。节奏乱了,只要做小幅上杆但是要完整收杆这样的临场练习,就可以想起主要的动作在于后半程,自然上杆后不会匆忙下杆及击打后减速收手了。
4.5上杆: 保持脊柱角度,围绕脊柱同时转动髋部和肩部,把重心转到右脚内侧,保持眼睛尽量盯住球,感觉到后背左下侧的肌肉受到的拉伸。当后背肌肉不能在拉进和眼睛已经不能盯住球时,大约肩膀转了90度,髋部转了45度,就到了我的上杆顶点,绝对不需要过度转体,好的上杆是紧凑内敛和蓄积能量的,不是过度松垮(徒有其表),上杆时保持手臂一直在胸前,杆身在右肩之上,左臂微弯自我感觉是直的,右臂大臂不远离身体,右臂小臂与大臂和杆身都大约90度夹角。
4.6下挥杆:保持脊柱角度,从躯干内部转体来启动下杆,释放拉近的左后杯及转移到右边的上半身,严格按试挥的力度与速度挥杆,只想完成动作至保持收杆姿势看球落地,小球只是在挥杆路径上要被碰到的一个小橡胶球而已。要注意从下杆开始一直到收杆之前,杆头一路加速,最大速度是在触球之后。还有杆头是被手腕从左肩上边近乎竖直地被甩到后边去的,而不是双手高举的优雅文静的收杆,哪怕梁文冲那种斜斜的收杆也不要紧。美巡赛球员木杆都收杆,铁杆不收杆那是因为本来就是3/4幅度的挥杆。触球瞬间双臂伸直,右手在左手外侧,右脚脚尖踮地。触球时右肩在下巴之下,不可转到与左肩齐平。
4.7要放弃的错误挥杆意念有下列很多种:
(4.7.1)触球时发力下蹲,想着去击打、拍打、挤压小球,
(4.7.2)先将髋部向左边水平滑移,然后以右手拉动杆把,从高处向下摔打杆头,让杆头把在杆身回正的那个位置的小球撞飞,杆头会继续释放,并靠惯性带着右手跑到左手上方,完成双手交叉姿态。
(4.7.3)挥杆感觉是右手主动,左手起扶持和协助作用。触球时感觉做离心运动的杆头传递给小球的能量
4.8收杆: 收杆后还要保持左肩高右肩低这样的原来的脊柱角度,重心在左脚外侧,能平衡地看球落地,
4.9节奏: 要不紧不慢,学习电视上职业球员的节奏,
4.10 感悟: 进入这个阶段,才真正感受到保持脊柱角度最重要,这样可以塑造稳定的挥杆路径,才有稳定的方向、弹道、码距及较短的滚动距离。所有球杆只要打中甜蜜点,即使击球力量不大,杆头速度也不慢而且会有后续的第二冲程。挥杆力量依次来源于一下几个方面:卷绕躯体是力量的最重要来源,右臂右腕从上杆顶点的弯曲到触球时的完全释放是力量的第二大来源。
(二)
握杆:2011.10.19日已改成反重叠式握法握,效果很好,双臂大臂自然下垂,左臂与杆身一条直线,右手劲量贴近左手,左手中指顶住右手生命线,右手很轻地靠上去,两手接近正对,中间轻握一个熟鸡蛋的力度和感觉。右手食指扣扳机,左手的食指自然伸直并且放在右手手指的上方。
站位:2011.10.19日发现杆面垂直于目标线,切放在球前与球后都可以垂直的,杆底平行紧贴地面。 整个推杆动作是以肩膀和手臂的摆动来控制的,整个过程中下盘应该保持不动;建议:在双膝间夹住一个足球来锻练你下盘的稳定性。
挥杆: 2011.10.19日发现以前有个没注意到的坏毛病,上杆时重心从左到右,下杆时又从右往左偏移,导致经常推出右推球,推到洞右边一两个洞杯位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