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载]天津市武清区河西务历史 --转
(2015-05-19 11:42:25)
标签:
转载 |
分类: 津晋 |
《河西务说古》《河西务镇志》《宝石庄村志》河西务,起源于汉魏,崛起于元初,鼎盛于清朝中叶,在元明清三代,一直是朝廷执掌,君王瞩目的地方。数百年间,历朝历代均在此设官置府。从而使这个临河小镇逐渐成了漕运咽喉、榷税钞关,水陆驿站所在。论其官高权重,足使上级州县望尘,更非寻常村镇可比。故此,上从国史县志,下至诗文典籍,内中多有对河西务的记述。因其地位显要、市景繁荣,早在明朝即有了"京东第一镇"之称。
原文地址:天津市武清区河西务历史 --转 作者:老兵
天津市武清区河西务历史
河西务,起源于汉魏,崛起于元初,鼎盛于清朝中叶,在元明清三代,一直是朝廷执掌,君王瞩目的地方。数百年间,历朝历代均在此设官置府。从而使这个临河小镇逐渐成了漕运咽喉、榷税钞关,水陆驿站所在。论其官高权重,足使上级州县望尘,更非寻常村镇可比。故此,上从国史县志,下至诗文典籍,内中多有对河西务的记述。因其地位显要、市景繁荣,早在明朝即有了"京东第一镇"之称。
为丰富武清历史,发掘运河文化,现集成《河西务说古》一册,收录短文20篇,从不同角度对河西务有关的史料、传闻进行了搜辑整理。此番尝试,一者为积攒素材,着手为编修《河西务镇志》打些基础;二者为引起各方重视,听取各方意见,以求减少修志中的错误;三者为争取时间,配合当前的决策、规划及对外宣传工作,尽快提供一些有用的历史资料。由于笔者学识肤浅,虽已尽心尽力,但考证失误、用据不当,事实混淆等问题自知难免。所以深切希望各界人士直言不讳,多加指导。
河西务位于北运河西岸,始称河西,初为停泊修船的地方,曾有过"河西坞"之称。后因户部在此设立分司,这里成了非常著名的榷税钞关,河西务由此正式得名,一直相沿至今。
河西务的形成与发展,完全起源于运河。早在京杭大运河开通之前,中国大地上就已经出现了诸多的区域性运河。在这些运河的沿岸,人口聚集,逐渐发展成了村镇,河西务就是其中最典型的一处。
河西务靠临的这段运河,北起通州南到天津,古称沽水、潞水,又名白河、自在河、白遂河,隋朝大运河开通后始称北运河。
早在东汉建安九年(204),魏武帝曹操为了统治河北,讨伐乌桓,曾用了三年时间,先开凿了历史上著名的"白沟",使黄河南北的运河实现贯通。此后又继续向北开凿了平虏渠(沟、渠均为运河的古称),使这条南北运河延伸到了天津静海的独流,从而与海河相接。就在开凿平虏渠的同时,又开凿了一条自幽州(今北京)通向天津的运河,这段运河与平虏渠在泉州县(武清旧称)境内会接,取名泉州渠。至此,经曹操之手初步形成了连接中国南北的大运河水系。当时的沽水(即北运河)虽未纳入主流,但已经与大运河水系相通,为人口聚居和村镇的形成创造了条件,河西务的起源应该追溯到这个时期。
曹魏时期形成的大运河水系,经两晋、南北朝长达360多年的冲淤和破坏,到隋朝统一中国时已经大部分淤塞断流。隋文帝杨坚在开国之初,即着手对大运河进行全面规划治理。到隋炀帝杨广弑父登基后,出于治国兴邦和南下游玩的双重目的,几乎倾尽全国之力,对大运河水系实施了大规模的疏浚、开挖和改道工程。大业元年(605),炀帝征丁夫十余万众开邗沟。同年还下令征发一百万民夫开凿连接黄河与淮河的通济渠,将曹魏时期的旧河道拓宽加深,使京师长安至扬州段开始通航。大业四年(608),炀帝又诏发河北诸郡男女百万民工,顺曹操开凿的白沟、平虏渠向北开挖永济渠。永济渠由静海独流折向西北,取道信安、霸县,直抵涿郡的蓟城(在北京南)。待邗沟、通济渠、永济渠三段河道完工后,炀帝又把治河目光转向江南,于大业六年(610)下令整修吴越运河,从长江南岸的京口(今镇江)至余杭(即杭州),又延伸800公里。隋朝大运河以长安、洛阳为中心,全线通航后,形成一个头朝西的"人"字,一撇向南止于杭州,一捺往北收于蓟城,流经京、津、陕、冀、鲁、豫、皖、苏、浙九个省市,全长达6000多里。在这举世无双的大工程中,北运河一段虽然仍处于支流位置,但与大运河主线衔接得更加近捷,所以在此后的600多年里,河西务开始进入了扩充发展的加速期。
