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杂谈 |
从最初的懵懂无知到滑落谷底,再到举步维艰,直到如今的春雨复苏,中国摇滚至今已过三十年。走了的,坚持的,散了的,新入行的,如新陈代谢一般,彼此更新换代,这就是摇滚的魅力吧!让那些曾经,还有依然热血的少年、青年、中年们如飞蛾扑火投身其中,虽然惨烈,却如歌。
其实摇滚一直都不是一个能养家糊口的行当,也不全然是光鲜亮丽的角色,虽然现在情况有所改善,但是既然是三十年,那就要回顾以前,看看那些一步步走过来的前辈们。《独自等待》里高旗演了一个不得志的摇滚青年,到处找唱片公司送小样,想必在扮演这个角色时,高旗也是有几分真情实意的吧。
http://img-cdn.luoo.net/pics/essays/201703/FuiJ9Dsw9aSatggurxl4A36W8gvu.jpg
提起高旗,我们这代人就两个评价,第一是帅,第二是有才,才华与颜值俱佳的他应该有一个不一样的人生吧。其实高旗曾经有过机会,是他主动放弃了。曾有一个日本唱片公司主动联系超载,说要包装他们,走的是偶像风格,却被超载断然拒绝,英国《The
如今形势有所好转,那些曾经才华横溢的青年们,已经年华不在,没有了折腾的劲头了。最近一次看到高旗出现在主流媒体上,是在“我是歌手”,对于很多小伙伴们来说,这个帅气的老男人只是一个普通的助演嘉宾,对于我们那个年代,特别是一些与我同龄的姑娘们来说,在摇滚舞台上这个男人就是男主角。
http://img-cdn.luoo.net/pics/essays/201703/FvzQWZlBOrpWJyUsltqIU1T3zpr8.jpg
最近一次在媒体上看到老五-刘义军,是在“中国摇滚30年回顾与展望研讨会”,这是一场很有意思的会议,脑袋里第一时间脑补一下“及时雨宋江”。早期摇滚圈子里,有印象的是鼓三的鼓,老五的吉他,那时我年龄小,就觉得牛逼,但不知道牛逼在那里。92年《SPIN》杂志评刘义军为“中国最伟大的吉他手”。香港人甚至觉得他是亚洲第一吉他手,对于这些口号当然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了,不过老五吉他弹得好,应该没有人质疑吧。
然而就是如此牛逼的老五,却说“作为本世纪的摇滚音乐人我们还不成熟,我们无法用这类音乐谋生。”也许是张炬的死对他的打击太大,不过这句话倒也是实在,他们无法用摇滚养家糊口,只能退而求其次。之后老五教学生、画画,甚至做了一个居家的男人,享受起了做饭。教学生老五教出了李延亮,画画老五也办过画展,听说做饭也挺有心得,而作为最拿手的手艺,弹琴他能“六根弦手指轮拨,两层主旋律同时演进。”俨然已经是大师风范,玩出了乐子。相比于高旗,老五好像是少了那么些遗憾,但是他那句“作为本世纪的摇滚音乐人我们还不成熟,我们无法用这类音乐谋生。”我却听出了三分之二的无奈,三分之一的怨气,生不逢时一肚子的不合时宜,是那时候老五最真切的想法吧。
http://img-cdn.luoo.net/pics/essays/201703/FjumMxqPVRWCoEqSv-DYxnqvcE8p.jpg
对于赵牧阳,中国好歌曲之后应该广为人知了吧。他曾在舞台上说出过自己的辛酸经历,那只字片语间的苦楚,只是冰山一角吧,但是也可见一斑。乐队组了又散,无数次分合让他觉得迷茫,流落街头却听到了自己写的第一首曲子,那是怎样的体会,不是当事者不知,也不能言传吧。赵牧阳消失了很长时间,曾有三年他断断续续的住在一座道观,究竟多大的苦楚,多少的经历才能让人有这样的顿悟。
崔健禁演、窦唯隐居、张楚嗓子有些哑了,气息也不像原来那么足了,何勇是最难忘记过去的那个人。这些大家都太熟悉了,我也不用多说了,他们就是中国摇滚圈最早的黄金一代吧,对于他们艰难多于成就,辛酸多于喜悦。对于中国摇滚三十年,有的不应该只是他们的成功,他们的付出我觉得也应该写写。立国者难,开拓者艰,希望之后的摇滚之路,艰辛有,顺利也有,最好能再创那个黄金时代吧。
作者:厌鹊
编辑:eyelight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