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敬业与乐业(梁启超)》教学设计
(2011-01-11 09:58:08)
标签:
杂谈 |
分类: 优秀教学案例 |
《敬业与乐业(梁启超)》教学设计
(长汀县濯田中学
一.
1.
2.
3.
4.
5.
二.
1.
2.
三.
1.
2.
3.
四.
五.
1.
2.
六.
【第一课时】
(一)
同学们,上个星期,我们刚刚结束了第一次月考。面对着自己的成绩,面对着自己与那些成绩比自己高的同学,你是否有反思一下自己学习和生活的态度?在日常的学习过程中,你是否做到了专心致志、心无旁骛呢?我们又该怎样才能把学习当成一件乐事呢?
七十多年前,我国近代思想家,著名学者梁启超先生在对上海中华职业学校学生的一次讲演中,提出了“敬业与乐业”的主张。尽管时隔大半世纪,但他所提的这种主张对我们仍然很有教育意义。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学习他的文章《敬业与乐业》
(板书课题)
(二)
先由学生交流各自准备的有关梁启超的资料,然后教师做适当补充。
梁启超(1873--1929),字卓如,号任公,又号饮冰室主人。广东新会人。中国近代维新派代表人物,学者。与其师康有为一起领导了“戊戌变法”。著有《饮冰室合集》。
(三)
给下列加点字词注音或释义(并注意写法):
①
②
③
④
⑤
⑥
⑦
⑧
⑨
⑩
(四)
1.
2.
(1)
(对职业应采取怎样的态度)
(2)
(“敬业乐业”,是人类生活的不二法门。)
(第一要敬业。……第二要乐业。)
(敬业主义,于人生最为必要,又于人生最为有利。)
(凡职业没有不是神圣的。)
(凡职业都是有趣味的,只要你肯继续做下去,趣味自然会发生。)
(五)
1.
2.
【第二课时】
复习上节课的字词导入。
(一)
本文从文体上看,既是一篇演讲辞,更是一篇议论性较强的文章。也就是议论文。议论文是以议论为主要表达方式,通过摆事实,讲道理,直接表达作者的观点和主张的常用文体。它不同于记叙文以形象生动的记叙来间接地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也不同于说明文侧重介绍或解释事物的形状、性质、成因、功能等。它通常由论点 、论据、论证三要素构成。那么什么叫“论点”?什么叫“论据”?什么又叫“论证”呢?
举例引导:(举班上学习成绩较好的学生做例子)
小丘同学学习怎么样?
↓↓
小丘同学学习认真,成绩好!
↑↑
小丘同学上次月考成绩总分760分,排名第一。------依据,事实
(二)
(三)
针对这个问题,作者提出了怎样的思想主张?(要敬业与乐业。)
(四)
1.
2.
第一层(1--5)有业; 第二层(6--7)敬业;第三层(8)乐业。
(五)
1.
(1)
(2) 百丈禅师的故事:“一日不做事,一日不吃饭。”每日除上堂说法之外,还要自己扫地、擦桌子、洗衣服,直到八十岁,日日如此。
2.
“不外证明人人都要有正当职业,人人都要不断地劳作。”强调“有业”是做人之本。
3.
(1)
(2)
(3)
(4)
(六)
1.
2.
【第三课时】
复习上节课的议论文知识导入。(论点,论据,论证)
(一)
1.
(学生讨论)
2.
(1)
(2)
(3)
(4)
(5)
3.
第一类(1)和(5)都是名人名言;
第二类(2)(3)(4)都是实际的事例。
(教师点拨,引导学生明白论据的两种类型:道理论据和事实论据。)
(二)
明确:
(1)
↓↓
(2)
↓↓
(3)
(三)
我们常说,学习是学生的天职。假如把“学业”当成是你的“业”,那么,学习了本节课后,你认为该怎样“敬业”?
(学生讨论)
(四)
1.
2.
【第四课时】
复习旧知导入。(议论文论据的两种形式)
(一)
1.
梁启超先生从司空见惯的“做工好苦呀”的叹气声中谈起,指出人生在世,做任何事情都要淘神费力,(四肢,五官)“只要一用,不是淘神,便是费力,劳苦总是免不掉的”;对于无法逃避的事,与其“皱着眉头,哭丧着脸去做”,不如寻找出乐趣。
然后,就提出了自己的观点 “凡职业都是有趣味的”。
2.
3.
示例:居里夫妇在成吨的工业废渣中提炼“镭”,几年如一日,非常艰辛与枯燥,但他们怀着找到“镭”的梦想,从没有认为这项工作是无聊的,从没有抱怨叫苦而想放弃。(正是这种“乐业”的精神,成就了她们非凡的人生与辉煌的事业。)
(二)
明确:
(1)
(2)
(3)
(三)
作者在论述“敬业”的问题时,提到“事的性质,从学理上解剖起来,并没有高下”。又说“我信得过我当木匠的做成一张好桌子,和你们当政治家的建设成一个共和国同一价值。”然而,有人却引用拿破仑的话说:“不想当元帅的士兵不是好士兵。”讨论一下,对这个问题究竟应该怎么看。(学生讨论)
(四)
1.
2.
(1)
(2)
(3)
(五)
(1)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