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转载]关中士人宗师眉县张载祠、墓

(2020-04-19 17:54:59)
标签:

转载

分类: 鲁冀苏陕
横渠四句 总不明白 为何微调文字呢

位置:陕西省眉县横渠镇

年代:宋、明、清

级别:陕西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张载祠,其前身为崇寿院,创建时间不详。北宋嘉佑七年(1062年),时任凤翔府签书判官的苏轼,因凤翔府干旱无雨,前往眉县太白山祈雨,路过崇寿院作有《太白山下早行至横渠镇书崇寿院壁》诗,并题写于崇寿院墙壁上。可知崇寿院北宋嘉佑七年就已经存在,为佛道儒三教合一的宗教场所。北宋神宗熙宁二年(1069年),时任崇文院校书的关中士人宗师”郿县(今陕西眉县)横渠镇人张载,未应王安石之约参与其新政的推行,逐渐引起了王安石的反感。熙宁三年(1070年),张载之弟时任监察御史张戬因反对王安石变法遭贬,张载预计遭诛连,随辞官回到横渠,依靠家中数百亩薄田生活,并在崇寿院创办横渠学堂讲学读书。 宋神宗熙宁十年(1077年),受秦凤路守帅吕大防举荐。时已经五十八岁的张载奉诏至京都,授以同知太常礼院。因与礼官议礼不合,又辞官西归,十一月行至临潼,不幸病逝于驿舍。《宋史张载传》载:贫无以敛,门人共买棺奉其丧还。翰林学士许将等言其恬于进取,乞加赠恤,诏赐馆职半赙。足见其清贫。[转载]关中士人宗师眉县张载祠、墓

乾隆三年(1738年),眉县知县刘椽修敬立《张子故里》碑。
[转载]关中士人宗师眉县张载祠、墓

元成宗贞元元年(1295年)在眉县横渠镇张载故居诏建张子特祠,泰定帝泰定四年(1327年)在祠内诏建横渠书院。文礼恺作《横渠祠碑记》立于书院。《大明一统志》载:“横渠书院,在眉县东五十里,宋儒张载號书院其故居也。中有祠堂,元文礼恺作记。张横渠墓,在郿县东南五十里。”形成前书院,后祠堂建筑格局。[转载]关中士人宗师眉县张载祠、墓


[转载]关中士人宗师眉县张载祠、墓
     明洪武十四年1381),眉县县令林思正重修横渠书院,正统年间(1436年-1448年)参政戴弁,年富倡议修葺,成化十八年至二十年(1482年至1484年)凤翔府同知李克恭,通判范吉重修张子祠,书院及茔域。正德年间(1506-1521年)、嘉靖三十四年(1556年)、万历三年(1575年)、万历三十六年(1608年),清康熙九年(1670年)、二十二年、二十三年(1683年、1684年)、五十一年(1721年)、乾隆十九年(1754年)、二十七年(1768年)、道光三年(1823年)、光绪九年(1883年)、光绪十一年(1885年)均有重修、扩建。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横渠书院被改建为高等学堂,宣统元年(1909年)改名眉县第二高等小学堂,民国二十一年(1932年)改名横渠学堂、横渠高等学堂,民国二十一年(1932年),民国二十五年(1936年)又改名眉县横渠镇中心小学。新中国成立后,改名眉县横渠小学。“文革”期间张载祠、书院匾额、碑刻、古树被破坏损毁。1978年张载祠成为横渠中学校址,后又被横渠医院占用,1985年医院搬迁出核心区域,张载祠成立保护机构,张载祠得到保护性修复重建。
张载祠,现存建筑大殿为清光绪年间重修遗存,1991年恢复重修已非原构,其余建筑均为近年来恢复重建。现遗存明清碑刻数方,古柏五株,树龄最为久远者当属张载手植柏[转载]关中士人宗师眉县张载祠、墓



[转载]关中士人宗师眉县张载祠、墓

[转载]关中士人宗师眉县张载祠、墓

[转载]关中士人宗师眉县张载祠、墓

[转载]关中士人宗师眉县张载祠、墓

[转载]关中士人宗师眉县张载祠、墓

[转载]关中士人宗师眉县张载祠、墓

[转载]关中士人宗师眉县张载祠、墓
  明万历三十六年(1608年)《重修张横渠先生祠记
[转载]关中士人宗师眉县张载祠、墓


[转载]关中士人宗师眉县张载祠、墓
    明万历三十六年(1608年)筵官新安后学余懋衡撰文,山东道监察御史后学里人强思篆额,邢台知县,后擢山东道御史眉县人刘九经书《重修张横渠先生祠记》。[转载]关中士人宗师眉县张载祠、墓