元朝统一中国后,定都北京(时称大都),政权中心开始北移。当时大都人口已逾40万,军需民用无不仰给江南,所以在定鼎之初,便开始对大运河进行全线疏凿。至元七年(1270),元世祖忽必烈采纳督水监郭守敬的题奏,调用夫役250余万,在隋朝大运河的腰部,平地凿渠250余里。此段河道南起济州,北接临清,通过裁弯取直,一下子将原河道缩短700多里,被元世祖命名为"会通河"。至元十三年(1276),郭守敬又提议废永济渠,改行通州至天津的潞河水道,元世祖稍加改动,便颁旨施工。这段河道即现在的北运河。它从香河城西的孙家务取直开沟,经河西务、蒙村、蔡村、杨村,向南仍取笥沟注入天津海河。到至元十七年(1280)完工后,仍称潞河,到在明朝后期才改称北运河。至元二十九年(1292),为使漕粮直接入京,元世祖又采纳郭守敬的建议,兴工开凿通州至大都城里的运粮河。此役耗时一年有余,用工280余万。通过上述三大工程,从北京至杭州的大运河缩减到了3500余里,名符其实的京杭大运河也由此正式定型。
北运河从1280年正式纳入京杭大运河主线,由于独特的区位优势,使河西务一跃而成为京畿要塞,漕运咽喉,在此后的数百年间,一直是官高权重、物极繁华的京东重镇。
河西务起源于汉魏,崛起于元初,鼎盛于清朝中叶。纵观它的每一步发展历程,无不与运河紧紧相连。所以,说运河造就了河西务,运河是母亲河,实在是恰如其分,毫不夸张的。
河西务的"务"字,当"从事"讲。大约从宋代起,凡从事税收的关卡通称"务关"。现在流传下来的许多以"务"为名的地方,如河西务、太子务,粜粮务、周家务等,都曾是古代税关的所在地。
在河西务榷税究竟始于何时,目前尚无从考证。查新版《武清县志》,元世祖忽必烈中统四年(1263),有在"河西务一带设养马场数处"的记载,这是最早见到的"河西务"称谓。此后置屯田卫、驻漷州治,穿河西务河,设驿站和漕运使司等等,河西务的名字才随处可见。由此推测,河西务税关应该是在宋元之交设立的。所以,河西务榷税始于元初便成了通用说法。
至十三世纪中叶,元朝统一中国,并定都北京,通过疏浚开凿、裁弯取直,将北运河一段正式纳入京杭大运河主流。河西务由此一跃而成了出入京师的水旱码头,河西务税关的地位也日趋重要,逐渐成为户部直属的税收机关,称"务关"。因当时已通行用货币纳税,故又称"钞关"。
元朝仅存89年,便被明朝取代。但河西务税关并未因此沦没。至明宣宗宣德四年(1429),户部将天津钞关移至河西务,并被升格为户部分司。按明朝规定,凡进京商船均需在河西务钞关领取红单,到北京崇文门后再凭单缴纳捐税。其中商品税率为三十取一,还要视船只大小而论定。据史书记载,明正统年间(1436-1449),京杭大运河上的载重大船已达11700余艘,外加官家的水师船、驿递船及民间商船,常年从事航运的船只不下两万艘。当时朝廷允许官船挟带私货沿途出售,每只船限定不得超过60石粮。而实际上各船的挟私规模都远远超过这个标准。当这些官船放空南下的时候,又将沿途的大批商品运到了南方。除此之外,还有上万只的民间商船往返其间,使3500余里的大运河沿线形成了一个巨大的流通市场,并造就了50余处沿河商埠和商业城市。
清王朝入主中原后,这条运河经济带继续发展,到康乾时期,已经达到了顶峰。不仅皇商、官商、民商并举,更兼有海运的兴起和加盟,使得江南的"南货"、岭南的"广货"、川黔的"川货",以及从海上进口的"洋货"都源源不断的沿河北上,极大地带动了两岸工商业的发展和商业都市的扩张。此时的京杭大运河已然成了沟通南北的一大经济动脉,为历代朝廷开辟了巨大的财源,高峰时大运河商税曾占到了全国农业税收的一半。
