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语启蒙之“打开耳朵”的重要性
(2011-12-26 16:36:29)
标签:
育儿 |
怎样开始幼儿英语启蒙?幼儿英语启蒙应该什么状态?
尊重孩子语言发展规律,让孩子在轻松和快乐中享受英文儿歌、动画和绘本,自然而然的实现英语启蒙过程,而不是看孩子会了多少单词和句型。
英语启蒙的过程,“磨耳朵”这一关键点尤为重要,不可或缺或逾越。
昨天去美儿馆带孩子听外教英语故事会,看到几位妈妈定的HOP(hooked on
phonics)的教材和字典以及几本书到了,故事会还没开始我就带着女儿看看她们新定的几本书----先睹为快了。女儿看着看着就喜欢上了,并不时的发表一点看法,而且会说:妈妈,你也给我买这本书好吗?这是女儿的特点:遇到好的喜欢的书就想占有了。这时一位会员看到我和孩子讲英文书的一幕,对此也感兴趣了,于是我们就聊起了关于孩子英语启蒙的事。
在我给这位朋友介绍了我所认可的安妮鲜花的《不能错过的英语启蒙》之后,她很感兴趣,也表示想按照这样的理念来指导孩子的英语启蒙。但整个过程中她问我最多的问题是:你给孩子听她能明白意思吗?听不懂的话听有什么意义呢?
其实在这样的问题,无论是在群里,还是在身边的朋友中,被问过很多很多遍,一次次的解释,一次次的回答,有时解释清楚了,但也未必个个都能信的。或者往往“打开耳朵”的重要性和必经阶段容易被忽略,而是重视到底孩子听懂了多少?会了多少单词和句型?能否开始学phonics了?
所以我又想到了安妮鲜花中英语启蒙之“打开耳朵”的重要性。其中有一章节关磨耳朵要不要抠单词,这一章节也正好回答了“你给孩子听她能明白意思吗?能听懂吗?听不懂的话那听有什么意义呢?”的问题。
这个问题,用孩子学习中文的思路来理解:对于孩子来讲,他们在接触中文之初,也不知道每一个词的意思,我们成人并没有一个字一个字地解释,英文也是一样。孩子们需要的是理解整句话的意思,而这种理解,都是放在情境中去实现的,和情境对应得多了,理解能力自然就上来了。而那些死抠单词的听力输入方式,最后的结果只能是:拿出单个的词都知道,但是放在一起,组成一个句子、一个段落,由于中间的省略、连读、弱读等等变化,由于缺乏整体理解能力,即使是一句非常简单的话,也难以理解其完整的含义。从这一点上来说,一定强调听懂了多少个单词才算听懂,这种方式只能限制孩子的听力积累,尤其对孩子的韵律节奏训练不利。而韵律节奏训练是比单个词的发音更重要的语感训练。
从安妮和小宝的情况看,他们从小就一直坚持听那些当时根本听不懂意思的儿歌甚至脱口秀,最后的结果就是,日积月累,他们很容易听得懂长句的歌词,并且还能够自主地模仿。也就是说,孩子即使没有理解快速的语音资料对应的中文意思,但是通过大量的听,他的辨音能力提高了,就能够把语音中的元素区分开来。这也可以解释为什么同样去找外教上课,有的孩子很快就能输出,有的孩子很久都没有办法输出。说到底,是英语泛听量的问题。
由此可见,孩子英语启蒙初期,先不要过于在乎孩子到底懂了多少,会了多少,而应该以培养听原版资源的兴趣,通过对原版英文语音的一定量积累和吸收,通过情景对应的积累(包括儿歌、动画及其音频),英语语音信号在大脑的积累达到一定量了,自然孩子在英文方面就“打开耳朵。
有天在和几位家长的聊天和讨论中,安妮鲜花说:启蒙,如果没有做语音方面的积累根本就算不上启蒙,不管之前学了多长时间上了多少个班,就算是大学生,从语音开始启蒙都正常。这方面很多孩子的例子都是最好的说明磨耳朵的重要性。
最近几次我家孩子参加的外教英语故事会也能看出,之前磨耳朵做得比较好的孩子(即使只有半年或者还不到),也就很容易融入,这个情况跟年龄没有绝对的关系。
从我家女儿来看,一年的“磨耳朵”孩子能“听出来”的信息越来越多,而且对于听、看、读的资源兴趣也在螺旋式上升。所以我也越来越相信,这个过程是不能轻易逾越的。
孩子的英语启蒙还得从“磨耳朵”开始,通过引导孩子的兴趣,坚持听力的积累,帮孩子“打开耳朵”,这需要一个过程,需要家长耐心的给予和陪伴孩子一起完成这个过程。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