[转载]关中士人宗师眉县张载祠、墓

[转载]关中士人宗师眉县张载祠、墓

[转载]关中士人宗师眉县张载祠、墓

[转载]关中士人宗师眉县张载祠、墓


[转载]关中士人宗师眉县张载祠、墓
清代《宋儒张横渠像》
[转载]关中士人宗师眉县张载祠、墓

[转载]关中士人宗师眉县张载祠、墓

[转载]关中士人宗师眉县张载祠、墓

[转载]关中士人宗师眉县张载祠、墓

[转载]关中士人宗师眉县张载祠、墓

[转载]关中士人宗师眉县张载祠、墓

[转载]关中士人宗师眉县张载祠、墓

[转载]关中士人宗师眉县张载祠、墓

[转载]关中士人宗师眉县张载祠、墓


[转载]关中士人宗师眉县张载祠、墓
     北宋嘉佑七年(1062年),时任凤翔府签书判官的苏轼,前往眉县太白山祈雨,路过崇寿院作《太白山下早行至横渠镇书崇寿院壁》诗,
马上续残梦,不知朝日开。乱山横翠幛,落月淡孤灯。奔走烦邮吏,安闲愧老僧。再游应眷眷,聊亦记吾曾。”。明代文学家,陕西关中武功人康海刻立于明成化年间。苏轼后来吧这首诗寄给了其弟苏辙,苏辙也奉和了一首《次韵子瞻太白山下早行题崇寿院》,山下晨光晚,林梢露滴升。峰头斜见月,野市早明灯。树暗犹藏鹊,堂开已馔僧。据鞍应梦我,联骑昔尝曾。[转载]关中士人宗师眉县张载祠、墓


[转载]关中士人宗师眉县张载祠、墓
   清乾隆十九年《重修宋横渠张子祠宇碑记》,张氏第二十三
孙儒学生员张景留书丹碑文开头提及张载祠最早建于元代及清圣祖御赐匾额之事。接着记述了重新修营的原因。[转载]关中士人宗师眉县张载祠、墓


[转载]关中士人宗师眉县张载祠、墓
  明万历二十年(1592年)进士,眉县人刘九经撰书《大儒横渠先生张子祠记》。
[转载]关中士人宗师眉县张载祠、墓

[转载]关中士人宗师眉县张载祠、墓

张载墓,位于横渠镇南八公里的大(dai)镇谷口迷狐岭这里安葬着张载、及其父张迪、弟张戬,以及张载二十一代裔张廷祚,张戬后裔张悟来。张载父亲张迪,祖籍大梁(今河南开封)人,北宋真宗年间进士,天禧元年(1017年)任陕西长安县令,天圣元年(1023年)任朝官殿中丞,后任涪州(今重庆市涪陵区)知州,明道二年(1033年)在涪州任上病故,赠尚书都官郎中。时十五岁的张载和五岁的张戬与母亲,护送父柩归葬原籍开封。行至郿县横渠,因拮据和战乱,无力返回故里开封,遂将父安葬于横渠南大镇谷迷狐岭上,全家也定居生活于此,即今大镇村,张载为父守墓三年。

宋代儒宗”为清顺治二年,时任监察御史李大年题,原作毁于“文革”期间。[转载]关中士人宗师眉县张载祠、墓


[转载]关中士人宗师眉县张载祠、墓

宋仁宗康定元年(1040年)时年21岁的张载“至欲结客取洮西之地。年二十一,以书谒范仲淹,一见知其远器,乃警之曰:“儒者自有名教可乐,何事于兵。”因劝读《中庸》。载读其书,犹以为未足,又访诸释、老,累年究极其说,知无所得,反而求之《六经》。”嘉佑二年(1057)三十八岁准进士步入仕途。熙宁十年(1077年)十一月病故于临潼驿舍,元丰元年(1078年)归葬父亲墓地左侧。南宋嘉定十三年(1220年)宋宁宗赐谥明公,宋理宗淳祐元年(1241年),赐封郿伯,从祀孔庙,明世宗嘉靖九年(1530年)改称先儒张子。张载创立关学,特立独行。以其弟子及南宋、元、明、清诸代传承者人士为主体,教学及学术传播以关中为基地而形成的儒学重要学派,时宋代儒学的主要学派之一。关学的主旨就是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 张载著作有 《崇文集》十卷,《正蒙》《横渠易说》《经学理窟》《张子语录》等。[转载]关中士人宗师眉县张载祠、墓


[转载]关中士人宗师眉县张载祠、墓

[转载]关中士人宗师眉县张载祠、墓

张戬,张载胞弟,被宋仁宗皇祐元年1049准进士步入仕途,后任陕州阌县主薄普润县令、秘书省著作佐郎,知灵宝、渠州、流江、金堂等县事改转为太常博士、监察御史裹行,熙宁三年1070年),因反对王安石变法遭贬知公安后任蒲城县改夏县转运使举、熙宁九年1076年),又被贬为凤翔司竹监,三月张戬暴卒后,被安葬在父墓右侧。张戬任职期间“爱民以诚,济济有术[转载]关中士人宗师眉县张载祠、墓


