咳嗽并非仅仅肺的问题,甚至很多专业的医生都不明其理!

标签:
咳嗽 |
分类: 博主日志 |
现在的中医教育教导中医学子怎么看咳嗽呢?《中医内科学》课本中有专门的“咳嗽”一章,对咳嗽的中医辨治进行了详细的论述。首先,它对咳嗽的定义是这样的,“咳嗽是指外感或内伤等因素,导致肺失宣肃,肺气上逆,冲击气道,发出咳声或伴咯痰为临床特征的一种病证。”对于从小学习生物学,接受现代科学教育,进入中医药大学后更加认真地学习西医的中医学子而言,这个定义非常好理解,完全没毛病。然而,《黄帝内经素问·咳论》是这样说的,“黄帝问曰,肺之令人咳何也?岐伯对曰,五脏六腑皆令人咳,非独肺也。”数千年前的《内经》作者早就预料到后人会认为咳嗽的病位在肺,凡咳嗽都是由各种原因导致肺失宣发肃降而引起,故借黄帝与岐伯的问答开篇即指出了这种认识的错误。五脏六腑有病,皆可导致咳嗽,有肺咳、心咳、肝咳、脾咳、肾咳,有胃咳、胆咳、大肠咳、小肠咳、膀胱咳、三焦咳,咳嗽并非都是肺的问题,无论是病邪还是病位,都和肺没有必然的关系,这是中医经典告诉我们的,这是传统中医对咳嗽的真正认识。非常有意思的是,《中医内科学》的作者知道《内经》有此论述,绕不过去,于是又解释道,“《素问·咳论》说:“五脏六腑皆令人咳,非独肺也。”说明咳嗽的病变脏腑不限于肺,凡脏腑功能失调影响及肺,皆可为咳嗽病证相关的病变脏腑。但是其他脏腑所致咳嗽皆须通过肺脏,肺为咳嗽的主脏。”这位作者如此与肺过不去,逼良为娼,到底与有娇脏之称的可怜滴相傅之官结过多深的仇啊?从这里可以看出,当现代医学的思维观念深入人心之时,无论经典写得多么的白纸黑字明明白白,读者都只会以固有的思维理念曲解经典,将经典之论扭曲,以与自己所掌握的知识、思维相合,中医的西化、异化便在这里悄然蔓延开来。其实,这些作者完全可以换一种方式,当经典所言与自己所知有冲突时,不要急着维护自己的所知所学,不要用自己的头脑强解经典,而是静下心来,多读几遍经典,品味一下经典真正要表达的意思,让经典来改变自己的思维、认识,这样,才能掌握真正的中医。而我们现在的大部分中医老师,都迷之自信地相信自己的头脑,不能静下心来接纳经典,在研究中医的道路上与经典越走越远。
话说回来,还是讲咳嗽,对于咳嗽的诊治,由于有了“肺为咳嗽的主脏”这个根深蒂固的认识,于是在整个辨证分型中全是风寒袭肺、风热犯肺、风燥伤肺、痰湿蕴肺、痰热郁肺、肝火犯肺、肺阴亏虚······对于咳嗽的认识从一开始便出了问题,其后的诊疗便想当然地治肺治肺再治肺了。
于是,如此教出的学生,在读经典时,对《素问·咳论》的谆谆教导从此视而不见,听而不闻;在读《伤寒论》时,会苦思冥想,仲景到底是怎么从六经治到了肺上;在读医案时,无论如何,也要想象这个医案绕了几个弯,终于调节到了肺脏的宣发肃降;在临床上治咳嗽时,不管实际情况怎样,都要开几味调节肺脏宣发肃降的药了。
而中医本来应该怎么治咳嗽呢?《素问·咳论》明明白白地告诉我们,先辨咳嗽是五脏六腑咳中的哪种,定出咳嗽的病位病性,然后根据病变的脏腑选取相应的五脏背俞穴、六腑下合穴或经穴治疗。比如肺咳就扎肺腧,心咳就扎心腧,胆咳就扎阳陵泉,胃咳就扎足三里。只有肺咳才治肺,其它脏腑的咳都是治病变的本脏,这是中医治疗咳嗽的基本原则。
我们再来看以《伤寒论》的方法怎么治咳嗽。以少阳病的咳嗽为例,来了一个病人,我们可以通过人迎气口脉法直接判断出这是人迎一盛的少阳病,通过病人主诉咳嗽早晨最严重,或伴有晨起口苦等症状确证脉诊的判断。再通过看病人的面色,听病人咳嗽的声音特点,以及脉象的弦钩毛石代、急大缓涩沉准确判断是风寒暑湿燥火中的哪种邪气引起的咳嗽,据此立法选方,可以选用小柴胡汤加减法里的任何一种加减,可以选用柴胡汤类方里的任何一方,这便是仲景教导我们的“观其脉证,知犯何逆,随证治之”。辨证准确,立法选方无误,原方不加减,经方的疗效便会一次又一次地显现。
我见过无数的中医,用着《伤寒论》的方治咳嗽,却始终摆脱不了“肺为咳嗽的主脏”的认识,一张好好的经方,非要加几味调节肺气的药,所谓中医见效慢,从此再非妄言污蔑。这些中医上至七老八十,下至初出茅庐。中医教育的西化、异化早已不是一代人的故事,而是数代人共同的命运了。