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杂谈 |
http://7xkszy.com2.z0.glb.qiniucdn.com/library/201609/Fi2V1ZKHDIWbfHAFeX38y_apH2y2.jpg
“因为这个世界上没有什么东西可以比得上一个孩子暗中怀有的,不为人所察觉的爱情!因为这种爱情不抱希望,低声下气,曲意逢迎,热情奔放。这和成年女人那种欲火炙烈,不知不觉中贪求无厌的爱情完全不同,只有孤独的孩子才能把全部的热情集聚起来。”
上面一段是选自奥地利小说家斯蒂芬·茨威格著作《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拿捏得如此出神入化、细腻入微的心理描述竟然出自于男性之手,不禁让众人惊叹他的敏锐洞察力和丰富生活阅历的积累,由表象肢体动作、面部表情、不经意的语言深究内心隐蔽的幽径,这是需要有多大的能耐去看通透。整部小说采用第一人称的自述式,大量的内心描述构成故事的主体脉络,正是内心描摹的恰到其分才赋予故事主人公活生生的可触形象,使“她”跃然纸上,走出虚构,融入现实。
极致的心里分析是《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扬名世界文坛的重要原因之一,1948年首次被马克斯·奥菲尔斯搬上荧屏,时隔半个世纪之久,2005年再一次被徐静蕾重新改编亮相。
老徐将故事设定在三四十年代的北平小四合院里的寻常人家。一个13岁女孩初始对刚搬入大院、未曾谋面的邻居暗怀好奇猜想,到见面之后偷生悸动,对于那个闭锁的年代,13岁还未涉世,没有阅历的女孩,是无论如何都无从得知这就是男女间的爱慕。
http://7xkszy.com2.z0.glb.qiniucdn.com/library/201609/Fntn6QqDfh3y0nkCXAHL9rn-yWhR.jpg
就在他们相遇同年,她跟随改嫁的母亲离开北平开始多年的异地生活。多年过去之后,时间的洪流劈头盖脸袭来也无法间断她惦念对方,于是,她再次搬回他们老宅四合院附近蛰居,只是为多望向他一眼那单纯的奢望,那爱人的心也可以卑微至此。
《琵琶语》作为贯穿电影始终的背景乐,片头响彻片尾,回忆就穿插其中游走、失真犹如梦境恍惚。画面自带有岁月留下的光阴的痕迹,旧的街景、满怀的一撞、阳光下的影子、黯淡的月色……《琵琶语》中有我们民族传统乐器琵琶、洞箫等,同时完美融合小提琴、中提琴、钢琴等西方乐器,中西合璧,清雅大气不失人文气息。
《琵琶语》基调契合电影本身气质:是深埋已久的心事,欲语还休的感情纠葛,是悲婉幽怨的。它的诞生先于电影,它早在2003年就问世,是林海专辑《琵琶相》中曲目之一。《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2005年上映后的热播也为其积攒了一定的人气,为人熟知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
http://7xkszy.com2.z0.glb.qiniucdn.com/library/201609/FieE2wjNPZ2FWf1RrsQCyIn6PAKE.jpg
众多脍炙人口的曲目便是出自林海之手,除了上述提及的《琵琶语》,还有《欢沁》、《杨柳》、《远方的寂静》等,他也曾为多部影视剧、音乐人作曲,相较将他音乐作为人声铺垫音乐墙,我更钟情没有人声的纯音乐,干净、透亮,不去通过歌词做过多的诠释,音乐的纯粹性只需你个人细细去品,放下手头不打紧的活儿,置于安静处所,调动你所有的感官,不掺杂其他,感受音乐律动,自然形成每个人心中独有或有形或无形的“哈姆雷特”,这个“哈姆雷特”可以是无形的感受,亦可有形的故事、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