[转载]关中士人宗师眉县张载祠、墓

明成化十八年至二十年(1482年至1484年)凤翔府同知李克恭,通判范吉重修墓园,孝宗弘治八年(1495年),眉县知县刘翱对张载墓园进行了筑墙圈护扩修,对原有松树进行了保护,并栽植橡树500余棵,并建祭奠设施用于春秋致祭,并派专人司管祭祀。清顺治二年(1645年)张子后裔世袭五经博士张文运之子,张承胤时为张子祠奉祀官,他与凤翔张子后裔修建,张子茔墓,并兴建石门、石马、石碑坊,对墓地再次进行绿化扩大。“文革”期间,张载墓园被破坏殆尽,墓园内橡树大部分被盗伐,七十年代末墓园内树木被盗伐一空,成为秃岭,墓园被侵占。1985年张载墓园得到了保护,重新种植了树木,收回了部分被占墓园。1997年全国各地的张载后裔们多墓园进行了维修,并进行了祭祀。墓园现存清代碑刻五方。[转载]关中士人宗师眉县张载祠、墓

在大(dai)镇谷口迷狐岭拜谒张载墓时,一为看守墓园的当地老者主动前来给我讲解墓园情况。他告诉我,这个墓园其实真正埋葬的只有张载和清代张载二十一代裔张廷祚,并无张迪、张戬和张戬后裔张悟来墓。张戬和张戬后裔张悟来墓是1992年从凤翔迁来的,张载父亲张迪墓是1992年修的衣冠冢。至于张迪葬于何处不得而知。这种说法不知源自何来,据《陕西通志》载:宋张横渠先生墓,在县东南横渠镇祠堂南十五里。先生父涪州公迪及弟戬以下四世墓俱在。,所以这种说法只能是传说而已。这里是关学大儒长眠之地,是张载后裔们凭吊先祖的地方,是圣神敬仰之地。[转载]关中士人宗师眉县张载祠、墓


[转载]关中士人宗师眉县张载祠、墓
  清康熙二十二年刻立《司马光论谥书》碑。
司马光论谥书》:光启:昨日承问张子厚谥,仓卒奉对,以“汉魏以来此例甚多,无不可者”。退而思之,有所未尽。  窃惟子厚平生用心,欲率今世之人,复三代之礼者也,汉魏以下盖不足法。郊特牲曰:“古者生无爵,死无谥”,爵,谓大夫以上也。檀弓记礼所由失,以为士之有诔自县贲父始。子厚官比诸侯之大夫则已贵,宜有谥矣。然曾子问曰:“贱不诔贵,幼不诔长,礼也。惟天子称天以诔之。诸侯相诔,非礼也。”诸侯相诔,犹为非礼,况弟子而诔其师乎!孔子之没,哀公诔之,不闻弟子复为之谥也。子路欲使门人为臣,孔子以为欺天;门人厚葬颜渊,孔子叹不得视犹子也。 君子爱人以礼,今关中诸君欲谥子厚而不合于古礼,非子厚之志。与其以东文范、陶情节、王文中、孟贞曜为比,其尊之也。曷若以孔子为比乎?承关中诸君决疑于伯淳,而伯淳谦逊,博谋及于浅陋,不敢不尽所闻而献之以备万一,惟伯淳择而折衷之!光再拜
[转载]关中士人宗师眉县张载祠、墓

[转载]关中士人宗师眉县张载祠、墓



[转载]关中士人宗师眉县张载祠、墓

[转载]关中士人宗师眉县张载祠、墓
   清道光十一年,张载第二十一代裔张廷祚墓。
[转载]关中士人宗师眉县张载祠、墓

[转载]关中士人宗师眉县张载祠、墓
   洪宪元年(1916年)张戬后裔张悟来墓。
[转载]关中士人宗师眉县张载祠、墓

[转载]关中士人宗师眉县张载祠、墓

张载病逝后,其妻郭氏携子张因,因生活所迫居家迁往河南南阳娘家居住,眉县再无张氏后裔。金代赠张因为“朝列大夫”,赐张因子张炎为“中奉大夫。”并迁居陕西凤翔府。金明昌三年(1192年)张炎携孙张晋、张智走富州(今陕西富县),病居太原。元代赐封张晋官职,张晋不仕。元太宗六年(1234年),赐第于燕,封食邑于河北滦州(今河北省滦县)。后张氏后裔繁衍各地。明万历四十六年(1618年)凤翔知府沈自彰,仰慕张载学说,“张子故里”,凤翔府、眉县建有墓地和张子祠,竟无后裔继承。随觅张载后裔迁居以安灵爽。万历四十八年(1620),以知府名义给直隶永平府发文,请求永平知府在其所属滦州张载后裔中选择品学兼优者,迎归凤翔府及眉县张子故乡居住,经都察院文球先生给予“勘合”批准,永平府知府史文焕开出关文,并具文申报陕西巡抚备查后,由滦州资送张载第十四世后裔州庠张文运及其三子张承绩、孙张元福、张元寿、张元祥到凤翔府。张文运、张承绩、张元祥安置在眉县,置地西柿林村,安家落户。张元福、张元寿安置在凤翔,置地齐村安家落户。至今“张子故里”族系已繁衍到三十世,共七百余人

备注:资料搜集于张氏后裔张世敏、 张立华著《张子祠、横渠书院、张子墓历代修葺考》

0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