元至元八年(1271),忽必烈改燕京为大都(即今北京),建国号元。至元十六年(1279),元灭宋,统一全国,建都北京,政治中心实现北移。《元史·食货志》云:"元都于燕,去江南极远,而百司庶府之繁,卫士编民之众,无不仰给于江南。"元朝统治者出于治国安帮的考虑,对发展漕运极为重视,从建国之初便开始对大运河进行全线疏浚改造,又经明清两代不断筑堤修坝,疏浚导流,漕运能力得到了空前发展。河西务近在京畿肘腋,位居运河上游,从元初漕运兴起至清咸丰五年(1855)漕运衰落的500余年间,一直是出入京都的咽喉要地。
在中国历史上,元明清三代都是天下统一、疆域广袤的东方帝国,国都又都建在北京,为此漕运就成了政权稳定、社稷存亡的生命线。据史料记载,元朝中后期的大都,人口已达百万,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国际都市。每年要从南方漕运粮米百万石(每石108斤),以及巨万银的丝帛、竹木、茶、盐、糖等商货。除此以外,还需通过海运输纳粮食300万石以上,才能维持局面。
元末明初,经长期战乱和流疫伤民,到永乐元年(1403)时,北京人口还剩50余万,为充实京城人口,永乐皇帝号令江浙九省十府的富民大户大举北迁,并大兴土木扩建都城。这时除了皇粮商货之外,又增加了大批的建筑材料需由漕运进京。所以在此后的数十年间,运河上的漕船比元代猛增了十几倍,达到了近两万艘,仅专事漕运的官军就有12万之众。整个漕运规模较之元代更加庞大。
清朝的中前期,因袭明制,每年输纳京师的漕粮仍有400万石。在此基础上,又有大批民间商船加入,使运河漕运达到了颠峰。每逢夏秋,粮艘估船,昼夜往来,潞河上下,千帆竞发,极为壮观。"潞水帆樯"成为武清六大景观之一。
在元明清三朝,漕运还有一项极为关要的任务,就是将南方各地的贡赋帑银输解进京。上解帑银一律装鞘,即将整木锯开掏空,将银装入后用铁皮束紧。每鞘装银500两,够16万两专拨太平船一只,够20万两专拨沙飞船一只,并根据解银多少、委同知、通判或护兵等专程押解,到京后交由户部开鞘兑收。
自元迄清,凡经河、海漕运进京的粮帑商货,悉由直沽(即天津)卸下,再改用驳船装运北上。至最高峰时,北运河上的官造驳船曾多达2500只。这些驳船在入京之前,必经河西务报关通行。为此,河西务自元初起,就成了中央直属、君王瞩目的地方。据《元史》载:"至元二十四年(1287),自京畿运司分立都漕运司,于河西务置总司,分司临清。"该司置官75名,最高官秩正三品。又据《元·海运志》载:"至元二十五年(1288),内外分置漕运司二,其在外者,于河西务置司,领接运海道粮事。"同年又在河西务建立十四仓,以储皇粮,各库主官均为正七品,上下共计52人。由此足以想见河西务地位之显赫,以及当时朝廷对漕运是何等的重视.。
元朝仅存89年,便被明朝取代。但河西务税关并未因此沦没。至明宣宗宣德四年(1429),户部将天津钞关移至河西务,并被升格为户部分司。按明朝规定,凡进京商船均需在河西务钞关领取红单,到北京崇文门后再凭单缴纳捐税。其中商品税率为三十取一,还要视船只大小而论定。据史书记载,明正统年间(1436-1449),京杭大运河上的载重大船已达11700余艘,外加官家的水师船、驿递船及民间商船,常年从事航运的船只不下两万艘。当时朝廷允许官船挟带私货沿途出售,每只船限定不得超过60石粮。而实际上各船的挟私规模都远远超过这个标准。当这些官船放空南下的时候,又将沿途的大批商品运到了南方。除此之外,还有上万只的民间商船往返其间,使3500余里的大运河沿线形成了一个巨大的流通市场,并造就了50余处沿河商埠和商业城市。
清朝的中前期,因袭明制,每年输纳京师的漕粮仍有400万石。在此基础上,又有大批民间商船加入,使运河漕运达到了颠峰。每逢夏秋,粮艘估船,昼夜往来,潞河上下,千帆竞发,极为壮观。"潞水帆樯"成为武清六大景观之一。
前一篇:[转载]克罗地亚分手博物馆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