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杂谈 |
《恋恋风尘》这部电影是青春的,但不知为何,这没有战斗和劫难、本应单薄的的青春,在这部电影中看起来,却并不虚伪,并不轻佻,并不堆砌着逃避现实的疼痛、疯狂和坠落。有人会说是因为侯孝贤导演的智慧与人生积淀,或是因为那电影中的乡野、土地、山林提供了厚实的支撑,或是因为编剧吴念真先生的那份真切的人生感悟。但是,我总觉得,这部电影那份质朴却又浓稠的原色,那种描绘青春却给人以沉沉的静与淡泊,克制与深刻的气质,一定绕不开其中那一首首动人的配乐:那些纯正地道的闽南语,清亮、流畅、哀而不伤的吉他声。是它们把每一句话每一个场景都渲染得丰富而饶有味道。它们毫不激烈、振奋、鼓舞人心,反而是带着一种老人般娓娓道来的释然口吻,代替苍白的语言,说出了我们自己也不曾领悟的一生。
http://ww4/large/706d9eadgw1esivif8uroj20go09dmy3.jpg电影原声:我自己也不曾领悟的一生" TITLE="《恋恋风尘》
这部电影原声音乐在法国南特影展拿到最佳配乐奖,是台湾第一部在国际性影展中得到配乐奖的电影原声。但说实话我并不怎么在意这些特殊的光环,而我在意的,只是它们带给我的,那一个个直抵内心最深处的,触动的瞬间而已。
《岁月的船》
我一直记得在片子开始不久,男孩阿远和女孩阿云走在回家的乡间铁轨上时,忽然响起了这一段吉他配乐,一直到他们走过山坡的小路,走到了家门口而止。这短短几十秒的场景我反复看了好多次,那吉他声就像是融在了画面里,如凉凉的晚风吹过沐浴之后还微湿的脚尖,不动声色,却有一种莫名的舒适感拨动你的神经。
http://ww2/large/706d9eadgw1esivjk82qqj20p00goag2.jpg电影原声:我自己也不曾领悟的一生" TITLE="《恋恋风尘》
《直到番薯落土发芽,才知是生命的历程》
这两首歌从同一个概念出发,出现在阿远要去运货、阿云正在熨衣服这样日常的、琐碎的场景里。这就是生命的常态吧,它可以是平常的、安稳的,但取决于你用什么样的心态去看。就像电影里阿公谈到他的番薯时说的:“今年台风来得特别早,阿公种这些番薯,收成一定不好。”台风是灾难,但因为早已经淡然,知道好坏起伏都是一种历程,于是跌宕也就只是平常的、琐碎生活的一部分罢了。
《路有多长》
阿远收到了弟弟寄来的信,得知阿云已为人妻。不明白为何一起走过的这么多日子如此轻易就碎落一地,不明白人生为什么像一个玩笑,时间为什么偏偏捉弄着自己。阿远蜷在床上伤心地哭着,拍打着床板,除了无奈,仍尽是无奈。但画面没有停留太久便转到了夕阳和树林,静静地,好像从很远的远方传来似的,响起这首《路有多长》
http://ww3/large/706d9eadgw1esivm7kwpbj20m80bntb9.jpg电影原声:我自己也不曾领悟的一生" TITLE="《恋恋风尘》
远方的人终究抵不过身边的陪伴。虽然慢慢地等一封信,那种期待与雀跃是令人怀念的,但是在一封一封信里,那些变冷的爱意、滋长的疏离,也总让人越读越伤感,越是忍不住哀叹。电影中阿远在军队里读到阿云的这封信时,应当是无比幸福的。但是配上陈明章老师的吉他伴奏,一次一次拨弦,就如阿云用闽南话念出来的清晰的一句句。看完电影之后,这首歌每听一次,都多听出了一种诀别前的凄清。
《恋恋风尘》
这首与电影同名的曲子,不论是开始时轻轻吟唱的女声,还是曲中的钢琴与吉他相间,都营造出一种,也几乎存在于所有这些音乐中的,哀而不伤的惜别之感。纵是付诸东流,但也只能放手;多少的恋恋,也须尽付风尘里。电影里的阿公说:“要靠人,也要靠神”,所以不是什么事情我们都能够抓得住的;我也记得张悬在某个访谈中说过这样一句话:“要告别的,来不及的,尽了全力依然觉得有悔恨的,都不是你能掌握的。”与这电影传达的哲学不谋而合。无需要悲怆的哭天喊地,只是坦然地接受就足够。
http://ww4/large/706d9eadgw1esivlsyk9dj20dw07t0t7.jpg电影原声:我自己也不曾领悟的一生" TITLE="《恋恋风尘》
这首歌不是原声中收录的曲子,是电影中在朋友要去当兵,阿远他们一群人为他践行时,众人在路边摊边喝酒边唱起的一首歌。忘了词,走了调,唱到“青春男儿,不知自己,要往何处去”的时候,却听出了一种每个人在年轻时都要经历的切身的迷茫和感伤。歌曲总能反应大时代的忧愁,在阿远的身上,在热闹的大都市里,在这首歌里,在无数走在霓虹灯里的年轻的心里,那种孤寂和茫然一览无余。
http://ww1/large/706d9eadgw1esivn85gs7j20m80bj0v7.jpg电影原声:我自己也不曾领悟的一生" TITLE="《恋恋风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